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蝎小说 > 古代言情 > 门阀之上 > 第425章 终局
    第425章 终局


    天下割裂在即, 最有实力的荆州也做出了自己最终的选择。士兵奋起,襄阳城破,长安的关陇世族们没有迎来与自己合谋的军队, 连荆州军内蠢蠢欲动的势力也发现陈霆一家早已随钟云岫与公主一道北上,从武关回到长安。


    那些无处安放的欲望与无处宣泄的愤怒, 最终也因一个人的死亡而终结。钟长悦自揽下此次军务所有的失误, 揽下了私自释放亲人的罪名,拒绝一探望,身怀恶疾, 死在了这个冬天。


    有人说成王败寇,成王败寇, 都是先有成有败,才有王有寇。车骑将军虽不至于言败, 亦不至于言寇,但在许多人眼里, 这种追求低品质的正义绝非是对个人理想的最好执行。他不过是一个被吓怕了的懦夫。


    只有在陕北寒冷的关中、陇西高原的土窑、益州的竹屋里、南阳的草庐中,农户们为火而坐, 谈论着南方攻克襄阳的胜利, 谈论着将士们的忠义,也感慨着即将到来的数年承平时光。


    而洛阳的野心家们仍要再鏖战一段时日。天下在乎正统,也在乎谁执正统, 这是权力牌桌上仅存几家之间的角逐游戏。


    洛阳的兵祸虽然仅控制在宫城之内,但彼此咬合的力度已接近崩溃。数次政变的暗流游动,早已给这些禁军宿卫带来无所适从之感。繁荣与安定如此脆弱, 只需一声低哀的鼓角, 去岁那场在长安的血腥清洗,就会重新占据所有人的记忆。


    时流们各自聚在一起, 一起商讨如何促进濮阳王与皇后和谈,相忍为国,进而度过此次劫难。但随着听说王俭屯兵自重,固守于公主身畔后,那种相忍为国的想法便开始动摇,甚至这些人走过陈留王氏身边时,都不禁露出深深的鄙夷。


    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这些人也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但是政变带来的恐惧并未消除,紧接着这些人便开始向徐宁打探长安的卢霑是否能够如期而至。然而徐宁还未支撑片刻,来自华林园的另一道诏书则令所有人都不能够淡然。


    卢霑礼法自居,刚正不阿,不畏强权,殉国而死,获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贞。


    如此荣封,不禁让人联想起前朝卞壸忠贞公。其人与王导、诸葛恢等同为青徐侨门,却立朝刚正,孤忠正气,节义忠孝,萃于一门。


    类比的对象一旦找到,政治的味道也便可敏锐嗅出。不乏有人将徐宁与卢霑做对比,徐宁为人简直脏污不堪。再加上今上曾于江州作忠义诏昭告天下,行文中不乏痛斥琅琊王氏等门阀。因此,当这些时流看向同困于西省的陈留王氏众人时,也更加愤慨。


    渐渐地,众人开始达成一种默契,一个口号喧嚣尘上,那就是严惩此时的罪魁祸首徐宁。陈留王氏虽然不堪,但站在公主身边也算站住了大义,而他们只有将徐宁这个首恶交出去,才能换取与皇帝皇后谈话的机会。


    这种充满戾气的言论很快蔓延至禁军中,然而不等这些世家大族动手,宿卫便奋起反抗,将徐宁捆缚起来,严加看管,甚至拒绝那些世族时流前来探望。这些看似不聪明的兵卒好歹也经历了两次宫变,他们比世族更明白即将发生什么,也更明白当徐宁落入世族手里的时候,他们这些底层人又将遭遇什么。


    谁曾为害群之马?谁甘为替罪之羊?世族们虚伪的自省贯穿数代,那些对内的整肃、背叛与内斗,相互揭露,戕害成风,让这些底层人也意识到,如果可以不被世族踩在脚下,那些世族便与自己别无二致。


    如果说之前和徐宁、王俭等人在政治上的水磨工夫还能让这些世族承受,那么这些宿卫的要求便让他们太过为难了,那就是要求这些人负荆请罪,送濮阳王入华林园内听候处分。


    须知,请濮阳王入宫并张声扩势的都是这些兖州世族,他们的生死荣辱已经与濮阳王联系在一起。一旦濮阳王要接受处分,那么他们就会随时被政敌打成乱臣贼子。对方不愿意交出徐宁,世族们同样也不愿意失去生机,因此双方关系急剧恶化。


    最终,为防止宫内再次出现大规模的宿卫暴动,魏钰庭等人在双方的推举下,暂时掌握了对徐宁的监视权。


    魏钰庭虽得徐宁的监视之权,但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好生安置,生怕其妄自寻死。要知道徐宁一人的生死是小,但对于寒门这个群体是否能够拢住,是否还能光明正大的站在执政台前,则更为重要。而卢霑的儿子同样受害颇深,魏钰庭考虑再三,便让卢诞与宿卫一起值守在徐宁处,以适当洗清之前其帮助徐宁矫诏的罪恶。


    眼下,徐宁被困在一个柴房内,四壁堆满了一捆捆稻草,以防止其撞壁身亡。他与一只装盛便溺的木桶一并用铁链拴在墙角,行动坐卧皆受限,可谓屈辱。现在的他披头散发,麻葛裹身,早已没有当年的意气风发。其身上散发着阵阵腐臭,就连虱子在其间啮咬,他也恍作不觉,懒得抓挠。


    营房外有脚步声,是卢诞负责送餐食来。心智尚纯的少年还不懂得旋涡中的人心险恶,更不会随意加害于人,因此徐宁的饮食都是由他接手。


    卢诞放下餐食后,正要转身离开,忽听身后的徐宁道:“今日本将军为槛下豚犬,明日小子又将如何?卢忠贞公虽有英明,却无奈在政在党,终难保全身后血脉啊。”


    卢诞听他讲到这里,已然愤怒至极,当即转身直指徐宁:“你……怪我自己年幼无知,识人不明,为你们父子所诓骗。你……徐宁你诡诈无情,当年在金城害死张沐,亏得那些寒门清流还将你这种人视为良友!我父亲从不曾戕害你,你……为何要害我家破人亡!”


    “害死张沐?哈……”徐宁听到这里,抬起头来,布满血丝的双眼肆意打量着眼前的小儿,“我敬你父亲狷介高傲,不过他一向乏于明悟啊。张沐之死,岂非我一人之过。我诚是人间豺狼,但是他魏钰庭又有什么资格、有什么私德来直面此事?”


    卢诞本因父亲之死悲伤无处宣泄,听得徐宁挑衅,更加怒不可遏,当即抽出腰间短剑,大喝道:“休在我面前辱骂魏公,否则不要怪我刀剑无眼?”


    “你要杀我?”徐宁大笑,“我之生死已定,不过却不是现在。你怎么不想想,若我现在死能对时局有半分益处,魏钰庭又怎么会放过我,他又怎么会派你来给我送食送水。论以私德,他魏钰庭也不过是个蝇营狗苟、姿态浅薄的衣冠禽兽罢了。”


    徐宁站起身来,一摇一摆地走到卢诞面前,胸口的葛布衣直顶短剑锋锐,而他却恍然未觉,只长叹道:“我既身为陛下走狗,注定难得善终,不过能死于皇后这等高才之手,倒也堪称荣幸。而你父亲,也幸得与我共享此荣。”


    “你是自作孽,不可活!我父是为国殉身,又怎会与皇后有关?”卢诞仍未放下短剑,但目光中却闪过了一丝不确定。


    “随你怎么说吧。”徐宁喃喃道,“凉王、崔谅、王济、王叡……当世英雄尽死其手。若还有谁尚存于世,或许是吴玥吧。只是你父亲为了救你,不惜性命,到底是短视,不能窥得全局。”


    “我不懂你何出此言。”卢诞心存稚气,但仍强作凶言,“你这叛贼,莫非是穷途末路,才作此诳言?我乃忠门之后,父亲敕诏荣封,名垂青史,后人也必有德泽,将胜你这佞臣千倍万倍。”


    “名垂青史?你个孺子深处绝境还能出此狂言,当真是天资不具,昏聩自昧,即便你父功泽三代,只怕也要一夕而毁。”徐宁发出一丝怪异的笑声,蓬散头发里,露出充满戾气的双眼,然而他很快又镇定下来,恢复了以往从容笃定的气度。


    “这几年来,依我所观,皇后陆氏权柄深植,厚积薄发,如今帝胤衰微,易鼎之变也只是早晚得问题。你父亲忠于魏祚,死于全节,无论身后世事如何,都可享此英名,以此退场,不失体面。魏钰庭与皇后看似敌对,实则交情不浅,子嗣出质于陆家,来日进退,总有折衷之言。倒是你,身为忠臣之后,来日又有何面目立于别朝?”


    卢诞闻言后,默然苦笑,良久才道:“嵇康死魏,嵇绍沥血。桓范族诛,桓彝死节。这些,也都是佳话。”


    “或许吧。只是这个代价太大了,世上能存者几何?”徐宁说着,目光竟有些闪动,“名正而身份腌臜,身正而声名腌臜,正如潮湿的青苔,若无政治阴影的庇佑,早已在日升之际消失于世。黄泉路上,吾道不孤。我没有选择,你也没有。”


    眼见卢诞愣在当场,徐宁的举止也愈发淡定从容:“其实存续魏祚尚有一法,只可惜,我受监于此,难得施展。不过,此事非你力所能及,也与你无关了,你走吧。”


    卢诞愈发不敢深思,却仍有不甘,讥笑道:“你口口声声所自己是为魏祚,如今既有救国之法,却不愿道出,宁可抱策而死,又算是什么人物?”


    徐宁望着卢诞,随后便自嘲一笑:“道你也无妨。其实禁军之中鱼龙混杂,也不独皇后势力。车骑将军曾以护军统管都城,禁军又多由荆州系充任,调遣更换之间,也难免有人混迹其中。如今朝中纷杂,眼见大国崩颓,车骑将军未必没有复国之心。即便车骑将军没有,其势下众多枭雄,又怎能保证没有野心。这股力量若加以利用,或可击溃皇后,使魏祚存续数年。”


    “皇后即死,北镇就能袖手旁观?”卢诞疑惑道。


    “北镇终究有鲜卑血统。”徐宁一边说一边踱步,脚腕上的铁链轻轻作响,“虽然车骑将军日后能接手这股力量,但只要他有行禅代废立的心思,北镇就一定会心存警惕。若你与姜弥等人拱护濮阳王继承大统,日后就仍有与陆归掰腕的可能。”


    卢诞的脸色忽然有些不大自然:“可是……若此计果真可行,为何魏令从未道与我?”


    徐宁不屑地转过身去,坐回原地,手里绞着一根干稻草,似乎早已将生死看淡:“我之性命,为平乱局,尔之性命,或许亦是如此。魏钰庭,他当然有自己的大义与大局,只是他浸淫官场日久,也懂得和光同尘,与时卷舒。眼下,用我一条命,来平息兵变;未来,用你一条命,来缓解与陆氏势力的矛盾。哈,你父亲与我,都小觑魏公啦。此为党.政,不是你无知,而是你知道,也已无用了。”


    卢诞闻言后,面色惨白,脑中思绪纷杳而至。这是第一次有人为他戳破党政的面纱。人与人诚然可以抱团取暖,但也可以适时把他人推入烈火,这是政治集团内部的残忍。


    卢诞垂着头,慢慢踱步出门。眼见对方失魂落魄地离开,徐宁才重新闭目躺卧在地,嘴角泛起一丝讥讽的冷笑。


    卢诞自柴房行出,旋即便向宿卫军营走去,却迎面撞见刚从宿卫军营出来的魏钰庭。饶是他有些涵养,但脸上还是流露出几分不快。


    魏钰庭心中也有些疑惑,但只当他因父亲新丧,难免情绪败坏,故而小心翼翼叮嘱着:“军营群情躁动,你实不宜孤身前往,先随我去整理文牍,近日苑中不乏诏书流出,我们与姜相还需稍作探讨。”


    卢诞却有些漠然道:“我不过区区戴罪之身,又怎敢与诸公并列席前。家父死前曾为护军,宿卫之中也有一些故旧,值此变故,我也想一一拜访,存续旧情,以定人心。”


    魏钰庭知道卢诞对父亲之死心情不佳,也就没有在意前面那些牢骚之语,不过眼前的少年有后面那一番话,也让他颇感欣慰,遂点头道:“既如此,那你自便吧。只是切记,有些立场之言,不要表露太过。”


    “是。”卢诞躬身送走魏钰庭,而后头也不回,转身离去。


    洛阳宫内,许多大势已然浮出水面,西省与华林园禁苑也开始有些对话。不过僵持也非长久之计,长安既定,优势稍稍向皇后扭转,洛阳近畔,至少河东有刘光晋、薛氏等人能作拱卫,而南面由于车骑将军夺得襄阳,吴玥面对的压力也小了许多,可以分兵北上驰援。因此,姜弥等人还是不得不先低头,主动提出让濮阳王入华林园,谒见陛下。


    陆昭听闻此事,反倒放下之前诏从己出的霸道,亲自前往禁苑,在宫人通传后,前往御榻前看望元澈。


    元澈的病情已没有那么凶险,部分伤口已经慢慢愈合,此时能勉强靠坐在榻上。


    “长安事务,听说你已经办妥了?卢霑的家人现下如何?”


    听到殿门打开的声音与轻轻的脚步声,元澈没有命人掀开帘帐,仿佛早已知晓来者何意。


    陆昭自己卷起帘帐,坐在元澈身畔,气氛倒不似最初那般紧张:“天步艰险,祸难殷流,陛下又何必心急。”


    元澈忽而想起,那是当年在崇信县,他对她说过的话,遂笑道:“是啊,何必心急,既困于囹圄,又已卧病在床,终究也是可厌,不若早早避席一二。”


    陆昭也同他玩笑:“我听说病中人难免作牢骚语,不如这样,若来日陛下仍有避席之心,不妨再坦言相告,届时我定当为陛下排忧解难。”话刚说完,陆昭已晓得不妙,自知逾越雷池,及时收声,正要起身去命人传膳,却被对方握住了手。


    “好。”


    这个字好似日光劈下来,照在陆昭心底,突然雪亮而又惨白。


    她望着元澈的脸,久不能言。


    远处佛寺的钟声杳杳传来,陆昭一听便一震,再看却是宫人传晚膳入殿,那钟声一记一记,随着宫人们的脚步声,红红绿绿,金玉错落,无端地艳丽起来。


    两人心里似乎都若有所得,对坐注视一回。不过是换香满盏之间,不动声色地,两人换了话题。


    “濮阳王处可有什么异动?”


    陆昭也重新正坐:“西省姜弥已经上疏,濮阳王希望入觐拜见陛下,侍疾左右。”


    元澈点点头:“侍疾嘛……可以免去,至于觐见倒不必回绝。只是濮阳王性格暗弱,惶恐之中难免礼数失当,仍需皇后费心安排。”说完,他又疾声问道,“罪名如何定?”


    说及此事时,陆昭的神色竟有一丝恍惚,不免回忆起先前那人种种,最后道:“殷勤回护,或许适得其反。庶身守家,大抵才是放过。”


    濮阳王身份敏感,又有去年王济、元洸等宫变的前事,一旦皇帝过分回护,也必将引发过分的解读。至于废为庶人,也不是故意苛待。毕竟姜弥、王俭等所作所为近乎谋逆,保留其爵位只会让皇帝的处境更加危险。而爵位的剥夺也意味着其子不会袭爵,日后也不会有人拿这一支子嗣在做文章,而导致更多的皇室惨剧。


    元澈听到这话,才叹息一声:“既如此,便先与西省诸人会面,安排入觐事宜,明日召见濮阳王吧。”


    大约是之前失血过多,元澈一直嗜睡,略用了一些粥后,很快又闭目睡去。陆昭在旁边守了一会儿,见他那张脸竟清清瘦瘦,与多年前江边初见时似乎并无不同。要知道,成长总是令人变得复杂而聪明,可那么多年过去了,这张脸所呈现出来的某种气质,还是一模一样。


    一瞬间,陆昭的心变得如盛满沙子一般滞重。望着元澈的睡脸,明知他听不到,陆昭仍慢慢俯下身,靠近他耳边,低声说:“你这个样子是想折磨谁?不管是谁,都已经够了。”


    陆昭既从殿内行出,便吩咐左右道:“先前往西省降诏。先前送往长安的诏书都曾经哪些人之手,有哪些人干预,又有哪些人传了话到哪里,不管你们现在查的怎么样了,明日之前,必须全部查清。”


    西省姜弥等人既已得传讯,便急忙赶往洛宫北门,打算先稍作沟通,其中便有姜弥和魏钰庭。


    待几人各自落座,姜弥先开口道:“这几日宫中兵祸频发,陛下病危卧榻,此事已非秘密。如今南方战事未平,宇内正星不稳,若无春秋长序之明,嗣位相传之定,只恐人情喧扰,遗祸频生。皇后久居朝堂,自然也深知其害,还望在濮阳王觐见时,于陛下面前谏言一二,早决大事。”


    姜弥这番话可谓将目的亮明,还是要皇太弟的名分,其中可以承认皇后的权柄。这一步主要是试探皇帝的病情究竟如何。毕竟,皇后无男嗣,如过考虑日后权柄,现在上船合作,也还来得及。


    陆昭闻言则一副自谦内敛的模样,笑着摆手:“我虽承制封拜,从驾督军,也是事从权宜,不得为此。传位定序,国家大计,有三公、尚书商议,我又岂敢轻言置喙。姜相此言,真是折煞我也。”


    姜弥一时间有些尴尬。他现在唯一不足,就是仅有诸侯国相的职位,对于朝廷事务无从插手。陆昭这番话,直接就是不给面子,将他晾在一边。其实,他当然明白,此时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是向陆昭低头,屈从行事。


    可是,由于他的出身和履历,注定就只能是濮阳王的代表。即便现在屈就,也会因为节操不具,被人唾弃,日后更不可能在朝堂有立足之地。再加上他有外戚这一层身份,天生与濮阳王有亲近之感,日后注定会被各方辅政权臣挤兑下台,甚至待罪监牢。


    陆昭给了姜弥冷场,转头便与魏钰庭聊得火热,问及中枢与行台众人在西省的近况,以及卢诞服丧守孝和日常起居事宜。


    “卢诞近日虽有悲思,但心智仍坚,又得其父亲故旧照应,行事也颇见成熟。”面对陆昭的和颜悦色,魏钰庭心里也战战兢兢。他心里很清楚,眼下的皇帝虽然将权柄交予这位皇后,但也只是失去了反击的立场,并没有失去反击的力量。皇后对自己越亲信,接下来姜弥的地位就会被皇帝抬的有多高。


    因为他十分清楚,自己身为皇帝的嫡系,只要皇后没有男嗣,那么他与姜弥的某些立场,注定是重叠的。一旦皇帝性命不虞,陆昭便失去了皇权的立场,如同局外人一般被彻底针对。因此,陆昭必须趁这个机会,拉一打一,将他和姜弥离间分化。他能确定,不用过多久,眼下这个亲疏有别的场面,便会通过某种途径传进皇帝的耳朵里。


    想到这里,魏钰庭只得一边苦笑,一边应承着陆昭。


    果然一个时辰不到,禁中便传出皇帝的口谕。姜弥加侍中,赐班剑百人,与皇后共同负责入拜时禁军事宜。


    口谕既达,连姜弥都有些意外,不免细思皇帝的心意。片刻后,才向传口谕的周恢行礼,并向皇帝寝殿遥遥下拜,高声道:“臣谢陛下恩典,替濮阳王谢陛下全护之心。”


    魏钰庭也只能吃这个哑巴亏。姜家最大的弱点就是在中枢没有事权,出入禁中不具名分。如今皇帝这个侍中赏下去,感不感恩倒不一定,想尽一切办法夺回拱护濮阳王的主导权那可不用怀疑。


    魏钰庭抬起头,试探地望向陆昭,却见对方已皮笑肉不笑地走向姜弥,虚手扶起:“如今朝中板荡,还望侍□□担大事。”


    宣濮阳王入觐的诏书传遍宫省,自然也被驻守在陆氏公主处的王俭所知晓。不同于濮阳王身边那群大臣们的激动与兴奋,王俭只觉得浑身冰冷,他目视着深宫内逼仄的甬道,终于知道何为穷途末路。此前,他们得意于随势而动,搅弄风云,而如今,被风云撕扯,即将沉入海底的也是他们。


    如今,守卫在公主身畔的宿卫,成分各有不同。有出身于陆昭嫡系的禁卫军,有出身于陈留王氏部曲的甲士,也有原从属于徐宁禁卫军。在华林园降诏之前,这些人多有骚乱,各自为政。但在降诏之后,所有人都有了同一种共识。


    这份诏书不仅仅同意了濮阳王入觐,而且还安排了姜弥与皇后一同商讨入觐时禁军事宜,这相当于不追究濮阳王及西省禁军的罪恶。但是事情闹到这个地步总需要有人担责,徐宁是必死,可是他的分量根本就不够。谁会成为下一个填子?


    王峤已身负罪孽,死于乱军,失去了朝中魁首的陈留王氏,就是下一个填子!而围绕在陈留王氏王俭身边的他们,便是衍罪于身的陪葬。


    这些中下层军官的消息渠道虽不相同,但也颇具危机意识,对时局的看法可谓异常统一。


    其中,一名兵尉眉头深锁:“先前王济宫变,长乐宫宿卫卷入此事,被清洗过半。如今态势,实在太过相似。我等宜应早做筹谋,莫要再为砧板鱼肉。”


    话至此处,气氛不乏凝重,人群中有一人道:“那依你之意,我等当如何自救?”


    那兵尉沉吟片刻,道:“有名称军,无名为贼!当朝台辅昏聩,高门无为,宗室作乱,使局面败坏至斯。我等共缚奸恶,拱卫公主,护送先帝及今上嫡亲血脉入觐,以正我洛阳宿卫之名!”


    黑夜中一阵静默,紧接着则是兴奋的呼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令人恐惧的凛然之色。


    宫墙尽头,月凉如水,王俭孤独地伫立在宫墙下,暗灰色的铠甲与沾在宫墙上血污溶为一体。过不了数月,它们都即将消失,被新的朱红所粉饰。


    掌心的冷汗再度冒出,即便是高贵的门第与长年权斗的熏陶,王俭此时也是感到恐惧的。有时,他会想,自己不是没有忠于过皇后的,自己不是没有计算精准的。但是当真正的风雨来临时,他仍然无法对抗王峤的选择,正如同他曾欣喜于王襄选择了自己,正如同他无法放弃自己的野心。


    而立之年的七兵尚书,万人瞩目的黑头三公,都是有英雄梦的人儿,进了这博弈场,执了这黑白棋,就只有眼前路,再无身后身。哪怕他知道,总有一种阴谋能吞噬另一种阴谋,总有一种统治来终结另一个统治,总有一个下限来突破另一个下限,他也不要逃离这个黑暗的轮回。何况那已历百年的发家史,墨迹尚未干透;何况上一个王中书也是在去年寒冷的冬夜,完成了最高权臣的跃迁。


    叫嚣的宿卫在月色下渐渐逼近,王俭的目光却出奇的固定,仿佛永远看向那片黑暗深空的虚无。泰然自若的神情来自于旷日持久的修炼,清晰凝重的宣告也似乎异常精准地避开了熙攘与吵闹。


    “今日步入此途,早已积重难返。不可使此罪身,再为朝堂抨议……不可使此孽血,再污人伦乡情……”


    时至深夜,一阵急促的拍门声惊醒姜弥。


    “何事?”姜弥警惕地问着。


    门外的亲信低声答道:“陆氏公主居所有将士起义,王俭……已死。徐宁也咬舌自尽了。”


    姜弥直接僵在原地,皱眉喃喃道:“局面明明尚未至绝处……未至绝处啊……”


    很快,姜弥忽然意识到,这些人不过是看透了接下来的人头滚滚,在大厦将倾之前,作以了断,尽力将所有的罪名止于己身。只要人死了,就没有大肆牵连的借口,除非陆家要脏自己的手,否则很难清洗朝堂,把控内外。


    “缚以绳章,司法之争。罪以名教,派系之争。只要是派系之争,就还会有一部分力量站出来,保全我们。还有机会……还有机会的……”


    姜弥抿着双唇,即便他知败相已露,即便他知此次王命正名俱失,但他仍然不能够放弃。放弃,意味着他会成为此次祸乱的罪魁祸首。因为他自幼便知晓一个天大的谬论。


    取乱侮亡,非圣王於是致治;民和众泰,非汤武所以成功。


    民众和泰归于己身,圣王於是致治。取乱侮亡罪于前朝,汤武所以成功。


    天下鼎沸,豺狼交争,他们就是这样不甘心。


    次日卯时,厚重的朱色宫门轧轧打开,在宁静的清晨迎接门外人绝对恭谨的朝见,以及绝对荫庇的祸心。高阙上,有云雀啼鸣,元湛下意识地抬头寻找,却被姜弥拉了拉衣袖,“大王当心脚下。”


    此次觐见并未安排正式朝觐的正殿,而是选在东配殿。配殿两侧有几排庑舍,中庭设御池,池中几片残荷枯叶映于碧波之中,经朝阳一照,反倒有金华荣艳之感,甚是妖冶。


    “此非正所,又怎堪承正名。”元湛目光戚哀,低声叹气。


    如今时局可谓分外敏感,中枢地方厮杀数日,能进入这间大殿的已是不俗之辈,因此各方都已小心警惕到极致。姜弥与陆昭最终达成一致,允许濮阳王携带一千五百甲士,随行入觐。当然,陆昭这边也不会没有准备,吴淼所率两千甲士也布设大殿内外,以备不测。


    有此准备,双方虽然能够各自安心,但大殿内外空间未免有些局促。濮阳王的近千兵众不得不围堵在御池周围,与庑舍附近吴淼所率甲士交错相挤。偶然有人踩到脚,亦或是兵戈碰到对方的铠甲,便要爆发争吵。姜弥不得不疲于奔命,生怕在此关键时刻有什么变数。毕竟,如果他们真的想通过战斗解决问题,早先就不会请求入觐。


    元澈早早便坐在御座上,陆昭则立其身畔,出宫迎接濮阳王的乃是灵岩禅院的秀安与廷尉彭耽书。


    当所有的禁卫军拱卫着各自的主人,集结至大殿内外时,元澈轻轻叹了一口气。


    以此面目兄弟相见,自然是伤感的。濮阳王元湛虽不能称之为仅存的手足,但若其人败落,那么姜太昭仪二子的结局也不会再有疑虑。毕竟,前朝跨度长及数年的八王之乱,曾展现了亲王乱政的诸多可能,这必然是历史的君王们疏离骨肉的必要教训。


    以濮阳王一身,掀起谢氏、王氏一整张权利网络,只待屠刀落下,几朝门阀,尽数摧残。血液固然是造反的根本,但子嗣的削弱虽会为王朝带来短暂的安稳,亦会因为枝叶凋零而导致亲众俱叛。皇权的轮回总是怀抱罪恶,可他们仍要乐此不疲地吞下罪恶之果。


    悲伤之余,元澈也彻底意识到自己的弟弟真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兵戎相见,便是对立,如此对立,来日又如何能继承他的政治威望?害怕?害怕固然是人情使然,经历使然。但皇后挥兵禁中,立场仍是清除奸佞,拥护皇帝,现在他这弟弟一操作,气氛和篡位一样。相比之下,陆昭的父亲都被先皇杀了,发动宫变之后,还敢只身来见自己,气度胆色,高下自分。


    况且,他如果真有心杀这个弟弟,早就杀了。出征之前没有处置,入禁中时也没有让禁军动手,又怎么可能在文武百官那么多人的面前把弟弟做了,天家颜面还要不要了?


    行入殿中后,以濮阳王元湛为首的一众臣僚下跪叩拜。


    “臣弟参见陛下。”


    “臣等参见陛下。”


    元澈提前服了药,此时气色尚好,便指了指身边早已预备好的空席道:“皇弟请入座吧。”


    恰到好处的谐音与恰到好处的意有所指,惊得濮阳王颤抖不已。


    然而未等濮阳王惊魂落定,陆昭当即斥责道:“众卿身居台辅之重,徐宁、王峤、王俭祸乱朝政,罪应伏诛。可是濮阳王本应就国,为何要强挟闯入禁中,节外生枝?”


    听到陆昭痛斥,濮阳王直接扑在了地上,目光期期艾艾地望向皇帝,似乎想要辩解,但终究没敢说出一个字。


    倒是姜弥,思索片刻后从容出列,躬身下拜道:“启禀陛下,拱护濮阳王入宫,绝非强挟,亦无扰乱禁中之意。徐宁久负皇恩,失以臣节,祸乱当时,王峤等昧于大义,因利盲从。皇后又刚刚生产,难免乏于应事,竟使兵祸丛生,置皇后公主乃至于陛下于险境。陛下履极已近春秋一载,君临率土,平一宇内,然而禁中邪情滋生,奸谋外露,臣以为乃是储宫无主,前星未耀所致。”


    “濮阳王湛乃先皇贵子,陛下手足,春秋盛年,志意伟然。值此动乱之际,危难之时,若则为储备,则天下莫不拭目顺耳,观化听风。皇后虽与陛下情笃,但至今无男嗣所出,臣以为,固本忘其私爱,继世存乎公道。私爱毁以典仪,公道正于视听。为人君者,不可不重之。所以臣等迎濮阳王于西省,备筹国务,此乃社稷大计,国之根本,绝非节外生枝,强挟邀权!”


    姜弥话音一落,不少臣僚也都纷纷跪叩元澈,作以附和。


    姜弥这一大段话,也掺杂了不少信息,尽管先前痛斥徐宁、王峤等人,但这些人都死了,最后还是直接将责任甩到了陆昭身上。


    御座上,元澈不置可否,只是转头望向弟弟,温和道:“三弟也对此言认同?”


    元湛的头却更低了,只声音颤抖道:“臣弟……久,久疏朝堂,星霜履换,难辨明晦。但徐宁等人恶迹,臣弟也略有耳闻。此番锄奸惩恶,全赖西省众臣与皇后之力。臣弟请陛下原宥臣等不请之罪,但臣等心中,贞质无亏,还望陛下明察!”


    听到元湛的答语,元澈下意识地皱了皱眉头,继而闭目冷言:“尔等锄奸惩恶,那朕岂非助奸助恶?近臣亲幸难免私情偏爱,不意在众卿眼中,竟已昏庸至此?”


    此言既出,不独濮阳王等跪拜称罪,就连陆昭不能再立于元澈身侧,连忙退入臣班。待众人安静后,她才开口道:“陛下,古先哲王之有天下,在亲孝,在慈惠,奉诚意,厚人伦,思近而及远,治家而刑国,是以协和万邦,尊卑有序。此中道理,绝非俗流外家所能轻窥。”


    “徐宁、王峤、王俭之罪,非在于亲,非在于幸,非在于陛下之慈惠,非在于陛下之诚意。”陆昭顿了顿,继而声音略有提高,“其罪,在于恃权论义,恃亲论序,践踏典训,别启奸谋,至使兴伐罪之师屡兴于外,乱常之党逍遥于内,人事纷华,天心静默,罪首虽诛,而陛下英明受累。臣妾实不忍纵容。”


    不得不说,陆昭的对答不乏高明。皇帝是英明的,佞幸是有罪的,你们这些俗流外家不懂就不要乱说。最后,对徐宁等人的论罪也有意思。恃权论义、恃亲论序的可不止是徐宁,你这个外相姜弥还有拥立濮阳王的这些人,所作所为,本质也都是一个样!


    “人事纷华,天心静默……”闭目的帝王这淡淡一笑,似乎有所品咂,随后一言定音,“皇后所陈,诚乃德言正论。”


    说完,元澈又看向元湛,命他与陆昭二人起身,而后叹息道:“棠棣不能共生于庭内,实乃憾事,华则华矣,倒不如篱下瓜葛,蔓蔓亲亲。”


    棠棣多喻兄弟,瓜葛则论夫妻。


    面对如此冠冕堂皇却又尴尬的情话,陆昭屏气按刀。


    不过元湛听到兄长对自己这种疏离态度的不满,倒没有惊慌失措跪倒言罪,而是悲伤地抽泣起来。


    魏钰庭此时从臣班中出列,正色道:“徐宁、王峤等人扰乱社稷,危图大宝,幸有皇后以义制暴,维护忠义,濮阳王守庭以护。如今,当推查徐宁、王峤涉事诸人,论罪以实,昭明原委,宣告内外,勿隐恶,勿徇私,付予廷尉,量刑有司。”


    魏钰庭到底是维护皇权的一派,濮阳王系罪可以,但要从谋逆之罪中摘出来,以保护一部分宗室权力,因此凛然发声。不过余者就不那么幸运了,所谓涉事诸人当然也包括姜弥以及兖州世家。毕竟,如果日后濮阳王登位,魏钰庭身为寒门魁首也不能允许世家再度抬头,自然要借此时机一力打压。


    这是他与濮阳王利益的重叠与相悖,也是与陆昭理想的共识与敌对。


    元澈只觉心里一塌,知道这句话魏钰庭一旦说出口,一场兵戈祸事便避免不了了。他侧头看向陆昭,见陆昭也同样看向殿门口的吴淼,于是身体微微前倾,向跪在最前面的元湛虚弱招手道:“此事自有台省诸公量裁,朕不烦忧。三弟久受惊扰,快上近前,朕也好与你一述兄弟之情。”


    元湛怔怔地望向兄长,挪了挪步子,准备摆脱己方宿卫,走向御座。然而姜弥却突然横在他身前,近卫也就势围拱上前。


    姜弥直接拱手向皇帝高声说道:“国之大体,唯忠唯义。人之正伦,唯孝唯悌。陛下身为先帝嫡子,断不可忘先帝大造之功,以贝锦之说而驱忠义,以萋菲之言而拒孝悌。濮阳王乃先皇之爱子,陛下之手足。天


    下乃祖宗之基业,元氏之山河。血脉相继,授事至亲,陛下若能以大业托于嫡亲,述遵先旨,臣等必谨遵诏命。”


    “此番动乱,陛下龙体未愈,难视朝政,然而诛杀叛逆,之所以成事,乃因濮阳王盛年富力,胸怀大器,是以人心所向,天命所望。如今奸恶既除,濮阳王已入朝用事,既有仁德之名,更具治事之功,携满朝忠骨拱护陛下,陛下不可再夺此情,使濮阳王囚居禁苑,行动举止受他人分处,来日棠棣凋零,实乃宗家之大祸!”


    殿内寂寂,鸦雀无声,谁都没想到姜弥竟然如此激进。这一番话不啻于逼迫皇帝立濮阳王为皇太弟,否定陆昭权力的法统,甚至可以引申为逼迫皇帝逊位。


    陆昭望向御座上面色阴沉的元澈,又看着殿内泾渭分明的双方护军,随后解下腰间的百辟长刀,拔出半截刀刃。尚未干透的血迹渗着刀刃凛冽的寒光,映入陆昭眼眸,顺着刀锋,直接指望濮阳王。


    “自九月至今,云罗霜锋频现于宫墙之内,鼓角旌旗屡出于阙门之上,朝臣禁锢,宫人囚锁。吾虽为女子,自恃帝家王气,不敢空劳玉辇,思存亲忧,药手拭泪,身负甲胄,将命无违,唯恐榱栋崩颓,大局难存!”


    陆昭边说边踱步,目光却死死锁住濮阳王,“瓜葛之缠,亲亲蔓蔓,露滋日耀,恩情积年,岂能因时节变幻,几日羸病,而废尊奉,裂王权?吾乃东吴遗族,衍齐旧姓,此身所长,皆在恩亲,此情所系,俱在君王。若使人望侵逼正统,明器迫隘神器,伏节身死,便在此日!”


    刀剑拔出,濮阳王等人俱向后一退,而守卫于大殿内的吴淼也拾级而上,随后禁军系数斜戟而立,阵型一束。


    元澈则眼皮一抖,也没想到自己的瓜葛之辞又被利用了一次,还被用得如此虚情假意。不过陆昭的意思也很明白,我与君王有恩情,想一句话就逼皇帝退位,断无可能。你濮阳王与皇帝虽然也有手足之情,但你在逼皇帝退位,这就是你我之间的差距。更何况,我冒着生命危险收拾出来的局面,想被你们摘了桃子,也要问我背后利益集团答不答应。


    陆昭的反应可谓悍然,连姜弥的人也颇为惊诧,一时间倒不知如何应对。


    倒是濮阳王,忽然跪倒在地,哭诉道:“兄长病重,臣弟恨不能拱护左右,侍奉汤药。幸得皇后持重,保全大局,以掩臣弟疏忽之罪,不当之失。皇后之功,臣弟不敢比羡,唯愿同效此节,伏尸御阶,亦不会污名青史,使此情永为暗声!”


    “大王你……大丈夫怎能将自家权柄轻授别姓?”姜弥急火攻心,以致不能言语。他明白元湛的选择,向皇后俯首称臣,其实就是建立皇族统一战线,把肉烂在自家锅里。“大王,皇后之心,岂止于一功!大王今日既退,我等俱系牢狱,大王又何以脱身?必将永担此罪啊!”


    “呵……”元湛目光微动,忽而展颐,其暗淡苍白的容颜似乎因一丝诚心而光彩顿盛,“今日既退,我自永担此罪。如若不退,这祸乱天下之罪我更担无可担。至于权柄轻授么……权在我家,天下谁家?权柄虽授别姓,也比被朝臣世族夺权架空要好。我既身为王族,身上终对这世道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望大舅放下屠刀,切勿再执迷不悟……”


    “颓志蠢物,不足兴邦,诚能祸国!”姜弥的目光由不解转为暗淡,继而变得格外阴狠。话音未落,姜弥便一把将元湛拖回己方宿卫中,随后将手一招道,“诸社稷功士,皇后欺压皇嗣,嚣张至此,恳请我大魏忠贞之臣,诛其于阶下,以明正祚!”


    紧接着,姜弥周围的宿卫也亮明刀枪,而卢霑之子卢诞从人群中持剑走出,悲怆道:“我父身死,皆为贼妇所赐,今日血溅三尺,誓与妖后不共戴天!”


    陆昭望着眼前的少年,语气倒是平和:“尔父当年任詹府一小吏,却以我等血亲复仇诛杀虞衡为失之公道。如今身后孤子,却以血亲复仇为念,实令人唏嘘感慨。”


    随后陆昭轻蔑一笑,将镶金嵌宝的刀鞘随手掷于一旁,单手执刃,不徐不疾地向前行进。寒锋追随着她的衣裾与行止,如排轻风碧浪,摒弃了周遭的宿卫与朝臣。


    持剑决斗的华姿与冶容,曾被两年前的乱臣贼子演绎过。而此时,不同于众人曾见识过的狠戾逼凌与光彩艳烂,微垂的凤目与襟袍,更像是天光沉落在寂寂春庭中的无量慈悲。


    “若为执念,一决生死。若为父节,屏退一旁!”


    少年是冲动与懵懂的,然而魏钰庭明白,这是陆昭在极力保全卢诞的性命乃至于其父子的名节,因此赶忙将卢诞拉至身后。


    卢诞退到一旁后,姜弥身后的部分禁卫军也有所犹豫。正当这时,门外又有宿卫通报:“禁苑外有禁军两千,自称已斩逆贼王俭头颅,拱护公主入苑,拜见帝后。”


    姜弥见卢诞退后,已知大势不再,面如死灰,但听到宿卫通报后,却忽然昂首大小起来,进而戟指陈留王氏诸子弟道:“谋逆之名,何其深重,王尚书岂敢轻作险谋?陆氏用计,只为将尔等拖入彀中。事已至此,尔等难道还要犹豫,以须眉朝士之身,而屈服区区女子势焰之下?”


    起初,那些王门子弟还有些摇摆,但渐渐的,一部分人也明白了陆昭的所有行为。把公主抛弃在外,落入王俭之手,不是天家冷漠,而是让那些摇摆不定的宿卫有一个大义的出口。


    至于这些宿卫什么时候会摇摆不定?那自然是君王降诏要召见濮阳王并授予姜弥部分禁军事权的时候。罪恶终须有人承担,因为人心不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盘算计,都害怕天塌下来砸死的是自己。陆昭掌控皇帝这么久还引而不发,层层退让,就是要让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大局而互相攀扯,互相指摘,最后变成人人皆盼皇后主持大局。


    现在,拱卫公主的两千禁军既有为王俭定罪的必要,也有为王俭定罪的权力。那么他们这些王门子弟也不再有与这些禁军同样的立场,支持濮阳王发动一场真正的兵变,是他们没有选择的选择。当他们还因昔日与陆家的情谊自以为有转圜余地时,今日沿着留血的刀锋回望,那双眼睛也必然是他们最熟悉的。


    说话间,姜弥早已拔剑在手,直接扑向最近一名皇帝宿卫,一剑刺穿其咽喉,随后环顾左右,狰狞大笑:“为国驱使,诛此易鼎之贼!尔等满门儿郎,若非簪缨封侯,必为西市悬首!杀!”


    鲜血已落,再无立场可选,此时每个局中人心中的凶戾与绝望都被激发出来,一如叫嚣的野兽。


    大殿中的金柝声好似一场礼乐的钟磬交鸣,有人高呼,有人悲鸣,有人挣扎其间。扭曲的动作,扭曲的嘴脸,不是不痛苦的,它之所以无法停止,不过是因权欲而沸腾的血液。


    虚弱的帝王并不能久坐,他只是平静地目视着一切原委与一切结果,他无力阻止亲人的痛苦,一如他无力阻止这场沉默的夺权之战。


    “走到这一步,这真的是你要的结果?”他望着陆昭,“完成这场杀戮,即便你有大义加身,也逃脱不掉青簪史笔的讨伐。”


    政治中总结的智慧堪称瑰宝,而智慧的累积也如过劲的绳索,捆住了正义。当被困住的正义拿起刀锋时,必然也会砍伤自己。历史在迭代,黑暗的智慧向着疯狂旋转深陷,它与□□的寿命一样,是人们无法逃避的终点。


    为了拯救而选择一部分人的牺牲,是斗争,是清洗,是政治包藏的祸心,却同样也是新生奋力的延续。


    飞溅的血液打湿了陆昭的额发,湿漉漉地搭上眉梢。血水顺着面颊徐徐流淌,汇聚到下唇,在凹陷处停留许久,才缓缓滴下。


    “我们用尽毕生获得权力,不过是为把权力关进樊笼。”她说,“文景之所以盛世,是因有功臣贵勋的制约。今日血污,亦是青史加诸于我的制约。”


    元澈只觉心中震撼,忽然想去抓她的手,但身体又轻又凉,连神识都要被这种震撼剥离。他忽然意识到,他一生都希望解开她身上的枷锁,而她则要走向囚笼,并且终生披此枷锁。


    “对不起,元澈,这是我的选择。”


    那些配得上自己野心的人,在理想达成时,获得的都不是快乐。而元澈知道,陆昭这一生,即使是快乐,也不会太快乐了。


    此身为国,便无以为家,意深者从来言简,权重者必然情薄。


    一场屠杀自殿中蔓延,直至中庭。枯萎的荷花沐浴在朝阳与鲜血中,绽放着最后的冶艳。


    第426章 碧草


    待元澈身体恢复大半, 偶尔可以下床走动时,已是第四年的春天了。


    虽然兵变的结果毫无悬念,但政变的结果一直拖了数月才一锤定音。


    陈留王氏诸子虽未在兵变中尽死, 但也在之后的司法论罪中以谋反论处。而洛阳城外有陈留王氏部曲,皆已被刘光晋等出兵压制。天网虽疏, 法不容漏, 此次论罪,主持者乃是彭耽书。原本可能因王氏势力庞大而纠缠迁延数年的审判,早在两年之前, 在其手下迅速了结。


    倒是远在扬州的王佑,看似一生木讷, 却在最后关头押送苏瀛入京,揭露其人与徐宁等人的罪状, 得以轻罪论处。至于王襄一脉,王谦以失职之罪禁锢终身, 而王谧则在父亲王襄病逝之前赶到,披素服丧, 躲过了一场浩劫。亦有人说, 王襄之死乃是自


    度而裁。


    濮阳王亦未死于兵乱,但也由于涉事其中而废为庶人。一切尘埃落定后,褪去章服的元湛缓缓走在冰灰色的甬道上, 时有风来,衣袖飘摆。那身衣影与落花一样,无奈飞扬, 无所依傍。他们辗转西东, 为风雷雨雪之势所用,有些会落入肮脏御沟, 但仍有幸运的,落在裀席之上,得以从容凋零。


    阳光很好,好到他不敢相信他这一生都在被阴云笼罩。


    上巳前后,洛阳下了好几场雨,青草已然盛绿,朝云靉靆,朝露未晞,一只雀儿仓皇起飞,却在空中扑腾片刻,一头栽入草丛。此时,从外面一路返回的女孩与那只雀儿一样,一头撞进了父亲的怀中。她吃力地攀上父亲的膝头,见殿内还跪着几名僧人另并朝臣,这才收敛稍许,整理好衣裙,静坐一旁。


    “龙门古阳洞石像勘造如何了?”元澈闭目而坐,一边发问。近两年来,陆昭以圣后身份视朝,他愈发殷勤礼佛。


    昙静自四年前宫变,便自陈罪孽,请求流放至龙门,率领一众罪僧开凿石窟,毕生服此苦役,为二圣祈福。


    “回陛下,新造石窟用平棋藻井,六格莲华,盘绕八飞天。主佛像两尊,两像一窟,东像已大体完成,姿容雄伟刚毅,不怒而威。西像已具雏形,形容俊美,慈目微垂,亦是法相绝伦。侧柱有香音神,八力士……”


    昙静的声音随着帝王的目光渐渐远去,在半梦半醒的幻觉中搅起淡淡涟漪,层层扩散,缓缓消弭。


    在一旁侍奉的魏钰庭等人正迟疑着是否唤御医入内,却见元澈将将起身,向他招手道:“魏卿,此像将成,封禅一事你便与圣后商议吧。”


    “陛下?陛下果真无事?”魏钰庭心中一酸,随后低声道,“封禅泰山一事,今日一早圣后不就与陛下商议过,因太过靡费,暂时不办吗?”


    元澈听到这话,动作僵住片刻,随后微笑道:“是了,是朕思入神迷……”


    元澈叹息一声,便抚了抚膝边公主的头,轻声道:“吴老国公病重,你母亲正要带你出宫探望,你怎么还在内苑乱跑?速速去你母亲那里,为父也能得片刻清闲。”


    听到父亲驱赶,女孩也有几分失落,清清冷冷道:“泾渭合流,终有一色显。人处世间,自有一处归。国公弥留,不因我等而不舍。孩儿来去,亦不由他人以使驱。”


    说完后,女孩把头一扬,拧身出殿。


    元澈怔怔望着那扇殿门好一会,这才将视线收回,尴尬一笑道:“家有顽童,实在是让众卿见笑……”


    魏钰庭等人也连忙慰言一二。


    “台省的事,已无需朕来牵挂,不过日后众卿的路,朕还有些许挂怀。”元澈继而望向以魏钰庭为首的寒门们,眼角也有几分湿痕,“假如……假如朕退居称诰,圣后称皇,尔等当作何为啊?”


    “臣……臣等必力阻此事!”一众臣僚跪倒在地。


    “魏钰庭,你现在是尚书台魁首,你觉得呢?”元澈的声音增高了几分。


    并没有长久的沉默,魏钰庭恭谨道:“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所善,吾当顺而从之。”


    春风传花信,深宫惧人言。


    新一轮权力的洗礼,总还有宵小、有别有用心之人,瞩目着尚未干净的血迹。帝王殿中的对话很快传至陆昭的耳中。而后者只是轻轻摆了摆手,似乎对这种为巩固权力而生的杀戮并无兴趣。


    孙权称帝,除了诸葛孔明以外,所有的大臣都主张对吴宣战。不是因为他们多忠于蜀汉,也不是因为他们明晓昭烈皇帝的情义,更不是他们不通政治。而是他们怕担责,只有诸葛公才有资格承认孙权罢了。


    素手翻阅青史,陆昭耐心的将几个简单的字指认给公主看。三国,那是汉末英雄的画卷,有人怀抱理想决绝而死,有人拥抱初心跌撞前行,无事不可歌,无事不可叹。


    次日,魏钰庭入内觐见,一派从容坦然。朝中欲设政事堂,除此之外,关于科举的声音,关于女官的声音也开始不绝于耳,然而圣后倒不急于张声,一切都在有序进行。魏钰庭对于这样的执政节奏早已熟悉。那些辉煌的、美好的东西,一鼓作气喧嚣澎湃而来,便不是辉煌的、美好的。那些辉煌、美好的东西永远都是循序渐进,有序流动。


    或许,圣后的那个期望也是如此。想至此处,魏钰庭试探的抬起头,望向御座。


    沉静的凤目也于此时默契地望向他,随后将一封制书推至他的面前,乃是皇帝退居内苑,改制称诰之事。当然,皇帝的改制称诰,乃是未来圣后改制称帝的铺荐。


    如今的中书令是顾承业,敕制加中书令印,实在无需他的意见。这一推,是对他本人想法的绝对尊重。


    魏钰庭也就从容道:“其实陛下尊为圣后,也可以一直摄政掌控权力的。若要称帝,诸多事务,只怕难得从容。千年的男尊女卑不能一朝一夕消解,延传百代的帝位制度仍需集权来解构,这个过程,会有冤案,会有酷吏,会有生者歌悲,会有血流漂杵。尽管陛下之功业堪以加冕,但若以虚名落为实名,仍需整个时代为陛下付出,还望陛下相忍为国。”说完,魏钰庭把诏书呈回。


    陆昭却并没有接,只道:“若未赠其太阿,勿将天下之末望寄诸其上。若未得于大音,勿将鸿蒙之槁梧寄予其间。千年的男尊女卑,出自诸公之口。百代帝位的制度,出自诸公之谋。若诸公以此成见为先,以此法统为先,而非以天下人福祉为先,则冤案不为错案,酷吏实为良吏。相忍,相忍,两相为忍,魏公与我,各自为勉吧。”


    窗外的浓云缓缓涌动着,天空忽明忽暗,然而深层里似乎仍预示着晴天。一只虫儿从容地在草叶上蠕动,有些事,不收便不能放,不退则不能进。


    至此之后,圣后舆驾便甚少停留皇帝居住的禁苑,在此敏感的时期,似乎这对帝后皆相安无事。然而,在即将入夏之际,久居苑中的皇帝忽然提出邀请,要与结发多年的妻子一同策马郊外。


    春庭落景,春山晚静,简净的时服在月色下近乎通透的幽白。这一次,他仍扶她上马,从容落鞍。马蹄踏碎碧波般的长草,流萤飞于衣袖间,如同花瓣片片离枝。


    两人再一次同乘一骑,陆昭的背再一次自然而然地贴在元澈身前,同样的体温,同样地鬓发,不同的是共执缰绳的双手。马儿疾驰而出,不再急躁,不再急促,其中仍有激烈的抵触,亦有轻柔的试探。


    最终,两股不同的力量仍旧汇聚一处。


    然而马儿跑了很久,跑了很远。


    春生碧草之油油,可以怀宇宙之高远,可以登高台而写忧。


图片    请收藏魔.蝎.小.说.网 WWW.MOXIE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