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蝎小说 > 古代言情 > 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 > 63. 六十三 司马光活该
    宋仁宗时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刘娥挑了挑眉,“范仲淹当真有如此志向?”


    第一次听到天幕说起范仲淹等人是宋仁宗时期的人时,刘娥就对这些人上了心,本着查一查也无妨的心态,刘娥查阅了历年取士的名单和记录在档的官吏名册。


    这一看可了不得,范仲淹不正是真宗在位时录取的进士吗?当时他还不叫范仲淹,而是叫朱说。


    天禧元年才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这个名字。


    刘娥发现范仲淹后便猜到了宋仁宗就是她的养子赵祯,当时还感慨了一把她这养子干得不错。


    现在嘛……


    太.祖之后的皇帝是被后世盖棺定论的不行,有这样的机会不抓住岂不可惜?


    刘娥目光幽深地望着天幕,嘴角勾起一抹笑若有若无的笑意。


    同时心里默默记下范仲淹可试着一用,至于还没出现的司马光……待定吧。


    【很多人对司马光的印象都停留在一年级课本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或者《资治通鉴》的作者。


    但如果了解过宋朝历史,你看到司马光被罚时一定会拍手称好,直呼“活该!”


    司马光都做过什么呢?


    宋神宗时期新旧党争激烈,司马光作为保守派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开始还好些,发展到最后,就成了意气之争。凡是王安石赞成的,司马光就反对,王安石提拔的人,司马光就要踩几脚。


    司马光责备王安石看人眼光差,自己也不见得有多好,宋徽宗时的赫赫有名奸相蔡京就是司马光提拔上来的。


    宋神宗死后,十岁的哲宗登基,由高太后摄政,高太后启用司马光。


    司马光上位后一次又一次的呼吁对贫苦农民不能再加重负担,请求废除新法;又在《请更新新法札子》中,把新法比之为毒药,请求立即废除。


    苏轼站出来和说他有些政策还是利国利民的,不能废。


    但没用,司马光就不听。


    废除了保甲法,又废除了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后,因为带病得知免役法、青苗法和将官法还未废除,司马光无限感伤地说:“吾死不瞑目矣!”[1]


    他向吕公著说:“光自病以来,悉以身付医,家事付康,国事未有所付。”切望吕公著能够完成他的宿愿[2]。


    同时,上表请求辞位。高太后对他那么倚重,当然不准他辞位,反下诏除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正式拜为宰相。


    紧接着很快就废除了免役法、青苗法。司马光终于完成了自己废除免役法的夙愿,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新法真的是毒药吗?


    王安石在基层多年,提出的变法本意是好的,就像免役法规定:


    原本百姓需要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募役费用由当地主户按户等分担,称“免役钱”,原本免役的官户,僧道户等,也缴纳同样的钱,称“助役钱”。


    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使很多农民免除劳役,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3]】


    其他新法也是如此,怎么看都是对百姓有益而无害。但因为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政策执行不当、用人不当、“敛财”实质等因素,变法失败了。


    更失败的是,司马光上位后,因为不满王安石,执意将新法全部废除。


    这是司马光不受待见的原因之一。】


    宋神宗时期,熙宁年(公元1070年)


    王安石拜相,主持变法。


    刚变法就得知变法失败,还被好友司马光将新法全部废除,王安石如遭雷劈,整个人都不好了:“……”


    政见不同罢了,何至于如此?


    却不知更让他震惊的还在后面:


    【还有就是他上位后把神宗朝十万将士用生命夺取的土地,无偿送还西夏。


    美其名曰怕西夏来犯,避免大动干戈,不如直接归还。】


    身体本来就不好的宋神宗赵顼直接气晕了过去。


    醒来后赵顼破口大骂,“司马光!!你个≈……”


    骂了好一会儿,赵顼终于冷静下来了,哲宗十岁登基,他前两个儿子都早夭,现在还没儿子呢。


    也就是说他至少还有十余年时间。


    “来人,传王安石入宫。”


    听天幕的意思,变法可行,只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等原因才失败。


    若是放缓脚步,徐徐图之呢?


    【以及公报私仇阿云案。


    阿云是一个很普通的乡下姑娘,她的命途坎坷,父亲很早就去世了。


    她十来岁时母亲也病亡了,正在这时,她的叔父明面上答应收养她,暗地里却把他“卖”给了当地一个老光棍韦大。


    韦大有个特点,一是穷,二是长得丑,是年龄大,阿云被迫嫁给这样的人当然不愿意,因此,当韦她圆房时,她先是想办法用酒灌醉了他,然后用刀连砍他十多刀。


    然而,阿云一介小女子,力气本来就小,再加心急之下,自然没有把韦大砍死。


    事后,阿云选择了投案自首。


    以当时宋朝的刑法,阿云谋杀亲夫是要被处死的。


    但登州知州许遵是正直的清官,他认为,阿云还在母丧的期间,被迫嫁老汉,这个婚姻不是合法的。这起案子属于杀人未遂案件,只能犯刑事责任,不能判死刑。


    韦大的家人不服,把案件往上面告发了。大理寺给出的结果是:驳回许遵的决定,判处阿云死刑。


    许遵也不服,再度上诉,结果这个案子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甚至连宋神宗也知道了。他就马上召集最宠信的王安石和司马光等人商议这个案子[4]。


    王安石支持许遵,司马光觉得判轻了。两人又开始争了,弄得宋神宗都不知道听谁的。


    案子拖了一年多,神宗决定听从王安石的建议,按照一开始的判。


    司马光不乐意了,且一记就是十五年。


    十五年后,司马光上位,重审阿云案。


    虽然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阿云最后的结果,但以司马光坚持谋杀案不能减刑的决心,以及野史记载,后世学者猜测阿云难逃一死。


    司马光在这件事上为人诟病,甚至所不齿。


    但史书上记载他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孟子),评价极高。


    只能说有才的人不一定适合当官,所以书中罚他去“体验”生活,非常合适。


    照我说,当官的不知百姓疾苦,还要成天嚷嚷为民请命,不如直接让他们体验一下百姓是如何疾苦的。】


    宋仁宗时期


    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


    二十岁的司马光高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天幕的话像是狠狠地打了他一记耳光。


    司马光不敢置信地瞪大眼睛,天幕说的人真的是他吗?


    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


    刘娥听完,果断将纸上司马光的名字划掉,同时在纸上记下“有才之人不一定适合做官”这句话。


    科举考核的内容确实应该改一改了。


    光有才有什么用,若人人都如司马光这样,朝廷迟早要完。


    宋太.祖时期


    立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的赵匡胤大怒,气愤地直拍桌,他好像明白为何大宋被后世骂重文抑武了。


    将士们辛辛苦苦,用人命打下来的地盘,被文臣说送还就送还。


    这谁能忍?


    赵匡胤攥紧拳头,重重打在桌子上,这样的士大夫不要也罢。


    【扯远了,我们继续说回书中的内容。想必大家已经猜到被赵蓁瑜留下的两个后生是谁了,没错!就是苏轼和苏辙。


    北宋真的出了好多天才,像寇準、范仲淹、王安石、晏殊、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苏辙等人都是年纪轻轻中进士。


    宋朝虽然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确实可以称作文人的天堂。在宋朝之前,世家独大,几乎垄断了所有上升渠道,直到黄巢起义把世家全端了,世家才退出历史舞台。


    加上北宋重视文人,以及活字印刷术的出现等,才使得北宋的天才井喷式出现。


    历史上的宋朝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在赵蓁瑜大量使用高科技产物下的大宋了。七十年间,赵蓁瑜为百姓修建了从岭南到开封的铁路,岭南被彻底开发出来,不再是那个瘴气满满的贬谪之地。


    当然开发目的是为了吃水果什么的,就不必说了。


    除了铁路还有很多利于民生的工程,而且工程招人的时候还是包吃吃住,有钱发,真正做到了不劳民伤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百姓为了纪念赵蓁瑜善举,自发掏钱为她立庙。赵蓁瑜听说后让各地官员阻止百姓,已经建好的庙退钱,没建好的不要再建了。


    无神论者要什么庙啊。


    朝中大臣们除了催婚还催修陵寝,一般来说帝王登基后的第二年就开始修陵墓了,一直修到帝王去世为止。


    但赵蓁瑜没修,国库给她拨款修陵墓的钱都被她拿去养兵和修工程了。


    这可愁坏大臣们了,他们也想陪葬帝陵啊,你不修帝陵,他们死后怎么葬进去?


    还有配享太庙的事,大臣们发现人数超得有点厉害,女皇太能活了,太庙位置不够啊。


    好了,以上就是《我在大宋二百年》上册的基本内容,中册主要说的朝臣们为了挤进太庙,各显神通的事。


    下册有你们想看的岳飞和辛弃疾哦,想知道没有南宋,这些抗金名将会如何出现在历史上,又会有怎样精彩经历吗?


    小黄车里有你们想要的答案。】


图片    请收藏魔.蝎.小.说.网 WWW.MOXIE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