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蝎小说 > 古代言情 > 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 > 63. 第六十三课 八王之乱
    “处于上层的人铺张浪费奢靡无度,下层的百姓生活就越发困难。”


    李晓诗说:“特别是这个时候西晋策统治者又搞出了大乱子出来。这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到的,八王之乱。”


    第一个大部分讲完,来到第二部分,李晓诗稍微停顿了一下,想了个切入点:“我们刚刚才说过,秦汉时期分封制先被废后并行然后藩王又被削,而曹魏时期,曹家也是同样地进行了削弱所封的诸侯王的势力。于是在这种前提下,晋武帝认为,曹魏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没有可以帮忙的强大亲族,所以才导致魏国皇帝被孤立、才会丢了天下。所以晋武帝大肆封起了同姓的诸侯王。”


    嬴政放下了开始养生后每日练习的剑,接过旁边侍从递来的巾帕擦了擦汗,有点诧异地望了一眼一直被当做背景音的小天幕。


    后世在看到分封制的弊端后、还屡屡有人重启分封是他不太能想象的。


    真的会有人这样愚蠢,放着前人的教训不去吸取,还要一次次重蹈覆辙……人果然是多种多样的。


    刘彻嘴角抽搐。


    有时候,他真的不懂这些后世的皇帝们在想什么。


    要说起来也都是皇帝,但为什么同为皇帝,对政治的处理手段和想法却都天差地别各有各的“精彩”呢?


    还封,封你个大头鬼啊,七国之乱没给你们教训吗,还搞出来个八王之乱。


    ——异姓的就够难顶了,还封那么多同姓的。


    朱元璋倒是很能理解:“那都当皇帝了,照顾一下自家人咋的了?”


    还不让给同姓点好处?


    说白了那不都是一家人吗。


    不过藩王们坐大也确实不好,指不定啥时候就会威胁到中央,那就给下令牵制一下不就好了。


    无召不得进京不就很完美?


    既让自家人得了好处,又不至于让自家人自相残杀,多智慧?


    晋武帝没搞好那是他定下的接班人太废。


    要不是下一任太废物、皇后又胡搞,当政者无能加女人乱政——那些藩王留着,平时让封地养着,又不用花自己钱,真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毕竟还是一家人,喊来勤王也不至于见死不救,哪能真让国家灭了?


    还有,搞那么铺张,还不如把钱都给他们大明。


    一棵两尺高的珊瑚树那得多少钱啊……啧,败家子!


    李晓诗:“后来,晋武帝又陆陆续续派了很多诸侯王掌管州郡等重要地方。”


    刘彻:……


    朱允炆打哈欠:每次听史上的这些事都觉得不可思议,兵权削还削不过来呢,还往外送。


    “这些出镇的宗室诸侯王们,既手握重兵,又掌管地方的民事生要,势力逐渐强大。”


    那岂止是强大啊。


    许多观众都有点不忍心听下去了。


    这皇帝要是压得住那还好,等压不住,那不反了简直对不起这份信任。


    一家人?


    一家人重得过自己手握权利吗?


    都是一家人凭什么你可以当皇帝我们就不能?


    然而李晓诗的话还没说完:“西晋政权腐朽,向各族人民都征收重税,再加上原先归附的少数民族们见到同族人民被掳掠成为奴婢,都纷纷不满起来,激起了激烈的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趁机就开始起兵反晋。”


    李世民摇头。


    这哪里像是个结束乱世的新王朝的风貌?


    晋、西晋,从一开始,显示出的风貌就是一个垂垂暮年的老朽王朝,各处都是摇摇欲坠的、只需要一点压力就会彻底倾塌,更不要提西晋王室和“上流人”们给予它的重重负累了。


    它只需要一个火星。


    就能彻底燃烧起来。


    “——晋武帝的儿子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诸侯王为了争夺政权,先后都作乱起兵,相互之间打得不可开交,把西晋上下搅合得一片混乱,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主要战场是在洛阳,因为他们都想要中央的政权。这场内部混战对西晋的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堪称是场巨大的灾难。当时的粮价飞涨,有时候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痛不欲生,饱受磨难。”


    说到这儿,李晓诗又想起老师说的“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忍不住摇摇头,才继续道:“八王之乱打了十几年,中原的人口大量死亡,侥幸活下来的也都往南方开始逃,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西晋,也就此衰落了。”


    虽然比不上之前的“秦二世”败家灭国之快,但仅凭听起来,却觉得好像西晋比秦末还要混乱一样。


    世家豪强坐大、外戚嚣张、宗室拥兵、外族作乱、当政者无能——种种能对皇权造成威胁的东西,西晋集了个全。


    好似这个王朝从一开始建立。就已经五毒俱全,药石无医。


    真的没有能救西晋的办法吗?


    这个王朝,从一开始就注定糜/烂吗?


    房玄龄望了一眼李世民,欲言又止。


    李世民神色和缓:“不妨事,想说就说与她吧。”


    房玄龄谢了一声,这才跟李晓诗沟通。


    李晓诗正准备说起这一课的最后一部分,却见一直都是零零碎碎感慨内容的弹幕突然开始有长长的言论出现。


    她眼睛一亮,知道这是补充知识的机会来了。


    于是很顺从地就道:“课本上前两部分的内容已经讲完,接下来有一位唐朝的观众做了些补充,我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屏幕上,房玄龄被系统翻译过的发言安安静静躺在李晓诗面前。


    她念道:“……西晋最大问题的祸根,追根溯源要从司马懿的儿子说起。”


    司马懿的儿子?


    可是晋朝开国皇帝才是司马懿的孙子呀,不是从司马炎的无能说,反而要从司马懿的儿子……嗯,司马昭说起?


    “司马懿的长子是司马师,司马懿死后,司马家的一切理应由长子继承,所以当时家族的一切事务都是司马师掌管的、包括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师自小名声就很好,少有美誉,风采过人,被称为有雄才大略之人。而这一切在魏国的政事上都能看得出来。他接手重任后,朝廷上下秩序井然。”


    “但司马师有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他没有儿子。作为一族长子、怎能没有后继之人?于是在司马懿还活着的时候,就将另一个儿子、也就是司马昭的儿子过继给了司马师,来为司马师继承香火。”


    听到这里,司马炎的脸上有几分不甚明显的扭曲,然而他一忍再忍,还是把那股郁愤咽了下去。


    天幕提起他死后会有八王之乱、批判大晋的种种不好,他都可以理智对待,但唯独这件事、唯独这件事,唯独这个人——


    “这个被过继过来的孩子就是日后的齐王,也是司马懿非常器重的一个孙子,叫做司马攸。”


    “司马攸年幼时就很聪慧,熟读经史,在祖父和父辈的庇护下成长得一帆风顺。司马懿对他的培养也完全是按照皇帝继承人的模板来培养的,司马攸成长为一位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美名远传的人。更是成为了当时的楷模,风头一度盖过了亲哥哥司马炎。”


    “司马攸成为了司马师的嗣子,如果司马师以后成为皇帝,那司马攸自然就是下一任君主,他这样一位堪称端方的人,自小学习的也不是阴谋归算之计,而是治经博书,他若成为皇帝,未必会是一位混沌之君。但很不幸运,司马师很快也病故了,当时司马家并未起势。”


    “司马攸年纪尚小,即便名声和能力都很好,也撑不起家族的宏大目标,于是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攸的亲生父亲,就暂时代替大哥接过了司马家的重担。”


    “后来司马昭成功让天下之人都知道了魏帝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司马昭的心腹却都被司马炎笼络了过去,一直以来支持爱护司马攸的司马懿和司马师都已经去世,他又是个温和之人、看重礼教法度,在这等境地中,他无法违背本心做出什么为自己谋算的事。”


    “司马昭曾以魏文帝曹丕和曹植的事情告诫过司马炎,不愿让他有朝一日伤害自己的手足。司马昭的妻子、司马炎司马攸的母亲也曾忧心不已,认为司马炎恐怕无法容忍弟弟,她十分担忧司马炎会害了司马攸性命,直到临终前还在告诫司马炎。”


    “晋朝建立后,司马炎即位。无论皇位是从曹魏那里夺来、还是从司马家长房一脉得来,这都有些得位不正的意思,所以司马炎即便没有忘记父母的话,对司马攸也一直都是很忌惮的。”


    “但司马攸为人和善,一心为国。在分封制重启后,各诸侯王封地内的官员都是自己任命的,司马攸却依然让朝廷任命;司马攸也拒绝收受朝廷的钱财支援,坚持靠封地就可以养活自己,不愿白拿中央的;每有天灾,司马攸便都会下令为封地内的百姓减轻赋税,还会赈灾赊贷。”


    越念李晓诗越惊讶,这里竟然还有这么个人呢?


    而且听他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个很好的人啊,不说能不能当个好皇帝,但最起码作为一个诸侯王,他无论是对朝廷还是对百姓,都已经远远超过其他人了。


    还会减轻赋税……说实话,看晋朝的东西久了,她甚至觉得会给百姓减税就是件很了不得的事了。


    更别说这司马攸还会赈灾安民了,这样一比,其实他更适合做结束乱世后整治国家与民休息的皇帝吧?


    最起码比那个“何不食肉糜”要好吧?


    “就连后边的汉赵皇帝刘渊,司马攸也早早看出了他的不安于室,曾向司马炎进言过,奈何未被重视。”


    刘备:?


    汉赵是什么汉……


    “司马炎的下一任继承人是司马衷,是个呆傻之儿,许多大臣都曾上书让司马炎更换一个继承人,换其他的儿子。但或许是自身‘得位不正’让他心有不甘,他始终不愿意。”


    这其实很好理解。


    司马炎的嫡长是智商有缺,但如果可以不立嫡长、立贤,那当初司马攸贤名远传,司马昭是否该把位置给司马攸?


    现在司马攸贤名更甚,他又是不是该把位置还给司马攸、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所以无论如何,不管是为了安自己的心还是把立长不立贤个坐实,司马炎都是不肯换继承人的。


    “随着司马攸民心越盛,在军中的口碑也日益壮大,司马炎对他的猜忌到达了顶峰。他听从了奸臣之见,下令让司马攸尽快赶回封地,远离中央;但司马攸见到了幼主司马衷的痴笨,本决心要做辅政大臣,为大晋的将来尽心,谁知却要被赶走,他自然是不愿的。”


    “朝中大臣们也有许多对此表示抗议,就连当初和司马炎很有交情、甚至是司马炎死忠的人都站出来反对了司马炎的决定,因为无论如何,司马炎既然不肯换继承人,那司马攸都是最适合辅政的人。哪怕不是为了私、只为了晋朝,也不能这样做。”


    “可司马炎一意孤行,把朝堂上下反对的声音清扫一空,连自己的亲信也都发落了。”


    “司马攸郁愤难平,生了一场重病。他向司马炎请求,自愿去为亡母守灵,但不被允许。司马攸病重难行,而司马炎的诏书再次送到,命他即刻上路。”


    “于是司马攸只得收拾打点好自己,强撑着病体觐见司马炎请辞。”


    “后来,他吐血而亡,年三十六。”


    “而随后司马炎去世,他一意孤行立下的痴傻太子、精挑细选为太子选好的皇后、以及清洗了一干死忠后剩下唯二能用辅政大臣,一手带来了八王之乱、造就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所以,西晋真的是一开始就没有救吗?


    或许有救,或许没救,这都是说不准的。


    ——司马家得位容易吗?


    不容易。


    魏国坐大离不开东征西讨,司马懿远征辽东,抵御诸葛亮北伐,为曹魏立下无数功劳;前后送走了曹操曹丕曹睿等几代皇帝,无论是壮年还是幼年登基,天下都需要他们去一起打拼、去守护;而魏国后期朝堂势力纷杂,司马氏又为了谋位要为了皇帝去一一拔除这些钉子,消弭这些隐患。


    祖孙三代的隐忍和谋划,岂是一句轻描淡写的容易可以概括的?


    ——司马家得位不容易吗?


    容易。


    曹魏发家、从曹操带领一帮弟兄们起,一路颠沛征伐,收文士揽将才,为了兴复汉室死去了多少英才,为了大业又死去了多少弟兄,父子日以夜继的积累、上下无数英魂的牺牲,才换来曹魏的立足,换来了一切的基石。


    而司马家仅仅作为为这基石添砖加瓦、并在这一切基础上加以修缮与完善的人,又岂能说是不容易?


    天下纷扰,权力之争,本就不是简单的是与否、对与错能够概括的。


    只要能得到天下、并善待天下,那自有百姓来为你正名。


    可司马家的问题在哪里?


    可能真的是猜疑阴谋久了,那刻在骨子里多疑让司马炎这个与上两代一脉相承的继承人彻底陷入了牛角尖。


    而这个阴谋家环境中成长出的、被阴谋家以精心呵护培养出的,或许可以算得上唯一一个不染阴谋的、清和平允的、有“正统”之风的继承人,却因为命运的无常,与为他准备的位置失之交臂。


    但命运就是命运,在尚且还算是有能力的人接连去世后,这个家族之中剩下的,就只有愚蠢又无能、鼠目寸光残忍诡谲,野心比能力大的废物们罢了。


    并非天命难违,只是司马家的气运或许在他们成功拿下皇位后就已经彻底消耗殆尽了。


    司马攸这个在后世史书中堪称完美的亲王,最终也只不过是给西晋这个充满悲情/色彩的朝代多添了一笔“薛定谔的未来”的可能罢了。


    每每众人回想起那个混乱的年代、那林立的政权、那惨不忍睹的一切,或许会忍不住设想一下——如果司马炎把位置给了司马攸、或者司马昭把位置给了司马攸、再或者司马师没有死那么早,那还会不会有之后的纷乱。


    也仅此而已。


    酿成这一切惨剧的,始终都是司马家的那些王。


    司马家注定要随这发烂了的大晋一并长留青史、以负面的姿态,高挂耻辱柱,与那些残暴不仁的“胡”一起,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向万万千千百姓赎罪。


图片    请收藏魔.蝎.小.说.网 WWW.MOXIE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