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就像先前所说的那样。】


    【汉朝初建之时,刚刚接过秦末的烂摊子时,很不走运。战乱损失极大,一把火又烧得文化断代。相比前人,大汉在战后重建时格外的费力,统共花了好几代人的努力。而恰恰在最落魄的时候,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汉朝碰上了匈奴最强的时候。】


    【此时的汉,缺粮食,缺钱,缺强壮劳动力,缺优秀将领,缺知识……什么都缺,可谓是百废待兴。而匈奴这边的情况呢?】


    【up现在便主要细说一下,在白登之围中,除汉高祖刘邦外的另一位主角——冒顿单于。】


    随着后辈声音落下,画面开始极速变化。


    一幅幅风景图掠过天幕。


    白色云彩静静漂浮在蓝天之上,远方牛羊在晨间云雾中隐隐约约看不真切,蜿蜒的河流哗啦啦流淌……


    最后在一声鸣箭急促的响声里,画面定格在一张狠厉的脸上。


    只需简单一看这五官,便知此人并非善类。


    画面上人像旁边出现字来:


    【单于冒顿】


    ……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秦。


    天幕的声音不徐不缓。


    议事殿里,所有人都聚精会神。


    听到‘匈奴最强’时,殿内忽的一声冷哼传来。所有人闻声侧目看去。


    那是个武将。他坐在柱子旁边,光看那身型,只觉巍峨如山,极沉又极稳。


    众目之下,他脸色不变。


    他从阴影里站出来,朝上俯首而拜:“匈奴多狡诈残忍之辈。”


    这武将提起匈奴说话熟稔,又带着不以为然,显然是同匈奴交手不少的老将。


    虽头发胡子都已经花白,看看他动作自然、一举一动更是流畅自如,那句话更是说得浑厚有力,不难看出他身体健康。说是老当益壮也不为过。


    直到他站出来时,众人才认出他是谁,更是当场一惊。


    没想到这位大人物也会在此时出现。


    正是原来的大秦的老将军,王翦。


    他挥退也要跟着上前跪拜的儿子王贲,毫不顾忌地瞪了他一眼,“你上来做什么?下去!”


    王贲只得悻悻退下。


    没有了打扰,老将军王翦这才继续道:“匈奴如豺狼猛虎。畜生的话,怎么可信!和亲更是荒谬,不过是壮大他们罢了。”


    嬴政让他起身,对这一番话并未直接应了,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人。


    这次议事,嬴政除了破天荒的把王翦这位老将请来。连戍守边关的蒙恬将军也在受召之下连夜赶路,这两天才赶了回来。


    秦一统六国的十年里,这两位大将四处征战,在沙场驰骋,最是功不可没。


    于是统一以后,两位将军便受封侯爵。


    此时蒙恬出列,他说出自己的心得:“臣正是将匈奴打怕了打散了,这些年我大秦边关才得以安稳。”


    嬴政满意点头,眼风扫向下方陷入沉思的扶苏,声音却一沉:“扶苏,仔细看着。”


    好好看着。


    匈奴到底是什么模样?


    我大秦在时,匈奴猖狂不起来。可我大秦不在的时候,他们会放过我们吗?


    只会卷土重来。


    又有多少是敌人是如匈奴这般。


    是豺狼,是野兽,是对法嗤之以鼻,对礼不屑一顾的。


    唯有打!


    而且,光打还不够!还要把他们打怕!


    ——对待如匈奴的敌人,怎可仁慈?又怎能仁慈?


    扶苏神情一肃。


    到底是父子,哪怕嬴政话未说全,扶苏也能隐约明白其中深意,就像他一直都明白父皇对他保有怎样的期许。


    就像……他们二人之间有很多的意见不和,但是归根结底,他们出发点都是大秦。


    而他不仅会努力做父皇的长子,也会努力做大秦的长公子。


    “喏。”


    他恭敬行礼。


    ……


    天幕还在说起前言的时候。


    刘彻终于按捺住那动不动就要溢出来的激动。他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到底朕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把那些匈奴打败、打怕?”


    天幕说他活了很久,那到底是在他多少岁的时候把他们打怂的?


    他还要忍受那些匈奴多久?


    不知。


    但是同时,刘彻又清晰知道,现在还不行,此刻还不行。


    时机未到。


    朝中权力还未完全收拢,而且大汉还需要优秀的将领。


    一想到这个,刘彻就忍不住头疼。


    年年跟匈奴有摩擦,可是出兵的话,不管大汉怎么出兵,就是无法把他们摁着打,还要损失很多物资,实在划不来。


    可是若是不出兵。


    就任他们这般嚣张?


    那就更火大了!


    真是进退两难。


    归根结底,还是缺良将!如果大汉有蒙恬那样的将军把匈奴给打怕!把他们打得一蹶不振!


    不敢再来犯我河山。


    大汉又有何愁?


    “……照天幕所说,无论那匈奴以前如何豪横,到朕这里就是栽了大跟头。”压了压心头的火气,刘彻沉吟一声,又问下面的人,寻求赞同:“是吧?”


    再怎么窝火,好歹有天幕,有后辈这话做安慰。


    起码刘彻不用像他前面几个祖宗一样,上位时天天受匈奴这档子气。


    想到这个。刘彻的气稍微顺了点。


    一听这话,这些朝上的人精们,怎么看不出来自家陛下是在求夸夸,求吹捧。


    群臣本来听这天幕说的话就高兴。


    能听到把那匈奴打得落花流水还不高兴?只是碍于人前,不太好像刘彻一样表现出来。


    可是听刘彻这一需求,顿时间殿内应和声、夸赞声……不绝于耳。


    一旁的卫青低头。他是个武将。这位优秀的武将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现在的大汉该如何战胜匈奴。


    此刻一听刘彻的话,平日里那些闲暇时间时琢磨的排兵布阵又一次浮上心头。


    心如战场,双方的筹码在此摆了出来对峙。一举一动都在推测。


    卫青缓慢地思考。


    ……怎么样才能战胜匈奴。卫青有他自己独有的看法。


    他在心里默默整理说辞。


    倒是一直奋笔疾书的东方朔在此刻放下笔,他看着天幕里慢慢出现草原之景的模样。


    在画面还在缓慢变化时,他也加入刘彻的恭维大军。


    东方朔含笑:“臣认为不仅如此。我们虽然是通过天幕及时无论天幕有没有出现,陛下在位时征讨匈奴的成功是无可置疑的。”


    刘彻在群臣吹捧下,此刻情绪正是高涨时。


    一番话像极一盆冷水,浇灭他心头的火热。


    可同时,也算是直接是把暴躁的刘彻顺着毛撸了下。


    ——能问出这样的话。陛下明知道如今不是出兵的好时机,却还是想要出兵。


    急躁了。


    但是又有什么好急的。


    匈奴是在陛下这里栽了大跟头,这是毋庸置疑的!


    东方朔果然深谙人心。对刘彻更是特别了解。


    果不其然,刘彻听着,神色顿时缓了下来。


    东方朔继续道:“陛下之功不仅是不可辩驳。天幕以及后人可能也是因为陛下的缘故降临于此。”


    并且,东方朔在此提出一个可怕的设想。


    “……你是说?”刘彻拧眉,“那并不是意外?”


    因为足够信任东方朔,刘彻早在先前,在闲谈时他就把这直播间给东方朔换个法子透露一二。


    ——就是,自己的话忽然出现在天幕上,虽然是一闪而过,但是又确确实实出现了!


    这件事实在是让刘彻百思不得其解。


    在东方朔面前吐露一二后,他舒坦地把问题扔给了对方,自己则全身轻松。


    而到现在……东方朔果然没让人失望。


    下一句话时更是语出惊人。


    “陛下可曾这样试过?试过几十几百次?”


    “……”


    在东方朔认真的目光里,刘彻卡壳了。


    他那个时候……权当试试了,倒没有像东方朔说一直摁着这一处不放地试。


    “可行否?”刘彻问。他倒是想自己试试。


    刘彻有点蠢蠢欲动。


    东方朔摸了摸胡子,“臣认为可以一试。万一呢?”


    万一呢?


    万一陛下的话再次上了天幕呢?


    也不是没有可能对吧。毕竟出现过一次了。万一还来个第二次第三次呢?


    有理。


    刘彻琢磨。


    他的心控制不住的砰砰跳了起来。


    假如真的可行呢?


    正所谓一回生二回熟。


    这第二次的直播他们可是有了经验,不像第一次那样,出现了什么都大惊小怪的。


    反正现在人也多。空个人出来琢磨这个也未尝不可。


    想了便去做。


    “东方朔就你吧,陪朕一起看天幕。若是朕的话无意中再上了天幕,你可得盯紧了。”刘彻大手一挥,下了决定。


    “喏。”


    东方朔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眼睛都眯起来了。


    完全一副得逞后称心如意的模样。


    他放下笔,松了松骨头。


    哎呀。一把老骨头了。怎么比得过年轻人呢。


    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好好观看来自千年后的后辈的讲解了


    不错。


    顿时无事一身轻。


    怎一个爽字了得?


    ……


    唐。


    “卫霍二人确实了得。”


    秦王府人才重重。


    由于每个人的认知和观念不同,哪怕是同一件事上,每个人的想法和处理方式大多都是不同的。


    可在卫霍二人身上,所有人的看法却是惊人的一致。


    在场的秦王府众人原本就听后人说时心里痒痒,听到后辈说起匈奴来,不约而同想起武帝时的两位名将。


    顿时间你一言我一语起来。


    “汉时长平侯卫青大将军七战七胜,可谓佳谈。”


    “那冠军侯年纪轻轻,却被武帝委以重任,又能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剿灭匈奴上,冠军侯居功甚伟!”


    “秦汉之时,匈奴尤为可恨。卫青霍去病真是大丈夫!”


    “不错!‘大丈夫自是应当如是’!”


    七嘴八舌里,不知是谁突然谈起投降匈奴的汉臣。


    “说起匈奴,匈奴是可恨,可是最可恨不应当是那中行说么。”


    这中行说虽是阉人,可他也是汉臣。


    那是汉文帝时候的一段往事。那时还处于汉匈和亲的阶段。


    文帝下令送宗室女去匈奴,并让太监燕地人中行说作为陪同侍臣一起去。中行说不肯去,被汉廷强行派遣。怨恨之下,他对汉文帝说:“我如果到了匈奴就肯定会威胁汉国。”文帝只当他在说气话,也不以为意。


    可没想到这中行说当真说到做到。


    不仅如此他还帮助匈奴壮大了起来。


    中行说到匈奴立刻归降,并深受老上单于欢喜、宠信。中行说竭力劝说匈奴不要太看中汉朝衣服食物的精美,增加匈奴对自己食物、器械、风俗的自信心,还教给匈奴人记数方法。在中行说的支持下,老上单于在给文帝回书中口气傲慢,对汉朝使臣也威逼利诱,动不动就索要钱物金银,不给就威胁秋熟后大发兵马入汉境中践踏。[1]


    想起这可恨的叛徒,室内顿时沉寂一刻,在秦王、秦王妃还有小殿下面前,众人扭曲着脸好半天才忍住大骂的冲动。


    “好了。”秦王李世民此时含笑出来,“诸位还请冷静。且看看后人是如何说起这段历史吧。”


    “承乾。”


    身着华服小殿下才8岁大,却已经努力板着脸,做出严肃的模样,“孩儿在。”


    “好好听着。”


    “孩儿遵命。”


    秦王妃也笑了笑,摸了摸幼童的头。


    秦王府里气氛融洽,和谐融融。


    ……


    “《史记·匈奴列传》里曾经对这位冒顿单于的经历详细描写过,还是从太子之时开始:”


    一边播放剪辑的视频,岁寒生一边对着史记原文翻译:


    “这位单于冒顿在未登位的时候,原本还是太子的。后来因为他的父亲头曼单于所爱的阏氏生了个小儿子,头曼单于就想杀冒顿而立小儿子为太子,于是便派冒顿到月氏去当人质。冒顿刚到月氏,头曼马上急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偷了月氏的良马,骑着它逃回匈奴。头曼单于认为他勇猛,就命令他统领一万骑兵。”


    “成为太子之后,冒顿有过一段当质子的经历,而后在敌我两面追杀中逃了回来。因为勇猛,化险为夷。但是他此时的处境并不妙——”


    “父亲虎视眈眈想要杀了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冒顿也不愿意坐以待毙。”


    重头戏来了。


    岁寒生深吸一口气。


    单于冒顿能统一北方大草原,甚至成为北方草原统一的这一人,确实够狠。


    ……


    各个时空里天幕里还在变化:


    【为了自己的威信、也为了加强自己对手下人的统帅。于是,冒顿就制造了一种响箭,训练他的部下骑马射箭的本领,下令说:“凡是我的响箭所射的目标,如果谁不跟着我全力去射击它,就斩首。】


    说话间,天幕里同时出现画面:为首的一支箭离弦飞来。那头箭一动,身后成群之箭顿时也沿着这方向飞来。


    看着这整齐的一幕。


    有人不住点头,看起来这个方法确实可行。


    【首先,冒顿射猎鸟兽,有人不射响箭所射的目标,冒顿就把他们杀了。】


    有人皱起眉头。


    【不久,冒顿以响箭射击自己的爱马,左右之人有不敢射击的,冒顿立即杀了他们。】


    武将们俱皱起眉头。对于行军打仗的人,马匹有多重要?没有人比他们更知道。生死之间,有一匹好马,那是如有天助!


    此人如此这般……实在够狠。一旦让他得位手掌大权……


    不然看出又是一场灾难。


    【……过了些日子,冒顿又用响箭射击自己的心爱的妻子,左右之人有感到恐惧的,不敢射击,冒顿又把他们杀了。】


    所有人的脸色顿时煞白。有人激动地站起身,神情愤愤。


    前方姑且还能夸赞他行军够狠,但是这将自己的妻子作为靶子……


    还有人性可言吗?


    “果真是蛮夷之辈!”


    众人异口同声,鄙夷而蔑视。


    接下来的事便在众人预料之中了。


    【又过了些日子,冒顿出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单于的马,左右之人都跟着射。于是冒顿知道他左右的人都是可以用的人。


    然后,他跟随父亲头曼单于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头曼单于的头,他左右的人也都跟着把箭射向头曼单于,头曼当场身亡。


    之后,冒顿又把他的后母及弟弟还有不服从他的大臣全部杀死。自立为单于。】[2]


    ……


    视频里刀光剑影。


    视频外。岁寒生呼出一口气:“这还是只是一个开始。


    “即位不久,东胡王乘其立足不稳,遣使索要单于千里马。冒顿为麻痹东胡,不顾群臣反对,将千里马送给东胡王。东胡王得寸进尺,又提出索要单于阏氏,冒顿左右皆非常忿怒,请求出兵攻东胡,但冒顿仍满足了东胡王的要求,被东胡王认为是软弱可欺。”


    “冒顿则乘机稳固统治,扩充军备,发兵突袭东胡,东胡猝不及防,东胡王被杀,其民众及畜产尽为匈奴所得,东胡遂灭。冒顿单于又乘胜西攻河西走廊雍州的月氏,迫其西徙。从而解除了两面威胁。”


    “在这之后,又南征北战,匈奴从他开始走向最强盛。他登位期间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庞大强盛的匈奴帝国。”[3]


    “而冒顿死后,继位的老上单于和其后的军臣单于都给汉朝和中原人民带来很多的麻烦。所谓的‘和亲’合约,在他们手里随意撕毁。而正处于休养生息的汉更是饱受其害。”


    到此处,岁寒生还是要为初汉说老实话:


    “观匈奴的勇猛,对比之下可见,百废待兴的初汉在那‘白登之围’一战里败得不冤。”


    “甚至前期怎么也打不过匈奴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这一切在伊稚斜单于执政时开始变化了!此时,正是汉武帝执政时期。”


    ……


    画面一转,视角从北方的草原重新回到中原,回到了熟悉的长安(今陕西西安)。甚至来到汉宫前。


    此时正是朝拜之时。高台之上为首的男子身着华丽朝服,头戴冠冕,威严庄重。底下群臣同样身着朝服向正前方跪拜。


    天幕还在继续,为这一幕朝拜添加旁白:


    【汉武帝刘彻。】


    【提起他,就不得不提到他手下的两位大将,也是在汉匈之战中扭转战局的关键——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名将,一起被称为“帝国双壁”。】


    【非常有趣。】


    【说起这两位……有时候up主也会感慨命运的无常。】


    【汉武帝刘彻,当年霸上祭祀先祖,祈福除灾。祓禊归来路过平阳公主处,小憩侯府时一眼便看中了卫子夫。】


    【想必武帝当年并未想到这一举动,便是连带着得到了一员大将!】


    画面一转:


    酒菜开筵。觥筹交错间,这时,侯府的歌女上堂献唱。高处的武帝望去众人,一眼便看中了卫子夫。


    卫子夫也抬头。


    如此,便是开始。


    背景音乐变得脉脉有情起来。


    不知不觉间,天幕上的视频已经进入了‘电视剧’模式。


    进入后人追忆时,必须要八卦的‘我爱你你爱我你爱他’之中。


    岁寒生搓搓手臂。这些演员的眼神啊,看得他直哆嗦。


    ……


    天幕前的观众可没注意到这一段插曲。


    忠诚的观众们,注意力还停留在先前:


    汉。建元六年。


    卫青!


    卫青被天幕点名了!


    卫青也名流千古了!


    如果说乍一听到卫青的名字,众人激动之下会怀疑有没有认错人,那么——


    卫子夫之名出来以后,便无可指摘了!


    ——正是殿里那边那伏案抄录的年轻人。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于此。


    “好!”激动之下,刘彻更是一拍桌案而起,“朕果然没看错人!”


    他立刻跑到卫青那处,捉着他摇晃了几下:“爱卿,听到没有!以后可切勿妄自菲薄,你就是朕手下大将!而我大汉的大将军更是非你莫属!”


    说着他哈哈大笑起来:“我大汉也会有如那蒙恬一般的猛将!天佑我大汉啊!”


    简直跟做梦一样。


    上一场直播的时候,他还对着别人家的武将流口水,一转头发现自己的武将正热乎呢。还有一个就在自己身边!


    他眼光真不错!


    没看错人!


    知道卫青行,没想到这么行!


    好!


    太好了!


    难怪大汉在他手里能一举打败匈奴。有这样的猛将在手,何愁霸业无成?


    刘彻开心。


    刘彻激动。


    刘彻走来走去。


    倒是……


    “霍去病是谁?”


    优秀的武将嘛,自然是越多越好。


    突然他脚步一顿,想起另一个和卫青并列的另一位武将。


    这未来也替我大汉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是谁?


    霍去病……这个名字似乎有些耳熟,但是又有些想不起来了。


    到底是哪里听过的呢?


    刘彻陷入沉思。


    刘彻激动说话的时候,根本没有一个臣子能插得上嘴。


    而此时在帝王陷入思考的时候,他们遗憾发现自己还是插不上嘴。


    谁知道这霍去病是何方神圣?


    想来想去,记忆里头好像没这人啊?


    还是东方朔站出来,他看向有些纠结的卫青:“卫青大将军,你认识这霍将军?”


    再次被点名的卫青表情一僵。


    先前卫青被天幕当场提到名字时,不管周边,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反应过来。有种梦想成真后的不真实感。


    可是意识归来时,回想着天幕提及到那个‘霍去病’……


    想着想着,他便陷入了头脑风暴。


    这比卫青从天幕里听到了自己的名字还要玄幻。


    如果他知道千年之后的网络用词,大概会这样形容自己现在的样子: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此时,东方朔这么一说话,顿时间所有人的目光刚移开,又重新聚集到他身上来。


    被帝王盯着,显然他不想说也得说了。


    卫青表情犹豫,并不是非常肯定,但是他确实只认识这一个霍去病:“……可能是重名。臣的外甥名字便是这霍去病,时年……六岁。”


    他声音越说越小。


    说着说着,他更是自己先行低下了头。


    显然,此时说这位未见过的另一位武将,今年六岁……非常的不合时宜,甚至会有一种诡异的错乱感。


    六岁。


    六岁!


    六岁!!


    这合理吗?


    未来的大将军今年六岁?


    果不其然,此话一处,所有人沉默了。


    刘彻:?


    众人:???


    刘彻想起来了。


    是有这回事。


    如果没记错的话,卫子夫也曾经提起过他二姐和他外甥。


    朕这小外甥以后会是我大汉猛将吗?


    他沉思。


    有人硬生生咳了一声,努力挽尊,挽回自己被这六岁之龄惊到的面子,他举出又一个天才例子:


    “六岁也没什么吧。想那秦相甘罗……十二岁时便出使赵国,能想出奇计,使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十几座城池,还在始皇帝手下官拜上卿。”


    “是极是极。”


    立即便有人应和,


    “正是英雄出少年。”


    “说不定我们大汉的‘甘罗’正是这霍小将军呢。”


    这你一言我一语的,汉武帝听得心花怒放,嘴角更是控制不住地翘起。


    他立即大手一挥:“结束之后便召来一看。”


    他又看了眼脸色有些不对的卫青:“卫爱卿无须担忧。无论去病小外甥,是不是天幕里提到未来的大将军,他都是我大汉的未来。这是毋庸置疑的。”


    说着他叹了口气,“大汉的未来还得看他们。”


    大汉需要人才。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


    哪怕这小外甥不是天幕里所提的,可与卫青并列的奇才,可是以卫青的能力,耳濡目染之下,十年的时间里不难培养出一个大汉的优秀将领来。


    这样便够了。


    刘彻脑子完全冷静下来。


    再退一步。


    纵使那霍将军真是他这小外甥。


    可是将剿灭匈奴这桩事——这样沉重的期望完全压在一个才6岁的奶娃娃身上,谁会这么做?谁会那么没品?谁又这样不负责?


    就是他刘彻愿意。满朝文武可不会陪着他一直荒唐下去。


    “……”


    卫青沉默行礼,对于霍去病一事,感激于帝王的体贴。


    ……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有介绍卫青的生平。】


    【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汉朝反败为胜的序幕。】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直指上谷。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迎击匈奴。汉武帝分派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


    这是卫青首征。他果敢冷静,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首虏700人,取得胜利。另外三路,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汉武帝看到只有卫青胜利凯旋,封卫青为关内侯。这是自汉初以来对战匈奴的首次胜利,非常的振奋人心。更是为以后汉朝的进一步反击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础。】


    【龙城之战最大的意义便是——告诉人们,我们大汉面对匈奴也能赢!】


    【千遍万遍的说烂了的鸡汤,都不及这一场大胜!】


    【尔后呢。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秋,卫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领三万骑兵,长驱而进斩首虏数千人。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大举入侵上谷、渔阳,先攻破辽西,杀死辽西太守,又打败渔阳守将韩安国,劫掠百姓两千多人。


    此战,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控制了河套地区。


    此仗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4]


    【而下一次大战时,霍去病登上历史舞台时,更是不得了。】


图片    请收藏魔.蝎.小.说.网 WWW.MOXIE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