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蝎小说 > 古代言情 > 拂了一身满 > 30-40
    第31章


    元彰七年的冬狩便在这样一场令人莫名所以的风波中匆匆结束了。


    天子震怒、掌掴东宫, 次日便携贵妃出骊山而归长安,将皇后一干人等统统抛在脑后;群臣惶惶不安,无一人知那块小小的绢布上究竟写了什么惹得陛下盛怒如斯, 正如也无一人料到此后短短数月间大周朝堂将发生怎样骇人听闻的惊天巨变,三百年皇朝气数将尽, 此后社稷分崩山河离乱, 中原百年再未实现一统。


    宋氏所受波及尤为剧烈。


    那金雕乃宋二公子亲手所献,如今惹出祸事宋氏自然难免受到牵连,自骊山归长安后宋澹便被天子扣于宫禁、整整三日未曾归家,宋氏满门惶惶不可终日, 阖府上下都乱了套。


    “仲汲……”万氏的嗓子几乎都要哭哑了, “你说、你说这可如何是好啊……”


    二房上下也是一筹莫展, 宋泊始终眉头紧皱,兄长在宫里被困几日、他便在宫外跟着几日茶饭不思, 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多次将侄儿叫到眼前细细盘问那日林中所生之事, 要宋明真一字一句事无巨细地讲给他听。


    “那、那日……”


    宋氏上下最仓皇狼狈的便属宋二公子,一夕间从天坠到地,不单未得功名荣宠、却反而沾染是非祸及家族, 直到此刻人都是懵的,只勉强在一片混沌中争一丝清明罢了。


    “那日我入林中行猎, 与家中兄弟分道而行……”


    他细细回忆着。


    “入六围后见秦王殿下率众逐雕, 我便一同挽弓去争……”


    “后来、后来三哥也来了,他叫了我一声,似乎是要劝阻我……”


    “我、我不知……”


    他已有些语无伦次。


    宋泊听后久久不言,眉头却皱得越来越紧, 半晌过后忽而卸了力道向后瘫坐,眼神竟显得有些涣散了。


    万氏大惊、顾不上遵从礼法连忙去拉小叔子的手臂, 一声叠一声地问他“怎么了”,宋泊脸色苍白,答:“我宋氏一族……恐终要成了那方钟两姓党争的陪葬……”


    这一句含混不清、令雅言堂上众人皆难解其意,却唯独只有坐在最下首的宋疏妍听懂了。


    什么样的字句会令天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掌掴东宫?又是什么样的字句会令一国之君忌惮至此?想必涉及大位之争,且多半是那位秦王殿下设下的杀局。


    ——他左右强将如云,钟小参军戍边多年弓马技艺怎会不如她二哥娴熟?他们一行苦追多时尚射不下那只金雕,怎的就偏偏被她二哥捡了便宜?兴许那雕鸟并非林中野物,而本为二殿下一党所豢养。


    古有陈胜吴广鱼腹藏书篝火狐鸣,正是意在装神弄鬼蛊惑人心,如今秦王殿下反其道而行之,泰半是在细绢上写下了称颂太子圣德、说他是天命所归理当早日继位的诛心之辞——当今天子安能不知自己对太子何等刻薄?想必也料定东宫会对其心生怨怼,更以为此举是对方在借鬼神之说逼宫篡权,焉能不惊不怒?


    不妙的却是二哥被扯进了这桩要命的官司,连带着整个宋氏都……


    “你这不贤不孝的混账冤孽——”


    万氏虽还未能明白小叔子话里的深意,却不耽误她又哭又叫地大骂庶子,气势汹汹地效仿天子在儿子脸上狠狠扇了一个巴掌,任凭宋明真的生母吴氏怎样跪地哭求也不手软。


    “你父亲对你百般叮咛千般嘱咐,要你离方钟两姓的人都远一些!——可你呢?你听进了么?”


    “你没有!急功近利一意孤行!给家族惹上这般的泼天大祸!”


    “若你父亲当真出了什么事——你、你就是万死也难辞其咎!”


    激烈的呼喝刺耳至极,宋疏清已跟着她的生母吴氏一并跪在地上抱着主母的腿流泪求告,宋疏浅一边在旁假意劝慰一边冷眼看着自己的庶兄庶姐,其中几分冷蔑几分痛快早已难拆解得清。


    宋疏妍在她二哥身侧陪他一起跪着,眼中倒映着这雅言堂上的人情百态,一颗本就荒草萋萋的心慢慢变得更加冰凉了。


    另一边,秦王殿下府上却是歌舞升平好不热闹。


    他虽有封地却常年违制居于长安,天子不仅在宫中为爱子专留了一座宫殿落脚、更专辟一坊之地为其修筑王府,金玉为饰琉璃作瓦,早就是西都城中一道胜景;今日后园之中更有善舞胡姬,绯红的裙裾飞动有灵,鲜艳得仿佛能将长安一连阴沉了三日的天烧出一个偌大的洞。


    最畅意时府中却有下人来报,说是他的舅父钟曷亲自登门求见,卫铮搁下手中酒杯、理了理被美妾妖姬抚乱的衣襟,扬声道:“请舅父进来。”


    不多时后园那头的曲径便现出了两镇节度使钟曷的身影,他已年逾五十,两鬓华发丛生,但一双碧眼炯炯有神、相貌比其子钟济更肖似胡人,个子不高却显得精干结实,行走时昂首挺胸步步生风。


    “舅父。”


    卫铮并未起身相迎、只浅笑着对其举杯,钟曷缓缓落座,一双虎目扫过园中美貌胡姬,眉头微皱道:“如今宫中纷乱未平,人人都在盯着东宫和秦王府,殿下行事还当谨慎,不宜太过张扬。”


    卫铮闻言一笑,仰头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道:“父皇知我率性,此时假意拘谨反倒显得心虚,遑论兔死狐悲最是无趣,本王也懒得凑这番热闹。”


    钟曷闻言摇头而笑、看神情也是颇为无奈,随后终于也从胡姬手上接过酒杯与秦王对酌,又叹曰:“只是眼下大事未定,能否将那只兔子吃进嘴里也尚未可知,恨只恨颍川方氏运道太好,否则这回……”


    他用力将酒杯往桌案上一放,“咚”的一声闷响令人听了有些心慌。


    此次骊山射雕确系钟氏所设之局,只是他们本意并不在拉宋氏下水、而只盼能引方氏之人入穷巷——众所周知,当今陛下与晋国公方贺早生嫌隙,不满对方权势滔天左右朝政,倘若这回金雕真为方氏子弟所射、陛下必然趁机发难与他家好生算算陈年旧账,届时钟氏一党群狼扑虎一拥而上,未必不能将他颍川方氏扯落云端、永世不得翻身。


    “舅父还是低估了方贻之,”卫铮似笑非笑地接了口,异色的瞳孔暗光频闪,“当日他四弟本已有意射雕、却在最后关头被他制止,想来是已看出其中有诈……若非后来那宋子邱现身突然又动作太快,此番你我心血恐终要付诸东流……”


    钟曷闻言眯了眯眼,口中又默念了一遍方献亭的名字,俄而叹曰:“那方贻之确乃人中龙凤,我亦知殿下甚爱其才,只是他若执意不肯为殿下所用,那便终为我等之心腹大患。”


    卫铮焉能不明此理?他固然怨憎方贻之的执拗顽固,可同时却还敬服他的为人,或许父皇对颍川方氏也是这般又爱又恨——并非不知其风骨清正,只是恼恨不能将之牢牢握于掌中。


    “他的事姑且不提,眼下如何用好宋氏这颗棋才是重中之重,”卫铮再次命人将酒斟满,手指在金杯一侧慢慢摩搽,“依舅父之见……可还有机会以小搏大?”


    以小搏大?


    钟曷微微挑眉,深思片刻后忽而悠悠一笑。


    的确……金陵宋氏虽是江南第一望族,可与颍川方氏相较却实在微不足道——自诩清流的酸腐文臣有何可惧,哪里比得上那手握兵权的铁血将门来得骇人?幸而他们也不算全无用处,或许可以四两拨千斤再将方氏拉下马……


    ——那方献亭不是跟宋子邱走得很近么?听闻这回在骊山还救了一个宋氏的女儿,那便不如将宋氏和方氏捆死在一处,让天子深信这名声在外的江南清流也早已成了方氏的马前卒,结党之罪再并上逼宫谋逆,还怕天子对他颍川方氏不动杀心么?


    只是……


    “若方氏为求自保、当机立断与宋氏划清界限呢?”钟曷眉头紧锁,眼中疑虑颇深,“宋澹宋泊毕竟不曾在朝政上公然支持过方党,以区区儿女私交论未免也难取信于人。”


    “这便是赌。”


    卫铮挑眉一笑,再次仰头饮尽杯中酒。


    “赌他方氏之人不忍眼看自己眼中的忠良凋敝,也赌我父皇对方氏的那颗忌惮之心,”他的声音忽而低沉下去,语气既有几分狠绝又有几分叹息,“皇兄如今已立身悬崖之畔,这一关若过不去便唯有等着被废,我赌他必殊死一搏、拉拢江南一系以众臣之谏迫父皇宽赦,可……”


    “可他拥有越多的人心,便越是会为君主所忌,”钟曷至此终于垂目而笑,再看向自己的好侄儿时眼中便露出浓浓的欣慰之色,“殿下高瞻远瞩思虑周详,他日若登大位必将成为名垂千古的一代圣君。”


    卫铮闻言失笑、口中只说舅父过誉,心下却同样渴望登上那至高之位睥睨天下——非独贪爱权势富贵,也因心怀万里河山,他胸臆间同样有缔造盛世的愿景,皇兄身体孱弱、如今膝下又只有一个卑贱奴婢所生的庶子,即便称皇又能如何?方氏难道还能保他长命百岁?


    自古立贤立长都是难题,事关王朝霸业,他终难免要奋力搏上一搏,只是……


    卫铮再次缓缓执起金杯,静静看着胡姬斟酒时眼风又不动声色地从舅父钟曷身上扫过,某一刻也有一丝游移悄悄闪过,或与方氏之人多年来的所思所忧不谋而合。


    所谓外戚之患……


    也罢……且等他坐上那个位置再腾出手来慢慢思量吧。


    第32章


    又两日后, 宋澹终于离宫返家。


    自骊山归长安算起,这位朝廷正四品尚书左丞已在宫禁中被锁了整整五日,归家入门时一身绯服微微散发臭气、总是束得端端正正的发冠也早歪斜得不成样子, 江南第一望族出身的文士清流大概此生从未有过如此狼狈窘迫之态,人一坐进雅言堂便用微微颤抖的手捧杯牛饮, 实是失了不少风流雅韵。


    “大哥……”


    万氏一边哭一边指挥家中婢女给主君取热帕子来, 宋泊则在一干恼人的声音里半蹲在兄长身边急切地问及宫中境况。


    “陛下可曾说了什么?如今……如今形势如何?”


    宋澹沉默不语、连眼睛都不曾眨上一眨,静默的模样全似个泥塑的假人,半晌过后方才缓缓搁下手中茶盏,回头看向弟弟, 眼中晦色宛如山雨欲来。


    “仲汲……”


    他连声音都在微微打颤。


    “长安……恐要大乱了。”


    千因万由归结到底还是都牵在东宫那位殿下身上。


    说来储君今岁过得委实坎坷, 前不久才因棣州水患一事被罚在太极宫前长跪六个时辰, 这才过去多少日子便又摊上骊山金雕的糊涂官司,本就孱弱的身体哪经得住这般折腾, 据说回宫当日便被刺激得吐了血。


    天子却似乎对这个儿子并无多少爱怜之心, 仍将他和一干东宫属臣传至甘露殿外听问,宋澹作为事主之一也在其中,眼见寒冬腊月冷气袭人、一国储君便在大庭广众之下再次受辱长跪, 还要为了一桩根本莫须有的罪名奋力陈情。


    “父皇——”


    他在甘露殿外暴烈的寒风中拜而高呼。


    “儿臣自幼仰承天恩习圣贤之道,既入东宫为储, 更无一日敢不踔厉正心三省吾身——先而为臣, 敢称尽诚竭节;后而为子,自认入孝出悌。”


    “儿臣绝无忤逆犯上不忠不孝之心——恳请父皇明鉴——”


    力竭之声宛如杜鹃啼血,被寒风一卷又飘得七零八落了,此等光景令无关之人也难免唏嘘慨叹, 无奈一门之隔的天子却是心如铁石异常决绝。


    他仍在盛怒之中,大抵是被太子陈冤的高呼吵得烦了, 一出甘露殿便狠狠一脚踹在他的心窝,肥硕的脸因怒气上涌而涨得通红。


    “好,好一个尽诚竭节入孝出悌!”


    天子怒喝之声在大殿前回荡。


    “那你说!那金雕腹中细绢是何人所写?——‘天命所归,宜登大位’,若不是你妄生邪念,莫非还是上天在逼朕退位不成!”


    太子已被这狠狠一脚踹翻在地、面色惨白地吐出一口鲜血,左右属臣见状无不大惊、一边扶人一边转头向天子伸冤求情;这等群臣簇拥的场面却更激怒了天子,只见卫峋随手从身旁禁军腰间拔出一把利剑,指向太子时神情已显出几分癫狂。


    “冤情?他有何冤可诉?”


    “朕尚在此,尔等便欲另立新主!——好!朕今日便斩了这孽障以正视听人心,倒要看看他是哪般的‘天命所归’!”


    ……简直宛如一场闹剧。


    宋澹跪在群臣之中,看着眼前这个谬妄乖戾的君主心中也感到阵阵陌生——他年二十九而登大位,承先帝之志平定边疆励精图治,更曾亲手开创瑞贤年间的太平盛世,文治武功皆为佼佼,万民称颂天下归心。


    ——如今呢?


    就像全然换了一个人……求仙问道大兴土木,宠信外戚荒废朝政,眼下对太子忌惮至此,反更说明其心羸弱、早不复年轻时那般激昂慷慨的壮志雄心。


    他眼睁睁看着那利剑寸寸向太子逼近,某一刻也想舍身去拦、可最终却还是因顾念家族而作罢——那要命的金雕毕竟是子邱亲手射下,如今宋氏在天子眼中恐已是东宫一党,他本就百口莫辩无从解释,此刻若再上前袒护太子岂不更会触怒圣心?


    宋氏仕宦清流……有些事纵然想做,却终归是力不从心。


    ——可偏偏有人从不违心。


    利剑插入血肉,触目的鲜红令人胆寒,他心头一颤,才见是晋国公方贺长身跪于储君身前,当世第一的名门武将有一万分余裕阻止天子那漏洞百出的一剑,可却偏偏放任它深深扎进自己的左肩,肃穆英俊的面容没露出哪怕一丝犹疑胆怯,那便是颍川方氏一宗之主,是普天之下最为忠贞清正的臣子。


    “臣斗胆……”他的鲜血一滴滴落在冰冷的汉白玉地上,“……请陛下听太子一言。”


    彼时宋澹心头巨震,却是忽而明白了何为真正的“自惭形秽”。


    宋氏以清流自诩、他的父亲更有配享太庙之荣,可他却不敢与天子之怒相抗、无非顾惜己身性命一族兴衰;那位国公却并非如此,少时便可横刀立马忘身于外,而今依旧心明如镜不懈于内,盖其一生视家国重于性命,未尝吝于为之舍命。


    “国公——”


    众人大惊,纷纷围拢在他身侧察看伤势,他却只面色平静直视天子,血染紫服仍显雍容,卫峋回望他的表情则扭曲到无以复加。


    “好,好……”


    天子怒极而笑,原本紧握剑柄的手颓然松开,片刻之后再次看向太子,目光却变得更为冰冷凶狠。


    “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


    “吾儿……果真贤孝。”


    这一剑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宋澹已不得而知,他被北衙禁卫挟至北宫偏殿幽禁,此后一连数日皆未得天子宣召,只隐约听闻晋国公伤重不得不出宫将养,东宫亦大病一场、如今连床都下不得了。


    他独自在无人的宫殿中徘徊,便如等待凌迟的囚徒般无计可施,同时眼前又不断闪过陛下与晋国公两厢对峙的场景,某种不安的预感已然呼之欲出。


    第五日上天子终于驾临,屏退旁人独自走进殿中坐于长案之后,宋澹恭谨而拜、叩首后仍长久匍匐不曾抬头;天子依稀像是笑了一下,随即问:“宋卿何以长跪不起,又何以不敢抬头看朕?”


    ……声音似倦极。


    宋澹两手叠于额前仍未起身,答:“臣乃戴罪之身……不敢冒犯天颜。”


    “戴罪?”


    卫峋悠悠念着这两个字,意味格外深长。


    “这么说,宋卿是承认令郎骊山射雕之事是受人指使了?”


    这……


    宋澹心头一紧,惊悸之余又感到不可置信——虎毒尚不食子,陛下这样问却分明是要把东宫逼上绝路……骨肉至亲血脉相连,何以非要走到这步田地?


    “陛下……”


    他已惶惶无言,殿内陷入一片长久的沉默。


    天子却似并不很在意,宋澹听到头顶传来轻轻的敲击声,大抵是陛下在用手指轻敲桌案。


    “朕近来时常缅怀你的父亲……”


    他忽而将话说远了。


    “朕做太子时他曾是东宫属臣,正三品太子詹事,与朕一同历了不少风雨……”


    “后来朕登大位,他却自请入翰林院不贪权位,朕敬他克己奉公清风两袖,方赐配享太庙之荣……”


    宋澹垂首听着,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你是他的儿子,朕盼你能承继他的风骨,”天子语气忽而加重,一字一句说得更慢,“天下自作聪明的人太多,总当自己殚诚毕虑理当青史留名,实则不过以忠义之名而行悖逆之实,终有一日会为天下所不容。”


    “宋卿并非愚钝之人……你应当明白,朕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答案。”


    ……他的确明白。


    天子实际已不想追究当日真相,无论绢书一事究竟是不是东宫所为都要夺去他的太子位,这是一个帝王暮年最荒谬的自证,也是他与朝中强臣最执拗的对峙。


    宋氏能认么?谎称一切都是太子指使?


    且不说子邱的前程将就此毁于一旦、宋氏清流的名声将永远沦为笑柄,单是认罪之后接踵而至的惩处都非他们一姓所能承受。


    可如果不认呢?


    天子之怒正如雷霆,倘若心愿未遂那便动不了正妻嫡子、更动不了手握兵权人心所向的颍川方氏,那么最后会拿谁开刀?会用谁的鲜血去抚平自己的羞愤怨怒?


    他知道答案的,此刻坐在雅言堂上更是神情呆滞,宋泊已急得满头大汗、连连要兄长将这几日的桩桩件件一字不落说个清楚,他却已心力尽丧,只彷徨地念着明日的朝会。


    明日……


    骊山金雕一案已悬置数日,想来近日便要做一个了断,陛下既在今日见他又给他那样一番敲打,兴许便是打算明日在太极宫将太子……


    他心跳如雷、忽感后路已断无处可退,最惊惶时却见家中仆役匆忙跑上堂来,对他拱手道:“主君,晋国公和方世子来了,正在府外请见——”


    ……方氏?


    宋澹眉心一跳,一旁的宋泊亦是眉头紧锁,深知眼下长安城中风声鹤唳,那晋国公为东宫党首又才受了天子一剑、正站在风口浪尖上,倘若此时宋氏见了他们,那……


    “大哥……”


    宋泊侧首看着兄长摇头,宋澹却微微闭上眼睛长久没有动作,片刻之后忽而展目,额角已有冷汗滴落。


    “……速为我更衣。”


    他极快地对万氏说着、像是生怕再慢一步自己就会反悔,宋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把拉住兄长的手臂还要再劝,却听宋澹再道:“国公乃我朝肱骨,亲自下顾岂可闭门不见?……宋氏确无翻云覆雨杖节把钺之能,却亦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说着便肃然起身匆匆折向内院,背影文弱却又透着决然,宋泊焦躁地一脚踹翻堂上胡凳,负在身后的手已紧紧握成了拳。


    第33章


    另一边, 宋疏妍才刚刚从庶母吴氏的院子出来。


    这几日父亲被困宫中、家里一切皆由主母万氏做主,她与二房积怨已深,眼下便趁机挟私报复, 先是罚二哥去跪了祠堂,转头又将吴氏母女禁足在院子里, 天大的款儿。


    宋疏妍因此格外忙起来, 白日里要去吴氏房中劝慰开解、晚些又要偷偷去祠堂给她二哥送吃食,倒比个正经受罚的更辛苦些,累得坠儿也偷偷抱怨:“老太君送小姐来长安本是为了享福,谁知却连连摊上这样的糟心事……我看倒不如索性回钱塘去, 好歹不至于被扯进什么朝廷大事莫名遭殃……”


    话糙理不糙, 崔妈妈嘴上不说、实际心里也作此想, 宋疏妍眉头微皱让她们不要胡乱说话,而后便转去厨房拎了食盒往祠堂去。


    过园子时却远远瞧见了父亲的身影, 正亲自引着两位贵客入府, 其中一位她认识的、前不久还曾在骊山夜雪里给她送过药。


    ……方献亭怎么会来?


    旁边那位更年长威严些的……是他的父亲么?


    她远远避着,心头感到一阵迷茫,不知如此多事之秋这两位怎会忽而登门、刚从宫中被放出来的父亲又何以如此不避讳地与他们相见, 原地徘徊一阵还是无解,只转身去祠堂寻她二哥了。


    宋二公子已在祠堂结结实实地跪了两日。


    他虽是习武之人, 可腊月寒冬毕竟难捱、祠堂之内又无碳火, 能生熬两日已极为不易,宋疏妍进门时他已几乎跪不住,两手撑在地上被冻得青紫一片。


    她赶紧上前把人扶住、又偷偷把自己的手炉塞过去,一边从食盒里往外拿吃的一边埋怨:“平日里瞧着活络得紧, 怎么偏在要紧时候这么老实——主母又没派人来盯着,便是坐一坐躺一躺又有什么……”


    她平日里性子娴静、倒极少会像这样抱怨指责谁, 也就是对她二哥最真心、什么话都说的;宋明真也知道她是挂念自己,没精神地笑了笑,又伸手刮一下妹妹的鼻子,说:“凶死了……”


    宋疏妍叹口气、倒了一杯姜茶给人暖身子,宋明真接过却没喝,只低声说:“毕竟给家里惹出这般大的祸事……这罚也当受。”


    寥落的模样实在令人心疼,何况他们也都知道他未来的前程已没了指望,近来二姐姐哭也是因为这个,说自己命实在苦、恐这辈子都不能在三妹妹跟前扬眉吐气。


    “父亲已从宫中回来了,方才我远远见着,似也没出什么大事……”


    宋疏妍宽慰着哥哥,只盼他莫要再为一桩飞来横祸责怪自己,想了想又说:“晋国公和方世子也来了,只不知是要同父亲说什么……”


    一听她提起方氏之人宋明真便眼前一亮,像是突然看到希望般振奋,抓住妹妹的手说:“三哥来了?你可瞧得真么?”


    “对……方氏,方氏自然会有办法的,三哥什么都办得成……”


    “他知道那绢书与我无关,定然也明白不是宋氏要害太子……”


    “他们会有办法的……”


    “……一定会有办法的……”


    同样地,宋澹也在期待着这个“办法”的出现。


    他知眼下方氏之人身份敏感、雅言堂上又是人多口杂,遂亲自引其过后园而入垂渔斋,屏退左右便宜行事;只是这一路行走却扯动了方贺左肩新伤,他面色苍白如纸、入座时尚需方献亭搀扶,宋澹深深皱眉,不由叹曰:“下官深明方氏高义,只是舍身挡剑毕竟凶险,为社稷故、国公还当多加珍重。”


    方贺今日一身素色常服、确比平日服紫穿甲的肃穆模样随和许多,此刻听了宋澹的话淡淡一笑,道:“如此风雨飘摇之时伯汲尚愿亲身迎我,可见不知珍重者也非独我一个。”


    这是调侃自嘲的话,言辞背后亦深怀敬意,宋澹摇头苦笑,道:“下官非不惧死,只是陷于穷途又不甘自弃,便将希冀都寄于国公一身罢了。”


    这句“自弃”是什么意思在座三人都懂——宋氏并不愿依天子之意构陷太子而与钟氏为伍,只是不知此番傲骨明日会否在朝堂上被陛下生生折断。


    “伯汲以诚待我,我自报之以信,”方贺敛起笑意,双目深邃而坚毅,“明日陛下当罢朝一日,君所忧之事必不会发生。”


    ……罢朝?


    宋澹眉头皱得更紧,却不知晋国公何以如此笃定,思虑片刻后又问:“国公可是要入宫面圣?而今陛下心绪未平,恐怕……”


    何止心绪未平?根本是偏激之至,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尚无一丝怜悯,又怎会顾惜一个外姓臣子?晋国公眼下乃是东宫的主心骨,倘若他倒了,那太子……


    “无妨,”方贺却只摆了摆手,神情和语气都淡淡的,“伯汲不必过虑。”


    ——怎能不虑?


    西都本乃天子脚下,城中风吹草动哪一点能逃过陛下耳目?恐怕晋国公前脚刚踏进他宋府的门、后脚不良人便将消息送上了天子的御案,他涉险将宋氏与方氏绑在了一处,若晋国公托大而遇难,他又有何面目去见宋氏的列祖列宗?


    “国公切不可低估陛下废嫡之心……”宋澹眉头几已打成死结,恳切劝道,“君若无恙,则东宫尚有泰山可倚,但若……”


    后面的话要犯忌讳,他不再说下去了,方贺却已明了他的意思,彼时笑而垂目,却是少有的温吞宁静之态。


    “储君并非垂髫稚子,我亦并非泰山北斗,”他的语气十分平缓,“阴平王妃乃赵氏之后,自来便与东宫亲近,文官之中范玉成与陈蒙亦颇有人望,俱堪为太子臂助。”


    “何况如今还有宋公,”他微笑着抬眼看向宋澹,眼中有明霁卓然之色,“大事当无忧。”


    那时一切发生得太快,以至于无论宋澹还是方献亭都未能分辨方贺话中的深意,事后细细品味才惊觉他在那一刻便已做好了决定,世上第一的忠直纯臣便是这般刚强果敢,所取所舍皆不掺杂哪怕一丝私心。


    “国公……”


    宋澹莫名感到一阵惶恐。


    方贺却似无意继续深谈,话到此处点到为止,转而问:“子邱可还好么?应当也被吓着了吧。”


    宋澹还不知自己的次子被万氏罚去跪了祠堂,此刻只连称“犬子鲁莽无知”,方贺摇头而笑,说:“何必如此责备一个孩子?朝局凶险波诡云谲,你我为官多年尚难料其变,还是不必苛求晚辈了。”


    “只是此事毕竟因他而起……”宋澹沉沉一叹,心中对次子也是又怒又怜,“往后也……”


    方贺亦为人父,焉能不知宋澹心中还在替次子的前程痛心,此刻深吸一口气,道:“太子殿下惜才爱才,定不会令明珠暗投,眼下几年于令郎也是一番磨砺,日后必当受用。”


    这话似有抬举之意,像在暗示往后宋二还有入仕之机,宋澹不知这是否是晋国公在此动荡之际对宋氏示好的一种手段,心中却诚然盼着大事早定、于公于私都是一件好事。


    “我可否见一见他?”方贺忽而又问,“贻之素与子邱交好,这几日亦十分挂念他。”


    宋澹闻言侧首看了方献亭一眼,暗叹这位世子行止有节声色不露,倘若子邱往后真能得他提携,想来前路也不至全然荒废。


    “自然,”宋澹起身相引,“请随我来。”


    与此同时,万氏也急匆匆打发人将宋明真从祠堂里叫了出来。


    她这几日在家中过得十足威风,将二房母子几个都折腾掉了一层皮,只是不料主君回家回得如此突然、方氏之人又不打一声招呼便上了门,此刻一同从垂渔斋穿后园向祠堂而去,真让她来不及掩饰自己的刻薄恶毒,只堪堪够打发人去后头免了那庶子的跪。


    宋明真跪了整整两日,双膝早已肿得不堪入目,此刻连行走都极为困难、只能靠半倚着他妹妹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刚挪到葳蕤堂要去前院,恰巧又遇上父亲一行,宋澹见次子如斯狼狈也是十分惊讶,看看他的腿又扭头看看万氏,眼中已有怒色一闪而过。


    “这……”


    万氏十分尴尬地半低下头,当着外客的面更不好开口了。


    宋疏妍在一旁先看了眼父亲的反应,见他对二哥还有几分顾惜心中便微微一松,随后目光稍稍偏移,终于还是落在方献亭身上——他恰巧也看了她一眼,两人的目光倏然对上,一触便分开了。


    她向后退了一步,自知不当掺进男子们的谈话,万氏大概也怕她在方世子面前露太多的脸,没一会儿就不着痕迹地把她扯到了身后站着;她便在角落处听着晋国公与二哥寒暄,过一会儿又听父亲训诫二哥,那个人却始终没说话,既像在这里又像不在这里。


    ……真是个寡言的人啊。


    她有些出神,忽而又不禁回忆起他的声音,无论是萍水相逢的那个雪夜还是后来几次简短的晤面都给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清冷中带着一丝暖,便像苦涩中掺着一丝甜,终归会更让人惦记的。


    ——今天他不说话么?


    倘若当真是不说……也不知下回要什么时候才能听到了。


    这真是傻气的念想,她已觉得自己有些好笑,默然时又抬起头,却见他的目光正投向另一处;她无声地随他看过去,正瞧见月前他在浮璧阁代二哥为她买的那张绘屏,仅仅只在她房中留了一夜,次日便被主母和三姐姐不由分说地夺去了。


    难道……他是认出它了么?


    第34章


    一念既起, 便似石子投入波心,小小的涟漪微微荡开,她难以分辨自己那时是不是生出了什么不当有的念头;他却又回头看向她了, 眼尾那颗漂亮的痣宛如风月落影,似乎什么都了然, 不必谁主动开口去讲那些难堪窘境。


    她忽感狼狈、明明是事实却偏偏不愿被他看穿底细, 于是当先把目光别开了,此后一直神游天外再没听堂上众人言语;而实际她二哥的腿也坚持不了太久,话没说几个来回便打晃打得站不稳,那人在二哥快摔倒时伸手牢牢扶住了他的手臂, 又低声问他:“还行么?”


    ……终是开了口。


    宋明真颇为局促地点头、一旁的万氏则是尴尬至极, 宋澹脸上已有些挂不住, 晋国公看了也明白其中曲直,遂代为转圜道:“便让贻之先送二公子回去休息吧, 我等也当告辞了。”


    平芜馆与二房的院子都在葳蕤堂以西, 只是前者更偏僻些、要走得更远。


    宋疏妍本是扶着她二哥哥来,去时却因有了方献亭而不便再上前,于是落后几步打算让他们先走, 如此就不必再与那人照面;她二哥却不解她心底那些迂回的心思,只是到哪里都习惯带着她, 一边被方献亭扶着下了葳蕤堂的石阶一边不停回头找她, 见了她又招手,叫人:“疏妍,来。”


    他也一并回头看向她了,清淡的目光像有重量, 含混又确凿;她抿了抿嘴,心底有些不自在, 当下却唯有掩饰着上前,走到哥哥另一侧默默跟着。


    两个男子在说话,谈的无非还是骊山那件事,也许是因为顾忌她在旁边、各自都没把话说得太深,他只让二哥好生在家中将养、待过段时日风头过了形势自会转好。


    “只恨我当初未及听三哥劝阻……”宋明真沉沉叹着,语气间的悔恨全做不得假,“若是没射出那一箭,如今也不至于……”


    其实这话也不全对,毕竟只要方钟两姓党争不止、铡刀则必有坠落之日,只不知到时牵累的又是谁了。


    “你不过是无辜受累,本与此事无涉,”果然方献亭这样答,“不必罪己。”


    宋明真便不再说了,片刻后终于走到二房门前,吴氏母女早眼泪汪汪地在门口等着,宋疏清见了方献亭更惊讶地瞪圆了眼,匆匆上前问了一句方世子好,眼神只有一半落在亲哥哥身上。


    她看的人却很快便要走了,与宋明真和吴氏点过头后即提出告辞,转身前却又看了宋疏妍一眼,忽而问:“四小姐不走么?”


    这话问得人一愣,实则多少有些唐突,只是方世子地位卓然、不妥当的话也显得妥当了,宋疏妍慢了一拍答:“……要走的。”


    他便点了点头,语气温和了一些,说:“我送小姐吧。”


    ……说起来这已是他第三次送她了。


    头一回是跟她二哥一起把她和姐姐从西市送回家,第二回 是在骊山把她送回昭应县,眼下这回最没道理——明明是登门的客人、却要把她这个做主人的送回去;她却最喜欢眼下这次,也许就因为它没道理,此刻跟他并肩一起走在家中熟悉的后园,觉得眼前的一切既真又假。


    “此前在骊山我曾说过不会勉强宋氏与方氏偕行……”


    他先开了口,低沉的声音还是那么好听。


    “……如今却是食言了。”


    极平淡的一句陈述,在她听来却像在致歉,一时间眼前同样闪过那个雪夜,心底再次荡开小小的涟漪;她敛了敛神,答:“我也曾说过,二哥哥的事都要他自己做主,请世子不必将那些肤浅之辞放在心上……方氏本已独负千钧,世子更不必罪己。”


    这是把他方才安慰她二哥的话又反送回给他,明明只是一个豆蔻之年的少女,言谈间却通透明净进退得宜,令人闻之宽心。


    他神情更柔和了些、又低头看向她,也许因为近来宋氏多历坎坷、她也跟着清减不少,衣袖下的手腕隐约露出寸许,纤细得让人觉得稍用点力就会折断。


    “那张绘屏……”


    他想了想终于还是选择问起,语气难得显出几分犹疑。


    她心一紧,狼狈的感觉又冒出头,还不知道该接什么话,便听他又说:“……不知是否给四小姐惹了什么麻烦?”


    麻烦?


    她真不喜欢这个问题,尤其不喜欢他在此时称她作“四小姐”,哪怕换成一个“你”也会好得多、左右显得更亲近。


    “没有……”她衡量着他们之间不比陌生人熟络多少的关系,计算着说出得体的话,“……只是原本屋里那张用得顺手,换了新的反不习惯,便挪到外堂上去了。”


    这话里可没一个字真,令跟在身后的坠儿听了憋屈不已,当场就想弃了规矩冲上前把实情一一讲明——那万氏是何等刻薄恶毒,那三小姐是何等眼皮子浅小家子气,她家小姐在人来人往处跪了整四个时辰又是何等可怜,可惜却被崔妈妈一把拉住了,话都憋着没说出口。


    他却像早知晓她的话不真,眉眼最深处藏着淡淡的怜悯,出口的话却很寻常,只是问:“我观留白处似添了几枝新梅,是四小姐亲自画的么?”


    她闻言颇感意外,却是没料到他会看得那么细,默了一会儿才点头,说:“那是九九消寒图,江南多有这样的旧俗……”


    说到这里又顿住,忽而意识到冬至已过去多日、可那图上的花瓣却还一片未染,岂不正拆穿了自己此前说的话?于是又有些尴尬起来,暗暗盘算该怎样找补,他倒没有为难她,只又说:“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朱色终归比素白显得热闹些……确是别致的雅趣。”


    热闹?


    她又想起那张素净的绘屏,倘若真能将那一树梅花染红、色泽的确会鲜艳明媚得多,只可惜东西已不是她的,也不再有机会把萧索变成热闹了。


    她有些恹恹的、可巧沉默间自己的院子已近在眼前,他站在低矮的院墙外抬目向里看,正清清楚楚地瞧见门匾上题的“平芜馆”三个大字,一时间心领神会,像有一个独属于她的秘密在他面前被解开了。


    “平芜尽处是春山……”


    她听到他低声念着,每个字都内敛深长,明明声音那么轻的,可撞在她心上的力道却又那么重。


    “我……”


    一种难以解释的慌乱突然从心底钻出来,也许她从未想过有一日自己隐晦的寄望会被人读懂——就连二哥都不知道的,一个跟她那样生疏的男子怎么却能一眼窥破?


    “晓雾忽无还忽有,春山如近又如遥,”他像不知她心潮起伏,话语还像平素一样淡泊,些微的暖意又透出来,这男子的确很容易让人想要与他在雪夜对酌,“有些东西也许已离得很近,却因期许太久而总觉得遥远,四小姐是清莹秀彻之人,当不会为此自苦。”


    “何况若为赏心更不必计程,”他又低眉对她一笑,眼下漂亮的小痣像是径直点在她心里,“你总会见到春山的。”


    她不确定他是不是在宽慰她,只是末尾那个“你”字却莫名暗合了她片刻前的希望,那一时她的确感觉到他们离得很近,也由此生出了一阵久违的、新鲜的委屈。


    ……委屈?


    怎么竟会觉得委屈呢?


    明明绘屏的事已过去很久了……当时也并没感到多伤情的。


    “是……”


    她压着心底的困惑和悸动勉强去答,并不知晓有时可以用静默代替言语,最终也许辜负了他“清莹秀彻”的褒奖,颇有些笨拙地回答:“……都会见到的。”


    一个“都”字只是无意种下的因果,那时的她尚不知此后的他也会需要这样一句似是而非的慰藉——如近如遥的“春山”终归比他们以为的更加飘渺……而“平芜”,又比他们以为的更加漫长。


    第35章


    次日平旦, 晋国公方贺入宫面圣。


    依大周旧制,望仙门当在每日卯时而开,寅时前后天光未亮万籁俱寂, 别说甘露殿中的陛下、就是那轮值的左右监门校尉都还有些睁不开眼;太祖皇帝却曾赐方氏主君“不遵禁制,走马入宫”之权, 意在恩赏其一族于大周社稷的无上功勋, 如今这一代晋国公除早年间与突厥战时为军情急入望仙门外便再未行使过这一特权,今日却不知何故夜扣宫门,令所见之人皆惊异万分。


    康修文昨夜与几个宫娥折腾得太晚、亥时前后方才睡下,梦至酣处却被小内侍推醒, 说晋国公已入北宫、即刻便要面圣;他吓得一个激灵, 匆忙起身更衣奔出门去, 见了国公一揖到底,惶恐询问对方是否有紧急军情要奏。


    国公身着紫服神色无异、却连一丝眼风都吝于赏他, 只命他即刻入甘露殿通传;康修文面上喏喏不敢造次, 心中却藏百般怨愤,暗骂这方氏一族自视过高飞扬跋扈,恐终有一日要触怒天颜被扯落云端。


    ——哼。


    且看他到时还如何嚣张。


    床帏之内安睡的天子听闻方贺寅时入宫亦是大惊而起。


    上回这等光景出现还是几十年前突厥犯境之时, 而今旧景重现实难免令人不安,他遂匆匆披衣而起、连怀中安睡的贵妃都顾不得哄慰, 疾步从内殿行至外阁, 高声问:“卿入宫何事?可是边关告急?”


    晋国公已立于外阁御案之下,见了天子依礼下跪叩首,左肩尚未痊愈的新伤令他面色苍白沁出冷汗,可拜礼依旧行得端端正正, 没有哪怕一丝怠慢减省。


    “陛下君威安定海内,今日四方并无忧患……”


    他垂首徐徐而答, 一顿后又抬目,眼中倒映着深夜甘露殿内摇曳的烛火。


    “……但若陛下执意废嫡立庶宠信奸佞,臣恐大乱不日将生。”


    卫峋本是心急如焚惊惶不定,此刻一听这话却是当场愣在原地,半晌过后回过神来,才知眼前这位大权在握的强臣星夜觐见原是为了训诫天子。


    他深觉荒唐,连日来积在心底的怨怒便像暂且止沸的热油,似乎下一刻便要烧起铺天的火来,少顷步履飘忽地行至御案后坐下,居高临下看着对方反问:“怎么,方卿深夜闯宫,便是为了这般以下犯上僭越忤逆的么?”


    一个“闯”字凌厉之至,令左右侍奉的宫人皆闻之胆寒,康修文最是精乖、一见情形不对便知今夜这番君臣交谈绝非旁人可听,遂连忙暗中命殿中仆役退下,自己亲自紧紧关上了甘露殿的大门;方贺却似对陡然肃杀起来的气氛一无所觉,泰然答:“臣从无犯上忤逆之心,唯念先主建业之艰、不忍见社稷凋敝人心离散,故斗胆遮道跪谏,恳请陛下听臣一言。”


    他所言字字清晰,明明语气并不铿锵、却偏偏令人感到几许沉痛,卫峋听了却是怒火愈盛,愤而拍案道:“朕继位至今二十余载,征剑南、收河州,清吏治、肃朝纲,河清海晏世人莫不称道,在卿眼中如何便是‘社稷凋敝人心离散’!”


    “遮道跪谏?方思齐你扪心自问!你之所‘谏’是为朕、为天下万民,还是为成全你方氏一姓之名!”


    ……竟是全然撕破了脸。


    满朝文武皆知,当今天子与晋国公早已离心,只是虽早不满为强臣所束、却亦不得不念方氏卓绝之功,是以每每只得旁敲侧击暗流涌动,从未将决绝之言宣之于口;如今君臣二人却终究还是走到了这一步,立储是为天家逆鳞,晋国公却偏偏不可袖手旁观,天子遂亦忍无可忍,要将若干陈年旧账一次翻到眼前清算干净。


    “昔有汉武刘彻,文治武功无不斐然,雄才大略千古一帝,垂暮之年却宠信奸佞,巫蛊之祸牵连无数,以致朝纲动荡晚节不保;又闻晋武司马,一统中原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尧鼓舜木,盛世之后却荒淫无度,八王之乱接踵而至,终使社稷倾覆天下分崩。”


    “王朝兴衰莫有不同,陛下若一意孤行任人唯亲,则又与刘彻司马何异?”


    甘露殿内一时静极。


    晋国公乃当朝第一武将,平生雷厉风行沉默寡言,唯善在疆场之上生死搏杀、却从未于朝堂之下谈若悬河,那时言辞却分明比台院那些言官还要犀利上千百倍,纯臣直谏宛若尖刀利刃,轻而易举便能狠狠扎痛帝王之心。


    “方思齐,你,你……”


    卫峋面色青白交加,已被气得浑身发抖。


    “臣亦为人父母,深知陛下爱子之心……”


    这时方贺语气却忽而放缓,抬头望向自己的君主,眼神间亦有彼此相伴多年的诚挚与恳切。


    “……二殿下文韬武略颇为出众,太子殿下却久为胸痹之症所困,陛下心怀疑虑也是寻常。”


    “臣非因循旧制的顽固之辈,倘立长与立贤不可兼得,亦不会拟规画圆悖逆于君,只是太子殿下胸怀韬略颇有仁君之风,他日必能承陛下之志安邦定国恩泽万民,又何必舍近求远废嫡立庶,落天下人以口实?”


    “秦王殿下德才兼备,其母族钟氏却非忠正廉洁之门,钟曷仰仗陛下宠信和贵妃庇佑公然卖官鬻爵收受贿赂,其党羽吴怀民更屡屡阻拒朝廷削藩、延误陇右舆图更换,其心之异岂非昭然若揭?若日后秦王殿下终登大位,钟氏岂会甘为人臣规行矩步?必借外戚之便大肆弄权,排除异己残害忠良,焉能容新君收拢权柄实现抱负?”


    “陛下……我方氏一族护国数百年,从未有一刻怀犯上忤逆之心,今日所言字字皆为社稷,恳请陛下……三思。”


    语罢再次缓缓躬身,虔敬之态当令天下人动容,叩首时那声闷响在寂静的殿阁中清晰可闻,剖心沥胆般对他的君主申述他的忠诚。


    ——可这又有什么用呢?


    躬身叩首便是忠诚了?


    句句为君便是忠诚了?


    他方贺不过是一介臣僚!颍川方氏再如何显赫也不过是天子奴仆!怎敢如此信口开河妄议天家立储之事!


    他不狂妄悖逆么?


    他不恃功骄蹇么?


    他方贺才是世间最跋扈邪佞之人!以至忠至纯之名行大奸大恶之实,颍川方氏早将天下人骗尽了!又有谁人可见他们此刻这般裹挟圣意以卑犯尊的可憎嘴脸!


    “你放肆——”


    卫峋怒发冲冠,狠狠一脚将面前御案踹翻在地,一方石砚高高飞起、正砸在方贺眉骨之上,他一动不动跪在原地,鲜血随即缓缓顺着他坚毅的侧脸流淌而下。


    “立储之事关乎国本,岂是你一介臣下说如何便如何的!这是朕的江山!大周永远姓卫!还轮不到你颍川方氏指手划脚恣意妄为!”


    “方思齐,你以为你自己是什么忠良死节之臣么?”


    “朕告诉你,你不是!”


    “国之将亡、必有朋党!党争之害何等深重你会不知吗?可你却为扶太子上位而在朝中结党营私舞弊弄权,人人都以你晋国公为东宫党首、唯你马首是瞻!——你要削藩,你要新政,当真桩桩件件都是为了国家?你是为了打压钟氏!你是不容这世上再有一姓与你颍川方氏分庭抗礼!”


    “外戚?好,好啊……你说秦王登位钟氏会大兴外戚之祸,那么太子登位呢?——你们方氏便不是外戚了?你方思齐便不会排除异己辖制新君了?”


    “你以为你女儿与外臣苟且之事就瞒得那么天衣无缝?你以为你和你儿子为她百般遮掩那些丑事朕就一无所知?你们方氏不是自诩忠良、号称‘无一事不可对天下言’么?如今呢?纵女偷情秽乱宫闱,他日生下的孩子都不知是不是我天家血脉!”


    “方思齐,朕告诉你!你晋国公才是朝内最大的奸邪佞臣!你颍川方氏才是我大周最大的祸患毒瘤!”


    ……那都是些多残酷的话啊。


    难道卫峋当真不记得方氏有多少儿郎为国捐躯舍生取义?难道当真不知道方氏两袖清风、立族百年从未贪赃枉法以权谋私?


    他都知道的……少年之时初登帝位,更将颍川方氏视作定海神针,他们为他捍卫边疆震慑宗室、清肃朝堂平定叛乱,从未有一刻吝惜己身怯懦藏私。


    可那些话却还是轻易脱出了口……年年月月的桎梏太过令人烦扰,颍川方氏就似这世间最刚直不阿的一把尺,他们日日夜夜比照在他身旁、不许他有哪怕一丝错漏偏移——他也知道他们是对的,却终究不能容忍天子尊严为人践踏,也或许冥冥中他也对这个清正至极的家族感到深深的恐惧,群臣万民皆敬其风骨,倘若有朝一日天时改换,他们又会否……夺去这卫氏世代因袭三百年的大好河山?


    而此刻晋国公眉间的鲜血已将他的紫服染上浓深的黑红。


    左肩重创尚未痊愈,今夜不幸又添新伤,可这些都不是令这位征战半生的名门武将面色惨白的原因,世上唯一能刺伤忠臣的剑锋历来只握在他的君主手中,君心绝而臣心死,世上的事有时复杂至极、有时却又简单得令人啼笑皆非。


    “臣惶恐……”


    他的声音依旧那么低沉稳健,可难言的悲凉却又深埋在起承转合之间。


    “幼时承父兄教诲,当毕生为国效力为君尽忠,或曾愚妄自专鲁顿难驯,却绝无不忠不义不仁不信之心……诚固非不知党争之害,然终因孤掌难鸣而行此下策,亦非臣之所愿矣……”


    “臣与陛下偕行数十载,深知陛下有圣君之智仁君之德,既知太子仁孝并非骊山金雕一案主使,又怎忍使骨肉亲子无端蒙冤而为天下唾弃?”


    “颍川方氏生为国之剑戟,一族之责便在守卫疆土庇佑黎民,若终为君所忌令主增忧,自当立身自省悬崖勒马——臣请陛下褫夺我之爵位,方氏族人自此避居颍川,往后十年不入长安。”


    “至于臣女……”


    他话锋一转,语气忽而温柔起来,在天子惊异愕然的注视中继续缓缓说着。


    “她少时离家入宫,自知嫁与太子乃是君恩眷顾无上殊荣,可叹福薄德寡、与殿下终无夫妻之分……与外臣苏瑾虽自幼相识互生情愫,却未曾许诺终身而行失德之事,殿下与皇后亦知二人过往,实非臣有意隐瞒……至于婚后,虽确曾与棣州互通书信,却亦再无其他有辱天家尊严之言行……”


    “臣深知子女不教皆乃其父之过,太子妃之罪亦当由臣独担,恳请陛下厚赐一日容臣归家打点,此后必以白身报陛下深恩。”


    语罢再拜,眉间鲜血在满地狼藉间恰似未名之花,亦如孤芳之末路,有种令人心惊的肃穆与悲凉。


    甘露殿外寒风呼啸,寅时末刻的天色漆黑不见一丝光亮。


    第36章


    卯时正刻, 太极宫前群臣肃立静候朝议,陛下御驾却久久不至,只有康修文在刺骨寒风中至殿前仓促宣召、称陛下龙体不适今罢朝一日。


    ……罢朝?


    群臣躬身垂首未敢非议, 实则各自心中都在打着小算盘——他们都曾听到风声,说今日陛下欲结骊山金雕一案, 届时东宫或将失势, 废嫡立庶终成定局。


    如今却罢朝了,莫非……


    太子卫钦亦立于群臣之首,或许因近来所受折磨实在太多,原本病弱的身体瞧着已是更加瘦削, 脸颊深深凹陷, 目下一片青黑;秦王殿下则照旧风度翩翩, 只在听闻他父皇今日罢朝的消息后冷了冷眉眼,回首在御庭扫视一周, 果然未见晋国公方贺的身影, 心中遂生不安之感,与他兄长错身时更意义颇深地讥讽了一句:“皇兄果然吉人天相,自有晋国公肝脑涂地甘为奔走, 只不知他颍川方氏在父皇那里还有多少脸面,今次又能否当真力挽狂澜?”


    语罢即随其舅父钟曷拂袖而去, 背影傲岸冷厉, 令左右群臣皆退避三舍。


    卫钦亦不知一个时辰前甘露殿内发生了何事,只笃定今日父皇罢朝必与晋国公相干;他匆匆折回东宫、一颗心仍惊疑不定,进偏殿时正遇太子妃在暖阁中用早膳,两人在骊山事发后便再未有过交集, 夫妻二人身处同一屋檐下,却又分明比陌生人还要疏离。


    今日太子入门时脚步却顿了一顿, 却是因为听到方冉君自娘家带入宫中伺候的婢女正在其身侧回话,说晋国公亲自来了,正在东宫外求见太子妃。


    她闻言神情十分冷漠,也许眼前又划过当初在骊山与父亲决绝对峙时的种种,悲也恨也尽皆深刻,疯癫过后余下更多的却是漠然与冷寂。


    “不见,”她毫不犹豫地回绝道,“让他走。”


    宫娥闻言惶恐,站在原地不知如何劝说,恰巧此时太子殿下阔步走近,问:“是国公来了?快,快请他进来——”


    坐于一旁的方冉君闻言冷冷勾起唇角,大抵也深觉眼前发生的一切万分可笑——那是她的生身之父,此生却从未顾惜她之苦乐而一心只念太子荣辱,最终果然将她推得万八丈远,倒与太子亲如一家了。


    不料回话的宫娥闻言却惶恐跪地,答曰:“国公先而有言,说今日只见太子妃,若殿下有所驱遣可另召方世子入宫……今日便,便不与殿下相见了……”


    这番回话着实出乎太子预料,他有些惶恐、不知自己的岳丈因何过门不入又对自己避而不见,方冉君听了却并不入心,只觉得这一日的平静都因父亲此刻出现消散殆尽,匆匆用了两口御膳房精心烹制的佳肴,随即便扔下筷子面色冷漠地起身离去了。


    卯时三刻,方贺终于回到国公府。


    他的夫人姜氏晨起时便发现丈夫早已离开,问过下人才知是天不亮就匆匆入宫去了,因念着他身上还有伤、醒后便一直惴惴不安地等着,唯恐其在宫中遇到什么波折再使肩伤恶化。


    谁知人一回来却又添了新伤,眉间的创口虽已在路上草草包扎过、可血迹却还不停向外殷着,姜氏一见便惊呼出声,来不及屏退下人便拉着丈夫的手坐在堂上又看又问,面色比受了伤的正主还要白上几分。


    “这又是怎么了……”


    她几乎要掉下泪来。


    “……又是陛下伤的?可曾妥善处理过了?我叫大夫来瞧瞧吧,你这个包得也不好……”


    那时姜氏已过不惑之年,在丈夫身边却还似个不经事的姑娘家,想来也是这些年被家中人护得太妥帖,从未当真经历过什么波折罢。


    方贺也的确待她极好,成婚二十余载从未纳过姬妾、就连一次争执红脸都不曾有,平日里治军御下那样严厉的一个人,在夫人面前却总是柔声细语,此刻被她这样拉着也有些抹不开脸,挥挥手令堂上诸多仆役退下,而后才轻轻牵过夫人的手道:“一点小伤罢了,不必劳师动众……”


    “怎么就是小伤了!”他夫人却不依,说着眼泪就从眼眶里掉下来,“这还流着血呢,非得伤筋动骨折腾掉半条命才算大伤么?——你总这样胡来,都不想想我该多为你担心……”


    “好端端的哭什么……”


    方贺头疼起来,一见夫人落泪便无计可施,只好一边把人轻轻搂进怀里一边轻声哄慰。


    “好了好了,都是我的不对,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他夫人却还不算完,又趁势发泄了一番自骊山归家后积郁的惊惶与不满,过一会儿又恼怒起来,靠在丈夫怀里骂:“我早说了,你那个陛下已经疯了,忠臣谏言他都听不进去,那你就让他去废嫡立庶好了,左右这国家又不是你的,没的天天替他守着还要白白受这些锉磨……”


    这话真是大逆不道,方贺皱起眉头让她“慎言”,她却更为生气,继续骂:“我凭什么要慎言?那些混账事他做得我就说不得么?——前几天才捅了你一剑,如今又这样伤你,便是一个寻常的臣子也不当被这样作践,遑论你还救过他的命、救过先帝的命!”


    “我看不惯他这样欺你辱你……”姜氏伏在丈夫怀里哭得都有些抽噎了,“他怎么就不想想,你都已经为他的江山付出多少东西了……”


    ……的确多到数不清。


    少时征战伤病无数,如今又许下了新的诺言,他的一生都在为大周奔波操劳,回首来路并无悔恨,只是对左右至亲之人,却难免……


    他暗暗一叹,眼底藏着浓稠的哀色,在夫人面前却永远顶天立地,不会令她看出他的伤怀与痛切。


    “那就只在我面前说……”他退让着,一贯肃穆的眉眼染上淡淡的柔情,“当着外人的面还应谨慎些,往后……”


    他欲言又止,无法把那句话说到最后,姜氏亦未解其意,兀自在丈夫怀中撒了一会儿闷气,又软下来说:“怕什么,左右还有你护着,他们能拿我如何?”


    这是夫妻间亲昵的话,多少爱意都藏在其中,不像少年夫妻那么热烈外露,却也字字句句都透着绵密的情意;方贺默而不言,依旧静静搂着妻子,两人相互依偎,半生便这样过来了。


    “贻之呢?”片刻后他又开口问,声音低低的,“可还在家中?”


    “早去了南衙点卯,便同你一般整日不得闲,”姜氏叹息着答,言语间仍有小小的嗔怪,“等这次的事过去你便为他请旨让他歇上一段日子吧,打从去河北道起便终日忙碌,瞧着教人心疼……”


    方贺应了一声,眼神却在妻子未见处更黯淡几分,默了片刻又说:“等他回来便让他去书房寻我,有些话要同他交代。”


    姜氏又叹一口气,也知自己拦不住这父子二人为国事奔走,点头后应声、不多时又想起要为丈夫寻大夫来瞧的事,转身便要风风火火地往外走;刚行出几步又被方贺轻轻拉住,她回头看向他,总觉得今日的他与平素有些不同,凝视她的眉眼似更深邃含情,好像已许久未见她,又好像……将要许久不见她。


    “怎么?”她问他。


    他却不答,不久后便松开了手,风姿卓然的男子即便年岁渐长也依旧令人着迷,倘若得以与之为伴、哪怕只是短短一段路,亦是普天之下最大的幸事。


    “……无事。”


    他望向她,微笑应答。


    第37章


    戌时前后, 方献亭自南衙卫府归家。


    母亲派人传话,说父亲在书房等他,想来是要同他说今晨陛下罢朝之事;穿前庭而行向内院, 过后园时意外看见父亲的身影,手执长枪立于水榭之侧, 见了他又随手将一柄画戟隔空掷来, 只说了一个字:“来。”


    ……竟是要与他演武。


    父亲肩伤未愈、眼下恐还不便大动,方献亭眉头微皱欲相劝阻,不料眨眼间枪影已至,气势如虹凌厉异常;枪戟相撞之声恰如金玉, 其中凶悍的力道却令人胆寒, 耳侧风声破空目下残影重重, 便如天罗地网般密不透风,方献亭再不敢大意, 退至水榭阶前脚下一点借力腾跃, 随即眼底寒芒一闪手持画戟狠力下劈,长枪应声而断,方贺气血翻涌连退数步、亦只可避其锋芒。


    “父亲——”


    方献亭见之而惊, 连忙收了长戟阔步上前搀扶父亲,方贺摆摆手, 随意擦去嘴角流出的鲜血, 点头笑道:“倒是又有进益。”


    他是独子的启蒙之师,一身武学倾囊相授,如今年岁渐长、却终是比不过少年人了;方献亭扶父亲入水榭坐于石桌一侧,又低头察看对方左肩的伤处, 隐约又见有血迹殷出,眉头不禁皱得更紧, 愧道:“我去请医官来,父亲……”


    方贺却浑不在意,瞥了独子一眼,神情还有几分不满,说:“何必同你母亲一般小题大做?不过是个小伤。”


    说完又朝另一侧的石凳一指:“坐。”


    他眉间添了新伤,脸色还有些苍白,只是说话间中气尚足,想来并未伤及根本,方献亭犹豫片刻,还是依言坐下了。


    石桌上有一小炉,炉上正温着热酒,方贺亲自倒出两盏递与独子一杯,酒香氤氲间长安腊月的寒气似乎也渐渐消退了,难得显出几分闲适与静谧。


    “今日太子可曾召你入宫?”


    方贺当先一饮而尽,又似闲谈般问起。


    方献亭有心劝父亲少饮几杯,但恐他动气、只好默默将酒壶放得离自己更近些,以便稍后缓些倒酒,口中则答:“辰时便召了,父亲未入东宫,殿下似心有不安。”


    “殿下还是太年轻了些,”方贺摇头笑笑,神情也有些无奈,“臣子不过君之臂膀、却终非君之腹心,他可任用之却不可仰仗之,如今他对方氏依赖太过,到底不是一件好事。”


    说完便示意独子斟酒,又补了一句:“往后你辅弼于他,也当记得不要事事代他去做。”


    这话说得有些怪,彼时方献亭心中一动却并未多言,只应了一声“是”。


    而这第二杯酒方贺便饮得慢了些,手执小盏看着杯中月色粼粼,神情和声音都显得悠长起来,徐徐道:“今日为父入宫面圣,又向陛下另许一诺,称往后方氏当避居颍川,十年不入长安。”


    这又是太过突然的话,方献亭一愣、半晌都未回过神,不知父亲是否是厌倦了眼下朝堂党争、终是起了退隐乞骸骨的心思。


    “可储位……”


    他颇有疑虑。


    方贺神情沉静,指尖一下下在酒盏上轻点,杯中月色于是也跟着微微摇晃,与小炉中燃着的火焰遥相呼应。


    “陛下与我族嫌隙已深,此次在金雕绢书一案上如此决绝也是有意快刀斩乱麻,不愿再给殿下回旋之机……”


    他幽幽叹着,嘴角染上几分苦笑。


    “……还是不要逼得太紧了,方氏权势过盛,反而不易助殿下成事。”


    原是以退为进。


    方献亭点头应了一声,心头奇怪的感觉却挥之不去,也许那时也在深思阖族避居颍川是否便能解开陛下心结、父亲的预计又是否太过乐观;出神之际又听对方开了口,这回声音更轻几分,在问:“……你姐姐呢?今日可曾见过她?”


    自然是见到了,只是自骊山归长安后情绪便一直低落,大抵心里也在怨怪他阻止了她与苏瑾相见,每每碰面都是冷言冷语。


    “姐姐她……”他仔细斟酌着措辞,“……应还需要一段日子才能想通。”


    方贺焉能不解其意,毕竟今早才吃过女儿的闭门羹、最知她心中积怨几何,此时复而仰头饮尽杯中酒,上好的佳酿不见回甘、只有苦涩无数。


    “我确然是对不起她……”


    他忽而道,神情晦涩又简单。


    “……她说得其实也不无道理,左右只想过得自在些罢了,又有什么错……”


    这又是方献亭从未听过的话,父亲一生为人刚强、鲜少有像这样消沉退让的时候,某一刻他映着月光看他,却见其两鬓华发丛生,原来真的早已在不知不觉间老去了。


    “她也的确过得辛苦……”方贺神情淡淡,像是已然放下不少东西,“既与太子终是不睦,待大事定后你便替她求个恩典,请殿下放她出宫去吧……”


    世上的事或许都是这样。


    纠结其中时觉得非如何如何不可,某一时某一刻却又能忽而释怀,原来诸事万端本没有什么放不下的,只是境遇还未艰难到那个份上罢了。


    “你也一样……”


    方献亭尚还惊异于父亲所言未能回神,方贺的目光便转而落到他身上了,萧索的寒风被淡淡的酒香缠至微醺,枯寂的冬夜似也在那一望中显得温情起来。


    “我自知一向待你苛刻,比对你姐姐更甚……”


    他叹息着,那依譁一刻不是高高在上威严肃穆的国之重臣方氏主君,而仅仅只是世上一个最寻常不过的父亲。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你终要成为方氏的主君,他日为天子左右近臣、更应为文武百官之表率,为父待你严厉、只是盼你将来能行稳致远……”


    “父亲……”方献亭已有些口讷。


    “我知道这一切很难,当初你祖父死战突厥为国捐躯、也是早早将一切交到我手上,”方贺继续说着,似乎已陷进回忆里,“那时我尚未及冠,你伯父又素不喜兵事不愿袭爵,千头万绪纷乱如麻,也曾深觉事事艰辛难以为继,可后来一步步走过去,也就那样到了如今。”


    “你有许多事要做,照顾你的母亲、姐姐、叔伯、兄弟……除此之外更要匡扶新君,为他守太平开盛世、诛邪佞安万民——自然难免要受些委屈的,但他人毁誉本是身外之物,人不知而不愠是为君子,方氏之人当有这样的气度。”


    “不要回头看,也不必向外求……你有你自己要走的路,每多在这条路上向前行一步、这世上便会多许多人因这一步而受益——所以要记得往前走,勿计得失勿量利弊,一直往前走。”


    那都是太深的话、他自己兢兢业业地奉行了一生,本当用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慢慢说给自己的独子听,那时却不得不在一壶酒被温热的短短几刻里一口气说个干净——他们生了一副极其相似的眉眼,都是那么深邃英俊,也注定都要在明暗交杂风云际会处看到最含混壮烈的风景。


    月色澄明至极,映照着方贺缓缓从怀中取出的一枚玉令,其上端端正正刻着一个“方”字,便是方氏主君用以调遣颍川神略军的凭据。


    他将它递给方献亭,后者却并不敢接,只皱眉道:“父亲,这……”


    “且拿着吧,”方贺语气沉静,神情清淡自然,“我近来有伤在身,过段时日阖族迁出长安恐要生出些许波澜,届时万一要动兵,你便代我去。”


    这话说得巧、好似他日还会再要回去,方献亭心绪微弛,终于还是在父亲的又一次催促下伸手接了过来;方贺似了却一桩心事,神情越发柔和起来,或许那就是他一生中最为轻松的时刻,也或许……亦是最流连不舍的时刻。


    “好了,回去歇息吧,”他对独子摆摆手,再不回头看他了,“你母亲总说我让你太过辛劳,今日可不能再落她以口实。”


    气氛至此像是忽而变得疏朗了,方献亭心底的不安之感也略微散去一些,看一眼炉上温着的热酒,他低眉说:“我陪父亲同饮。”


    方贺扬眉一笑,看神情似还颇有几分嫌弃,道:“要喝酒另叫人给你烫,今夜只此一壶,分你一杯已是十足客气。”


    方献亭失笑,与父亲相处却难得有如此亲近随性之感,片刻后还是顺着对方的意起了身,一拜后转身离去了。


    方贺目送独子的背影消失在后园近处,再回头垂眸看向手中的酒盏眼中的笑意便渐渐消退了,复而举杯邀明月,勉强对影成三人。


    贻之,为父可与你同饮千杯酒。


    但今夜这一杯……却只宜我独酌。


    第38章


    次日一早帝宫之中传来消息:晋国公府因涉金雕绢书一案而为今上罢官夺爵, 方氏阖族回迁颍川、十年不得再入长安。


    此讯一出满城皆惊,无人敢信那护国三百载之久的颍川方氏有朝一日竟当真会为天子贬黜,甚至连爵位都被无情褫夺!骊山之事分明另有内情, 难道陛下便当真如此决绝、为了保一个贵妃所出的庶出次子连方氏这样的至忠至善之门也要舍弃?


    而还不等各府回过神来便又听到另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


    方氏主君,前晋国公正二品辅国大将军方贺——


    ……于家中自戕了。


    那日无雨无雪天色极阴。


    消息传到荣兴坊, 宋府上下骇然至极未敢置信, 长子宋明卓亲自出去打探,回来时面色苍白、说已瞧见国公府外挂起了丧幡;宋澹恍若失神,一旁的宋泊亦哑口无言,不久后门房又来报、说有国公府的下人求见, 宋澹眼前一亮、连忙让仆役把人迎进来, 对方却是一身丧服双目含泪, 对宋澹下拜后只说:“国公有一言托于左丞,称往后东宫事……便要请宋公多担待了。”


    一句话彻底扯碎了宋澹心底仅存的希望, 他退后两步跌坐在靠椅上, 眼神涣散地自语:“国公……国公他为何……”


    “他为何竟会自戕?”


    与此同时宫闱之内亦乱成了一团,秦王殿下与其舅父钟曷一同入了他母妃的蓬莱殿,两人皆一语不发面色阴沉, 唯独钟贵妃在殿阁内走来走去、眼底依稀露出几分喜色。


    “好,他死了是好事……他死了方党便群龙无首, 太子也完了——往后再没人护着那个病秧子, 陛下一定会……”


    话音未落耳边便落下一声重响,原是她兄长钟曷狠狠将手边茶盏摔碎在地,微呈碧色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沉声言:“娘娘以为这是好事?”


    钟贵妃一惊, 被兄长这般凶戾的模样骇得心尖一颤,语气一缓, 颤声问:“难……难道方党还另有什么图谋不成?”


    图谋?


    ……是啊。


    他方思齐左右朝局数十载、自不是那有勇无谋的赳赳武夫,此次不惜豁出一条性命也要一搏、分明是要——


    “置之死地而后生……”


    钟曷的双拳紧紧攥起,扭头透过蓬莱殿的宫门看向远处的甘露殿和太极宫。


    “他们方氏……是在逼宫。”


    朝堂之上权术诡斗百般迂回繁复,可当消息传进平芜馆时宋疏妍想到的却只有方献亭一个罢了。


    他……


    父亲骤然离世,无论是自戕还是为人所害、方氏之内必已大乱,加之如今朝内骊山金雕一案尚未平息、东宫又在悬崖之畔,他所面对的情势……已然艰难到旁人无法想象。


    ……他该怎么办?


    她坐在平芜馆四四方方的小院子里,抬目时仿佛还能看见两日前他在这道门外低头宽慰她的样子,声息平缓眉眼深邃,在她眼中原本就像平芜之外的连绵春山。


    ……她忽然很想见他。


    尽管她知道……即便见了自己也什么都做不了。


    这一面来得很快。


    方氏主君骤然薨逝,几乎满长安的名门贵胄都要赴其府上吊唁,宋氏自然也要去的,乘车之时却见城中道旁萧索冷肃,间或还见西都百姓披麻戴孝焚烧纸钱,东西两市皆有停市哀悼的传闻,自古繁华的天下第一帝王州像是忽而萧条起来了,明明天未大雪却又分明被裹上了一层霜白。


    ……便是帝王大丧也不过如此。


    宋疏妍透过车牖默默向外看着,心头的沉重与悲凉之感又莫名翻涌起来,即便她与那位声名煊赫的方氏主君仅仅只有一面之缘,即便她年纪尚轻、并不像这城中许多百姓那样亲眼见他带兵平乱舍身护国,可近乎庄严的敬意却依然在心下升腾,她一时亦难以解释它的来由。


    马车行至方府门前,“晋国公府”的匾额尚还未像他们的爵位一样被人摘掉,门前已有无数面含悲色的朝臣及各府家眷前来吊祭;宋疏妍垂着眼睛跟随家中长辈一同迈进府门,只见正堂之上尤其肃穆,一个巨大的“奠”字设在灵堂之上,黑沉的棺椁就那样静静停放着,左右各置油灯一盏。


    ——竟也这般简朴素寡。


    她不觉间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灵堂之上往来者众,他人也皆如她一般谨慎肃静,唯一幽咽的哭声只从棺椁之侧传来,那是一位一身素衣的夫人,方献亭就半跪在她身边、久久垂首揽着她的肩膀。


    ……那是他的母亲么?


    她心揪得更紧,明明从不是心热多愁的人、那时却莫名感到伤怀憋闷,他恰也抬头看向他们了,幽静深邃的眉目依然那么英俊,右眼下几不可见的小痣也还是那么精巧漂亮,她却只在他眼底看到一片空茫茫的荒野,好像什么都装着,又好像一物不见。


    “贻之……”


    “三哥……”


    父兄都与他相熟,此情此景自难免要上前同他多说两句、更要问候他的母亲,先国公夫人却已哭得几乎失了神志,更像是一夜之间苍老了十岁,无论旁人说什么做什么皆无应答,宛如一个只会流泪的木雕泥塑。


    “家父猝然长逝,家母不堪其负,”方献亭在母亲困兽般压抑沉闷的呜咽中敛声对宋家人说着,“还望宋公谅怀。”


    宋家人闻得此言俱是十分不安,宋澹一个书香门第出身的文臣雅士、彼时却竟也不知该应一句什么才最妥当,最后只有一句苍白无力的“节哀顺变”;宋疏妍也曾想开口对他说些什么,可惜走不到近前又不知己所欲言,毕竟宽慰的话他必已听过许多,说到底只是宽慰了那些来宽慰他的人、而实则于他却毫无用处罢了。


    她的姐姐们也想上前的,尤其三姐姐过去便在她母亲的帮衬下同先国公夫人攀过交情,眼下也是真心想同她贻之哥哥说几句贴心话,未料一步尚未踏出便被她母亲用力扯住了手腕,宋疏妍在身后瞧得真,她还对自己的女儿暗暗摇了摇头。


    ……呵。


    怎么,便因方氏被罢了国公爵位、眼下又在夺嫡之乱中前途未卜,便连一句关怀的话都不愿让自己的女儿说了么?


    她心里瑟瑟的凉,幼时所历的那些捧高踩低落井下石的旧事又陆续翻到眼前,再看方献亭时便又感到一种不同的戚然——


    难道像他这样的人……也不得不要同她见一样的世道人心么?


    悯然之际府门之外又有动静,众人回身看去,却竟在长街之外窥见天子仪驾,遮天蔽日的雍容明黄,高高在上似从云端飘然而下,天子在左右宫人的搀扶下步入府内,太子与太子妃亦紧随其后,众人匆忙拜倒山呼万岁,将灵堂原本的清净折腾得一丝不剩了。


    “思齐——思齐——”


    卫峋却都顾不得让众人平身,步履踉跄向灵堂奔来,肥硕的身体十分不稳,扶上先国公棺椁时还不慎撞翻了一侧的油灯;可他亦落了泪,脸色苍白恍若不敢置信,眼中的惊悸与悲恸似也是真的,或许他平生虽怨憎方氏主君诸般掣肘,可也终归同天下人一样念着他数十年的辅弼匡正之功。


    “思齐……你怎会……”


    他反复喃喃自语、嘴唇抖得厉害,方献亭立在一旁面无表情,深沉的眼中几乎看不出悲喜;片刻之后天子又频频摇头,兴许是不信这位伴自己半生的忠臣良将当真会如此仓促自戕,便亲手用力推着棺盖、似要当众开棺看个明白。


    这是惊辱逝者之举,原本伏在独子怀中恍如失神只知流泪的先国公夫人在此际猛然回过神来、便像被触及逆鳞的濒死之兽一般骤然暴起,一个平生温柔贤淑的女人从未露出过此等凶狠悍然之态,一瞬之间似要扑到天子近前食其肉而啖其血,眼中的恨意似已深入骨髓。


    “不!不要碰他——”


    她尖声嘶吼着!


    “你怎么还有脸来见他——是你!是你逼死了他——”


    “他一切都如你所愿了——为什么现在死了你都不肯放过他——为什么——”


    ……声嘶力竭。


    天子左右之臣皆惊、为护御驾而在先国公灵前拔刀,那一刻始终沉默的方献亭眼中忽而划过一丝冷戾,上位之人如斯威严,令那拔刀禁卫心头巨震,旋即手间一松刀刃坠地发出“当”的一声锐响,醒神时那位南衙卫府的上将军已回身揽向母亲,低声劝慰温柔已极。


    如此惊变委实令人瞠目,先国公夫人当众犯上之举亦可能为方氏再引灭族之祸,康修文已经扯着嗓子喊开了,一直大叫着“反了、反了”;天子却似乎并不在意周遭发生了何事,一双老眼仍旧紧紧盯着方贺的棺椁,下一刻双手拼命使力,终于还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令其遗体展露于人前。


    ……真的是方贺。


    遗容安详,视之若生,似乎只是倦而浅眠、下一刻便会展目起身;可这终归只是妄想,他的躯体早已冰冷,再不会像生前那般严厉执拗地在天子面前陈情直谏了。


    “思齐……”


    卫峋退后两步、眼神一瞬便涣散空无,灵堂之上响起先国公夫人更为凄厉悲痛的哭声,而始终站在天子身后的太子妃亦在开棺之际颓然跪在了地上,惨白的面色仿似病入膏肓,终于不再有一丝生机与希冀。


    “父亲……”


    她久违地这样低唤着,而那个始终为她深深怨憎的亲长却同样再不会给她答复了。


    人生或如一梦,终有悲喜百态。


    只是倘使樽前故人犹在……又怎忍见此谬妄荒唐人间?


    第39章


    而在方氏主君方贺自戕之后, 长安城内形势立刻又是一变。


    天子本已决意借骊山之事废黜太子,而方贺之死却令东宫一党群情激愤,即便是一向不参与党争的中立之臣亦接连上书为先国公不平, 阴平王卫弼携文武百官于太极宫前长跪请命,强令天子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坊间很快流言四起, 称当今陛下为妖妃所惑、执意废嫡立庶大伤正统, 颍川方氏主君是因忠义死谏而亡,百姓遂缟冠素纰长燃明灯恭送国公,已有愈演愈烈激昂难遏之势。


    天子大病一场罢朝三日,终究无法与山呼海啸般慷慨激越的民心相抗, 虽仍难免要将金雕绢书一案的污水泼在先国公身上, 却亦念其既往功勋而另封其独子为颍川侯, 东宫太子亦幸免于难,一场来势汹汹的暴烈山雨便因一人之死而匆匆走向终结。


    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


    ……又好像一切都已濒临崩溃。


    宋氏自然也难免要经历一番震动。


    宋二公子毕竟被扯进了骊山之乱、先国公去前亦亲自留话将东宫之事托于宋澹, 金陵宋氏在众人眼中已属太子一党。自然从此再难独善其身;近来宋澹宋泊兄弟亦与阴平王卫弼和东宫属臣范玉成、陈蒙等走近不少, 深交后方知先国公生前早料到自己死后长安形势,更嘱同僚在朝内及坊间造势,本意便在借人心逼天子退让, 助太子定大事。


    “方公忠谋两全,确是千古第一人……”


    宋澹近来在与弟弟私谈时多有感慨。


    “……如此这般舍生取义、不吝己身而定邦国之事, 也非颍川方氏而不可为。”


    的确。


    方贺一死举朝震动, 一来是因先国公本身功勋卓著百官信服,二来也因颍川方氏声名盛绝天下皆知,倘若换一个人像这般忠烈死谏,即便是一头撞死在太极宫的立柱之上恐怕也难有此效。


    只是……


    “方公此举未免太过决绝……”宋泊心怀忧虑, 也是十分不安,“眼下形势虽缓, 方氏却已受到重创,贬公为侯世所罕有、贻之又终归年纪尚轻,钟氏一族必不会眼见秦王失势,倘若此后玉石俱焚鱼死网破、方氏又出长安无法回护西都,那……”


    ……那便前功尽毁了。


    宋澹深吸一口气,眼底亦是一片晦暗之色,宋泊观兄长神情、又斟酌道:“陛下如今受人心压制、不得不暂舍立庶之心,可等数年过后风头一过、难保不会故态复萌,依我之见我族未尝不可两边下注——或许兄长可考虑许配一女与秦王为侧妃,如此一来往后……”


    他点到为止。


    宋泊为人一贯灵巧,倒远比其父兄更宜于宦海沉浮,宋澹心中却久久不能忘却方贺此前至宋府同他说的那几句话,“伯汲以诚待我,我自报之以信”,如今对方已为国舍身,他又怎能在他身后行此首鼠两端之事?


    “还是先观局势之变吧……”


    宋澹沉沉一叹,抬头虚望向帝宫的方向。


    “……至少这个除夕,应当平平安安地过去。”


    那的确是大周朝数十年来最为萧瑟冷落的一次新岁。


    长安城中仍多悬丧幡,东西两市开市后亦行人稀疏,想来颍川方氏之衰依旧令天下百姓心头惴惴、深恐国运就此一蹶不振而风雨飘摇。


    宋疏妍亦在腊月末收到了一封钱塘来的家书,那是舅舅亲笔,称外祖母病情反复已昏睡多日,因心念自幼养在身边的外孙女而食难下咽,盼她今岁能早些南归探望长辈。


    她是外祖父母亲手教养长大,在外祖父去后更只与外祖母相依为命,如今一听她老人家病重立刻慌得六神无主,半点不见平素稳稳当当的清淡模样,信一看完恨不得立刻插上双翅一路从长安飞回钱塘,哪还有心思在外过什么除夕?


    崔妈妈也知她与老太太情意甚笃,只是除夕前后水路少有行船,一个姑娘家自行两千里路也着实太不妥当,思来想去还是劝她在长安多留几日,待开岁之后再另做打算。


    宋澹听到这个消息也做了差不多的安排,明言过了初七便会派人将她送回江南,唯一难办的是宋疏妍的生辰在二月初七,倘若仓促离去便不能在家中妥妥帖帖地办这场女子一生最重要的嘉礼。


    万氏这个做继母的本就不愿在原配夫人女儿的及笄之礼上多花心思,一听闻她外祖母病重心里还暗暗叫好,心说总算能将这碍眼的小蹄子打发了去,接连几日都在主君左右软磨硬泡,生生将原本的初七磨成了初三,于宋疏妍来说倒还算一桩好事。


    “何以竟要走得这么急?”


    最舍不得她的自然是她二哥哥,打从知道她要走便成日往她的平芜馆跑。


    “今年你要行笄礼的,还想着年后要带你出去买些好东西……”


    她自然也舍不得她二哥,也知他今年过得尤其坎坷、格外想在他身边多陪几日,只是外祖母上了年纪等不得人,她实在怕自己晚一步便抱憾终身。


    “我知道二哥念着我便好,何必还在意那些虚礼……”她在这些事上一向通透,倒没有什么特别介怀的,“而且东西不是已经买了么,上回……”


    说到这里又顿住,才想起上回那张绘屏是方献亭代为付的账,且如今也被继母和三姐姐抢到外堂上去了。


    宋明真也同她想到了一处,神情不忿之余又有些愁苦——谁想得到呢?一月之前他还曾想着要应开春的武举,满心以为只要自己争气便能让生母和两个妹妹过上舒心些的日子,哪料只去骊山走了这么一遭便使那些念想都碎成了粉,风一扬连点微末的痕迹都不剩了。


    甚至就连三哥……


    他沉沉一叹,却也不敢再朝深处想,只说:“今岁也不知犯了什么邪……竟是人人都这般难过。”


    宋疏妍沉默下去,伸手轻拍了拍哥哥的肩膀,兄妹二人无言同坐半晌,直待宋明真要走时才又有话,是转头同她说:“东西说要给你那便就是你的——瞧着吧,你二哥必能让你少受几分委屈。”


    那个除夕过得也比往年更无趣些。


    因近来长安城中是非纷杂,各家都没了兴致四处走动,宋家人自然也不会出去招摇露头,索性就把门关起来安安生生过了个新年;宋澹这个做父亲的面上自会端平一碗水,给每个儿女的红封里都封了一样多的钱币,但说到底心意却不可能是一样多,譬如夜里守岁就还是去了万氏房里,大哥哥和三姐姐都在一旁陪着,听下人们说那屋里欢声笑语不断,可是热闹得紧。


    吴氏不得什么宠、好在也有一儿一女陪在身边,宋疏妍亦被她二哥哥带着一同在庶母房里守岁,几人吃吃果子喝喝茶、间或随手同婢女们一道玩两把投壶,倒也算得上是恬然惬意,只是宋二小姐始终因哥哥失了前程而唉声叹气、宋疏妍心里又总念着她外祖母的病情,气氛终归算不上多活络。


    转头望望雕窗之外凄寒的夜色,出神时却又恍惚想到晋国公府与她家也相距不远——那里的匾额应当已经换了,一国忠良被贬公为侯,“晋国公府”也就成了“颍川侯府”,又如何不令世人唏嘘伤怀?


    那个人呢?


    今岁除夕明亮的灯火……可曾照进他的窗扉么?


    好容易捱过初一初二,总算到了初三离家南归的日子,宋疏妍早早起身又同崔妈妈和坠儿一道查验了一遍随身行装,待无误了方至前堂拜别父亲与继母。


    “代为父同你外祖母问声好,”父亲神情复杂地对她说着,又让人递与她一盒上好的山参,“一路上也小心些,到了那边也记得跟家里报声平安。”


    三句话都轻飘飘的,唯一实在的也就是落在她手里的那盒参,她想这样也就够了,哪能指望父亲千里迢迢亲自去探望亡妻的母亲?于是又恭恭敬敬对他道了谢,在几个家中仆役的护送下一同前往津渡。


    她二哥自然是亲自骑马出来送她,在她将上船时又避开人偷偷往她手里塞了一个长条木盒,她眨眨眼,问:“这是……?”


    “打开瞧瞧,”她二哥对她挤了挤眼,自骊山归后头一回露出了些许笑意,“保准你喜欢。”


    她便依言打开了,却见……是那张绘屏上的春山图。


    整张都被用刀裁了下来,边角处多少有些抽丝,但画面全然完好,她自己添上的九九消寒图更丝毫未损,仔仔细细卷成一卷存在香木盒子里,只需稍加装裱便能重新挂起了。


    “这……”


    她已睁大了眼。


    “出门前我偷着去葳蕤堂上用刀裁的,想着你要搬整张屏风恐怕不方便,但带张画还当是顺手,”宋明真的笑意更多了几分,“如何,可喜欢么?”


    她自然是喜欢的,甚而还有几分失而复得的欢喜与畅意,只是又担忧道:“可主母那边……”


    “事到如今我还怕她什么?”宋明真冷哼一声,却是有些破罐子破摔了,“左不过就是多听两句难听的话,她还能为一张屏风让父亲打死我不成?”


    说完又叹息着摸摸妹妹的头,颇有些笨拙地替她紧了紧披风的系带,神情多少有些落寞,又说:“你哥哥确然运道差些,眼下恐还给不得你和疏清什么好东西,可你得知道家里还有人念着你,即便这回你外祖母当真……”


    他不再说下去了,看着妹妹的眼神透着分明的疼惜。


    “……记得回来找哥哥便好。”


    第40章


    “二公子可真是这世上顶顶好的人……”行船拨水南归、距长安已有一二百里远, 坠儿却仍不忘在她家小姐身侧反复念叨,“……也不知老天爷怎么就那般狠心,人越好越不肯给甜果子吃……”


    她一贯向着她家小姐说话, 谁对宋疏妍好谁便是“世上顶好”,宋二公子在她这里占了个“顶顶好”, 可见多一个“顶”便是多一份心;只是这些话却更易勾起人的离愁别绪, 崔妈妈在客舱里煎茶,一边做活一边掀起眼皮看她家小姐的脸色,见人已微微落寞下去了便又转头叫坠儿去给小姐换个新手炉,可别再多嘴添堵。


    宋疏妍没察觉两人的小动作, 只一直半低着头看那卷春山图, 纤白的手指轻轻在细绢上抚过, 今岁至长安所见的一切便都如南柯一梦般飘来又散去了;崔妈妈怕她伤情,趁着换热茶的工夫又凑上前问:“小姐可是想作丹青了?江上风光独特, 倒正适宜入画。”


    说来也是。


    今岁她们离家早、正月里便乘船顺汉水而下, 幸而近小半月雨雪渐少水面未整个冻住,但北方深冬粗粝豪迈的寒江风貌确也别具一格;宋澹心底虽对自己的幺女并无多少关爱,可为人父母的表面功夫还是做得颇为周全, 此次派了两个小厮并八个护卫一同送她南下,赁的船也十分宽敞舒适, 行时少有颠簸, 倒的确可以动些纸笔。


    “不必了……”


    宋疏妍却没什么兴致,心里还记挂着千里之外的外祖母,捧着热茶暖了暖手,又不放心地问:“郑先生可安顿好了么?有没有什么不妥?”


    那是她离家前请二哥帮忙寻的大夫, 据说是长安城各望族的座上宾、医术十分了得,她将此次北上带的所有银钱都花净了、另还许诺抵钱塘后再付一笔不菲的酬金才劝得人答应随她一同下江南, 这一路可不能有什么闪失。


    “小姐且放心,好生伺候着呢,”崔妈妈一再劝慰,又露出颇为感慨的神情,“老太太若知道您这般尽心孝顺,定也会十分欣慰的。”


    几日后将至襄州时却有一桩不同的见闻。


    那天宋疏妍在客舱中午睡,底下的小厮却托坠儿进来回话,说见不远处有一支极大的船队、当也是自长安而出的显贵高门,因江岸两侧水面结冰河道变窄、正堵在前头缓慢行船,问是否可以稍停几刻让对方先过。


    正月里水路原本萧条,何况那天才不过初六,能是哪家浩浩荡荡远出长安?宋疏妍斟酌片刻、忽而又冒出一个意外的猜想,走出客舱去看时脚步已不觉变得有些急切,继而果然见前方有数条大船,寒风吹过旌旗翻飞,依稀……写着一个“方”字。


    ……竟果然是他们。


    天子贬黜之旨才下来多久,他们一族便当真要迁出西都,看这情形当是不愿大张旗鼓引得百官相送、这才除夕刚过便不声不响地远离了那座金玉其外的皇城。


    ——这是要回颍川了吧。


    过了襄州之后……便不会与她同路了。


    她远眺着那几艘大船出神,难免要再想到那个与自己不甚相熟的男子,说来他们之间的缘分十分浅薄,此后一个归于江南一个避于颍川、当再不会有相见之机,可反过来说又好像很有缘,她入长安前便先在山中遇见他、如今要离开了又在江上与他擦肩,虽都未谋其面,却也终归算是一个了结。


    “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


    她声音淡淡的,将那些不足为人道的遗憾与怅惘藏在起承转合间。


    “……世人皆不当同颍川方氏争道,便请他们先行吧。”


    又过七日,船经鄂州而入长江,江南东道已然在望。


    自北向南气候渐暖,坚冰封道之事益发少有,坠儿和崔妈妈都是土生土长的江南人,实则早便耐不住那中原的漫漫寒冬,如今一出山南便觉通体舒畅,时不时还要拉着她们小姐出得舱去到甲板上吹风醒神。


    入夜之时郑先生起了兴致,说江南好景醉人、应伴美酒共赏,坠儿恰巧有心热闹一番哄自家小姐开颜、便兴冲冲去炉上煮了一壶热酒;可惜还未斟进杯中就远远瞧见滚滚黑烟,因被水道拐弯处的高山遮着而看不清个中原委,船夫与随行护卫却都已变了脸色,原本和乐的气氛只一刹便荡然无存。


    “许是遇上了水寇劫船——”几人匆匆走到宋疏妍身边解释,个个语气焦灼,“小姐还是速速下令转舵暂避、不要同那些贼人硬碰硬为好……”


    这确是最妥帖的做法,毕竟年关前后多不太平、正月里更少见行船,那些水寇穷凶极恶、真要下起死手恐也不是她们这小小一船人能够抵挡的。


    宋疏妍眉头紧锁,当下也点头应允,却不料江上水流湍急、那转弯处又极其狭窄难以腾挪,即便艄公百般卖力船也还是回旋着向前疾行;转过那面高耸的山壁后视野陡然开阔,却见江面之上烈火熊熊,约有六七条船或沉或翻绞在一处,火光将一方天幕映照得亮如白昼、更让宋疏妍一行清清楚楚看到了水面上四处漂浮的尸体和鲜红的血水。


    “小姐……”


    坠儿已经吓得面色惨白两腿发软。


    “……死、死人……”


    众人皆乱作一团,宋疏妍亦心跳如雷,只是低头时见水上漂浮的尸身泰半都是黑衣蒙面与寻常水寇相去甚远、心下便难免疑窦丛生,再抬头向远看、竟再次在一片火光中看到一面燃烧的旌旗,却竟还是……“方”字……


    难、难道……


    她心头巨震、两手一瞬冰凉,下一刻却竟顾不上害怕,只头也不回地对艄公道:“快,把船开过去——去救人——”


    众人听言又是一愣,想要劝阻却也抵不住被急流推着向前,靠近时才发现争斗尚未结束,那艘最大的船上仍不断有黑衣蒙面者自高处坠落入水,宋疏妍仰头费力去看,果然在一片晦暗不明间看到了一个有些熟悉的面孔——是方献亭身边的护卫,她曾在长安别霄楼下与之有过一面之缘。


    那么此刻在船上的……真的是……


    惊疑之间已有黑衣人发现他们一行,见之徘徊不去便转身向他们扑来,身旁护卫大喊一声“小姐小心”,随即立刻拔刀与对方缠斗,更接连将若干试图从水中爬上船的蒙面歹人踹入江中,一时倒是不分上下。


    坠儿和崔妈妈俱已骇得尖叫连连,宋疏妍却只紧盯着方家人的船不放,眼见火势越发失控、船身已被烧得摇摇欲坠像是下一刻就要翻倒沉江,终于忍不住开口高喊了一声方献亭的名字,文弱的声音在一片凶狠的喊杀声中微不可闻,她却还不肯罢手、仍避开近处那些要命的刀剑一遍遍反复去喊。


    怒涛汹涌、烈火森森,那时的他们尚不曾像多年后那样同生共死,她却已经开始试图向他伸出自己并不多么有力的手;纷乱之间终还是有贼寇突破了随行护卫的防备强登上船,训练有素的杀手原本就非府内家丁可以应对,他们目露凶光、高举着锋利的刀剑向她们逼近,生死之间区区一线的距离再次出现在她眼前,她一把将崔妈妈推到身后、又将哭得六神无主的坠儿搂进怀里,双眼紧闭之际只听闻一阵利刃破空之声——


    哧——


    刀剑狠狠扎入血肉!


    她已闻到浓重的血腥气,预想中的疼痛却并未落到身上,微微颤抖着睁开眼睛去看,果然隔着汹涌的江水远远看到那人的眼睛,在几乎被烈火吞噬的高船上俯身望向她,手中远远掷来的剑已隔空为她辟出一条生路。


    ……我又如何能不来找你呢?


    她默然看着他,心如江潮翻涌。


图片    请收藏魔.蝎.小.说.网 WWW.MOXIE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