魔蝎小说 > 古代言情 > 直播盘点古代硬核狠人 > 41. 第 41 章 我也好想被陛下需要!
    被李禹事情气坏了的李广,在听到自己的好大孙李陵消息的时候,总算是缓过了一口气来,重展笑颜。


    虽然天幕说李陵太狂了,吹牛听着也不像好词,李广听着也能意会这个意思。


    但并不在意没听天幕还说,李陵有先祖之风吗?


    他们先祖谁——李信啊!


    秦朝时期的名将,能有先祖之风,李广听着还是觉得舒坦。


    在说了人怎么能没有一点志气,想要出头就必须有点狂气,不然未战先却,之后还怎么带兵打仗。


    李陵的脾气是对李广胃口的,不止刘彻喜欢这个调调,李广自己也喜欢这种做法。


    将心比心李广本人的性格,也是持才自傲心,心比天高非常狂气豪迈的人,自然喜爱李陵的性格。


    而且李陵又是李广长子当户的遗腹子,当户一词源自李广早年俘获的,一职位为当户的匈奴官员。


    对于李广来说长子具有特别意义,留下来的遗腹子自然也是颇受李广喜爱,之前还念叨着让长孙努努力,完成李家封侯的愿望。


    反正当今陛下是个有雄图大志,敢对外出征的皇帝,军功是不愁没有,现在听到自家孙儿性格酷似自己,自然是更加喜爱。


    不过比起自己的好大孙李陵,李广还是更加脚踏实地一点的,听到天幕说李陵带着五千大军遇上匈奴主力八万军,本来以为要糟了。


    没想到自己这个孙子还是有本事的,能和孙子边打边退,一直打到匈奴要退兵,这份胆识和战力,确实非凡,不失为一员猛将啊!


    左右和李广相熟的大臣,无不恭喜李广,家中后继有人,孩子各个都遗传了一身本事。


    大臣们的夸奖是真心的,别看现在很多人才,都是世家和贵胄家出来的。


    但那是他们家人口基数大,资源都集中在了他们手上,不愁没钱没资源养孩子,嫡子嫡孙不成器,还有庶子顶上,孩子多了总能,找出个能干点的事的,维持一下家中的繁荣。


    但真要算起来,比起成器的孩子,更多的还是脑子带点水,没什么大用,只能勉强守成的子孙,在过个三四代,家中就渐渐没落了,只能盼着日后出个人才,东山再起。


    这其中武将占比尤其多,文官嘛家中有书和人举荐,将来做官容易啊!


    但是武将不一样,武将是要军功的。


    养一个武将老费钱了,官职也不是爵位不能继承,要是家中后辈没有一个能遗传到自己一身本领的,就只能一代代没落,最后平庸下去,直到过上“一般人”的生活,再也养不起一个习武的孩子。


    这对曾经富裕过的家庭来说,尤其难以忍受,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攒点家业起来,让子孙过上好日子,自己走了这些就没了,那心啊简直和刀割了一样。


    所以武将都想着封侯,封了侯就是有爵位了,爵位可以世袭,就算后代不成器,但只要不做错事,凭着侯爵的食邑待遇也不至于落魄到和普通人无异。


    但这是最后保底的措施了,封侯有多难,保住这个爵位有多难,大家心里都门清,所以要想家族好,那还得是养好孩子,后代出息了,家族才能繁荣。


    像李广这样,就算不成器后代都能遗传到他一身勇武之力,真是让别的武将眼馋死,谁不希望儿孙肖像自己,又青出于蓝,但此事非人力可定,也就只能羡慕,羡慕李广了。


    李广被左右恭维,心中自是飘飘然,喜笑颜开和人说话都和气了几分,场面话也说得好听了不少。


    可惜乐极生悲,之前本来回汉在望的李陵,居然因为治军不严,被手下人背叛,投了匈奴,就此被俘。


    李广那是一口气咔在胸腔,憋的脸都紫。


    治军不严,又是治军不严。


    他们老李家怎么就是过不去这个坎,好大孙啊!你学你爷勇武的战力就够了,何必连爷爷的治军一起学了去。


    李广心里那个后悔啊,都说言传身教,必然是自己行军的方式和放纵士兵的风气,给李陵带了坏头,这才让他遭此劫难。


    好在现今一切尚不算晚,仙人让广知此事,想来是希望李家不要在重蹈覆辙。


    李广在心中发誓,日后定调整行军方式,严抓家中子弟,让他们自己努力给自己挣个前程,李广能留给他们的也就一身力气。


    不比李广这边的懊悔,秦王政二十六年,李信与好友王贲攻灭齐国,大胜回国,陛下设宴宽带众将军,正是高兴的时候。


    徒然听到后代的新消息,又被天幕狭促了一下,好友们顿时为李信抱起了不平。


    “有成攻燕之失,非有成之罪,若非消息不及时,昌平君徒然出手,有成怎么会败。”


    “有成勇武果敢,虽有一时之失,也非大罪,王尚未怪罪,怎么后人传的有成好似赵括般纸上谈兵,不务实之人。”


    李信听了大家为他的辩解,回想昔日攻楚一事,苦笑了一下,对正为他抱不平的友人们道:“攻楚一事,终究是有成托大,为能理清攻楚的诸多因素,就夸下海口,以为区区二十万人,可胜楚,这点我远不如王老将军。”


    李信说着,思绪回到了攻楚之前。


    那时的李信因追击燕国太子燕丹衍水,逼得燕王喜派人斩杀太子丹献给秦国,因此深受王上信任。


    嬴政这个人,一旦认可了一个人的才华和忠心,总是能听进对方的话语,给与对方信赖。


    现在李信的才华被嬴政认可了,嬴政又知道李信为人勇猛果断,有大将之风。


    正是他来日攻楚所需的人才,故而去询问他攻楚的意见,嬴政问李信:“将军来日我想攻楚,你可估算一下,需要多少兵力。”


    李信被王上询问,不敢托大,先是估算了现在楚国所拥有的兵力,又思考了现今楚王的能力,并没有消息说楚王才华出众,楚国境内也就一个项燕能打。


    只有项燕的话,李信自认不输给他,估算完后自觉二十万攻下楚国绰绰有余。


    当即自信的回陛下:“最多不过二十万人,我可率大军,平楚。”


    秦王嬴政听了李信的话非常满意,觉得自己果然没看错人,李信果然是个勇猛果断胆识过人的将才。


    但为了保险起见,秦王嬴政又去询问了秦国的当今大将王剪将军。


    嬴政:“王将军以为,攻楚需多少兵力。”


    王翦核算了楚国的兵力,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后,冷静的回答:“非六十万人不可攻楚。”


    嬴政听了两位将军将军的话,一个二十万,一个六十万,所需兵力相差三倍,差异过大,一时有些不好判断。


    就让人在探察楚国国内兵力和楚国现在的状况,得知楚国正在内乱中想,新上位的楚王负刍,虽是杀弟上位,但也并非能人。


    心里的天平自然更偏向李信了,于是忍不住内心感慨:“王将军老了,如今变得胆怯了,李信正值壮年为人果断勇敢,应该听李信将军的话。”


    便不在听从王翦将军的劝阻,任命李信蒙恬为大将,带领二十万秦军,向南进攻楚国。


    王翦人老成精,明白此战必败,见陛下屡屡不听自己劝,心寒的同时,也见儿子越发出色,能担起家族重担,遂决定称病回家,颐养天年。


    事情到这里,李信蒙恬带兵出击也是一番丰顺,带着士兵都打到(楚都)鄢郢了。


    如果不是后来昌平君,联合韩国共同抗秦,截断了李信的后路,李信必然是不会输的,可惜如今兵败如山倒,败者说再多都是狡辩。


    李信终究是辜负的王上的期待,幸得王上不怪罪。


    只是害得王上亲自前往频阳向王老将军致歉。


    回想到王上给王老将军道歉的事情,李信情不自禁的感叹:“今生若可得王上,对王老将军之言,必是要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啊!”


    李信这话,勾起了在场武将的心中的酸水。


    连现在颇得王上宠爱的蒙家兄弟,和王老将军的儿子王贲,也不免心里酸的冒泡。


    当日大败消息传来后,陛下立即去往频阳向王老将军致歉,让王剪重新出战,平定楚国。


    王翦当然是不肯的,他都打算颐养天年了,不被王上信任的事情,他无论如何都想再经历第二次。


    而且他如今功绩也高,难保没有那个宠臣想像秦昭襄王杀白起一般杀了他,还是就此隐退,给其他人让位吧!


    嬴政见王老将军适中不肯松口,他到是没有如昭襄王般恼怒,想杀人,而是放出了自己的大招。


    诚恳撒娇二连击。


    嬴政:“昔日我未采用将军之语,李信果使秦军蒙羞,现楚国的大军正在一日日向我逼近,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真诚自古以来都是对人必杀技,当使用这个必杀技的是自家王上,那效果简直拔群。


    王翦心情想做过山车一样,迅速飙到了山顶,垂死病中惊坐起,分分钟想拿上剑,为王上征战。


    但王翦忍住了,他不是那么便宜的人。


    他再次对王上强调:“大王非要用我攻楚,非六十万人,不可得。”


    好不容易哄好人了,嬴政哪里会不同意,自然是王翦要什么给什么。


    不止给了王翦六十万大军粮草备得足足的,满口都是:“寡人为听将军计耳。”


    等王翦出征时,更是一路把人送到了灞上,就等着王翦给他带好消息回来了。


    回忆完毕,在场的武将表情虚幻。


    不约而同的在心里想:“什么时候,我能得到陛下一句,将军独忍弃寡人乎。”


    这句话简直太带感了,对武将来说,这就是王上认为朝中只有我能担此大任,别人都不行,我只信任你。


    那个武将面对这句话,能狠心拒绝啊!


    反正他们不能,心情颇为复杂,被勾起当初刚听到王老将军待遇时那种羡慕到变质感觉的大家,觉得还是换个话题吧,不然这宴会上的美食,歌舞都不香了。


图片    请收藏魔.蝎.小.说.网 WWW.MOXIE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