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蝎小说 > 古代言情 > 大秦完美太子 > 23. 聪明人 赵家兄弟的废物利用
    “赵高?”


    秦王政听了儿子的计划,皱眉想了想这个赵高是谁。


    无果,毫无印象。


    这很正常,赵高的第一次出人头地在胡亥长大了一些的时候。


    那时他因为为人勤奋、精通律法得到了秦王政的赏识。不仅被提拔成中车府令,掌管君王车架,还被派去教导公子胡亥断案判狱。


    现在的胡亥才五岁,远不到学这些的时候。而且这个年龄还是公子们集体增长五岁后的结果,按上辈子的正常年纪来算,胡亥怕是才刚出生。


    所以赵高其实是天下一统那会儿才得到的赏识,在此之前一直待在隐宫里头。


    扶苏解答道:


    “赵高是赵国宗室的远支,其母因触犯律法被刑僇,羞于见人,便一直待在隐宫劳作生活。”


    赵高的母亲也是在那里与人生下赵高兄弟几人的,所以他并非自己犯罪被处刑才去了隐宫,而是受母亲牵连。


    赵高本人在此之前并未受过什么刑罚,大秦的宦官也不全是阉人,赵高就是其中健全的宦官。


    秦王政一听这人是个罪人之后,立刻失了兴趣:


    “你缘何想起这么个人?”


    秦王政对人才的出身没什么偏见,若是真有才华,他一样会重用。但这个赵高能被扶苏安排去做这种要命的差事,显然证明他不是什么好东西。


    更重要的是,这个赵高还是赵国宗室远支,越发讨人厌了。


    秦王政平等地不喜欢每一个赵国宗室。


    扶苏并不意外父亲的反应,但他也深知父亲很吃讨好卖乖这一套。


    要不然上辈子赵高犯下重罪即将被蒙毅处决的时候,父亲也不会因为赵高的一番巧言令色就赦免了他,还让他官复原职。


    扶苏深以为这个处置很不妥。


    大秦以律令治国,怎能轻易放过犯法的人?他赵高于大秦又没有功绩可以抵罪,怎么算都没有网开一面的资格。


    爱惜人才可以,但是得有个底线。哪怕把赵高调去一些棘手的岗位让他戴罪立功,也比官复原职要好。


    继续回去当中车府令,能立下什么功劳?把帝王车架精心保养得更好吗?


    但当皇帝的嘛,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上自然只凭自己的心情来。


    指望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那是做梦,法律只是帝王治国的工具,是用来维护他们手中权柄的。


    扶苏很难说服父亲在类似的事情上完全按律处置,那就干脆别让赵高这种的小人有机会接近父亲好了。


    这么多年来,父亲身边也就出了赵高一个胆大包天的,犯了罪还敢叽叽歪歪,其他人哪个不是乖乖认罚?


    扶苏便道:


    “赵高最擅长奉迎献媚,让他去办这件事,便不用我们明说。他自己会揣测上意,将事情办妥。”


    秦王政秒懂。


    既然“不用明说”,那么就相当于一切都是赵高自己的想法,是他自作主张。


    他说他是估摸着上位者心意行事的那就是了?上位者可什么都没说,分明就是他自己曲解了王上和长公子的想法!


    而且更妙的还是赵高的出身。


    隐宫出来的宦官,为了出人头地、脱离罪恶的过去,一着急做出什么自以为对的错事那不很顺理成章的事情?


    更何况他赵高还是赵国远支,谁不知道秦赵不合啊。赵高这么干,那可说不准到底是秦国的意思,还是赵国的意思。


    很好,以后他赵高就是赵国奸细了。


    卸磨杀驴的时候就把这个推论拉出来,逻辑非常完美。


    秦王政被儿子的一番妥善安排给震住了。


    半晌,他才找回声音:


    “你打哪儿学来的这些阴谋诡计?”


    总不会是跟他学的吧?


    秦王政左思右想,反复自省,也没想起来自己有这手段,应该没法言传身教才是。


    扶苏心虚地移开目光。


    什么阴谋诡计,听着多不上台面啊,这叫足智多谋!


    有的人生来就有这种天赋,没办法的事情。


    秦王政也不管他了:


    “罢了,随你折腾去吧。”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管他什么手段,对大秦好就行。有能力的继承人总比光风霁月的傻子要好,国与国之间的博弈,谁跟你讲道义。


    既然父亲都放权了,那扶苏当然不能叫父亲失望,能上的手段都上了才不辜负他的期望。


    于是咸阳宫里很快流传出一则消息,说是长公子那边需要一名宦官替他全权负责照看韩国旧贵的事务。


    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若是做得好了,能入公子的眼。现在谁不知道长公子是所有公子里最得王上青眼的儿子,早点投诚就能早一些成为下任秦王的心腹。


    整个咸阳宫里的宦官都心思浮动起来,试图给长公子身边的侍者塞钱打通关系,拿到这个名额。


    原主身边的侍者原先都是楚系安排的,这几个月扶苏已经不着痕迹地替换了一部分。


    既然是自己人,自然知道扶苏的意图。所以他并没有轻易给其他宦官承诺,而是一直拖着,和所有来讨好的人打太极。


    众人意识到这位侍者油盐不进,恐怕并不是爱收受贿赂的那种人。


    不少人都打消了走他门路的心思,但也有人不信邪,觉得是给的还不够多。


    隐宫中。


    赵成将自己攒下的银钱都给了赵高:


    “兄长,我们这点钱真的能买通长公子身边的侍者吗?”


    赵高闭了闭眼:


    “试试吧,纵使不行,也没什么损失。”


    传闻里没出现过谁给了钱之后对方拿着钱不办事的情况,都是直接说不收的。既然如此,何妨一试呢?


    赵成一想也是,咬了咬牙道:


    “那不如我们再借一些,若是事成了,日后荣华富贵少不了,借的钱自能还上。若是事情不成,再将钱币退回,也不必背上负债。”


    赵高点点头:


    “你说的有理。”


    于是赵家兄弟又去找相识的人借钱。


    隐宫中的人大多没什么前途可言,也少有像赵高这般有本事的。所以赵家反而是其中最富庶的一家,还有心气敢尝试去抓住机会翻身,其余人大多想都不敢想。


    听闻赵高要借钱,他们倒也不吝啬。没人生起与他相争的想法,倒是都挺盼着赵高能得势的,好拉拔一下他们。


    最终,赵家兄弟筹集了不少钱,找到了扶苏这边。


    接待他们的依然是扶苏身边的侍者。


    要钓的大鱼上钩了,侍者却不着急一口答应。他挑剔地看着这笔钱,没有第一时间给出答复。


    做局就是要这样,不能太上赶着。要是直接收网,鱼儿就会意识到自己被套路了。


    能在扶苏身边坐到侍从领头人地位的,又怎么会是庸才呢?


    侍者便道:


    “这钱呢,我是不缺的。若你只会行贿,如此重要的大事,我可不敢交给你。”


    赵成顿时丧失了信心,心想果然还是没戏。


    赵高却不同,他从侍者口中听出了别的含义。


    对方不是单纯在索要贿赂,而是在告诉他们,人家受贿的前提是行贿的人要有足够的本事。


    毕竟是为长公子办事,为了点钱最后挑出个没能耐的家伙,把事情办砸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公子身边的人能缺钱?人家就是顺手捞点外快,没打算将自己的职业生涯都赔进去。


    赵高想,这就是他等候已久的良机啊!


    难怪之前那些人都没通过,必定是他们脑子不好使,没听出侍者话里的深意。连话都听不懂的蠢货,自然也过不了这番考核。


    赵高立刻表示:


    “小人明白长公子的意思,必然能将事情办得妥妥当当。”


    侍者眉头一竖:


    “长公子能有什么意思?公子如此仁善,只是见不得有些人阳奉阴违,欺辱韩人罢了!”


    赵高赶忙告罪:


    “是小人误解了,公子如此宅心仁厚,高与家弟必替公子‘好好’照顾贵人们。”


    侍者这才满意地点头,毫不客气地把兄弟二人带来的所有钱财都收入囊中。


    临走前他叮嘱道:


    “韩侯地位尊贵,万不可怠慢了。侯爵的待遇配不上他的身份,公子吩咐要以诸侯之礼待他。”


    正话反话,赵高还是听得出来的。他立刻把韩侯从穿小鞋的行列里摘了出去,明了之后该盯着谁折腾。


    赵成懵懵懂懂:


    “这、这就成了?”


    方才不是还在挑剔他们给的钱不够吗?


    赵高恨铁不成钢:


    “你怎么连话都听不懂?罢了罢了,之后你紧跟着我,给我打下手,别自作主张闹出祸事来。”


    赵高回话的时候特意动了个小心眼,说自己和弟弟会一起照顾那些旧贵。侍者没有针对这一点反驳和敲打,便是默许了他可以带弟弟一起去赴任。


    这可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赵高心里有点雀跃。


    回去收拾东西准备赴任的路上,他细心叮嘱弟弟,以后要如何行事。


    首先,该针对谁、该善待谁,这个是绝对不能搞错的。否则坏了公子的大事,全家都得受发落。


    其次,则是行事的具体方法。公子想要的是他们光明正大地欺辱旧贵族,还是隐晦点来,让人有苦说不出,还需他们自己分析。


    再次,要想明白公子为什么要给这群人差别待遇,他要达成什么目的。如果只是单纯地按照命令行事,那谁不行呢?何必特意挑个聪明人过去?


    最后,他们既然是兄弟俩一起去的,就正好一个当好人一个当坏人。大棒加甜枣,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赵成听得晕乎,实在是琢磨不透这些个弯弯绕绕。


    “难怪最后是兄长得了这个差事!”


    其他人哪里有兄长这么聪慧?


    赵家兄弟上任了,上任第一天就叫韩国旧贵吃了个哑巴亏,简直苦不堪言。


    奏报是直接送到章台宫正殿的,第一个看见的是秦王政而非扶苏。


    奏报里说,赵高兄弟去了陈县之后很快安排好了一切。


    韩侯那边的待遇一提再提,日子过得甚至比之前当韩王的时候都要好。


    当韩王还要受朝中有识之士的劝诫,不能随心所欲放开来享受。但是现在没有忠心大臣能继续逼逼赖赖,韩侯几乎要什么有什么,日子过得别提多开心了。


    生活待遇提高了,那被软禁有什么所谓的?说得好像他当韩王的时候能随便乱跑似的,不还是整日困在韩王宫中出不去吗?


    赵高是个会来事的,一去就给韩侯扩充了活动范围。


    之前他和旧贵族们都被安排在不同宅院居住,现在嘛……旧贵族都不是贵族了,凭什么单独住大宅子?美得你!


    说是庶民那就给他过庶民的日子去,每人一间小房子,全部挤在狭小的几套宅子里。剩下的宅子,那都是韩侯的。


    赵高着人把韩侯所住宅邸附近的旧贵宅院都腾出来,在墙上打通了个门。


    这样一来韩侯虽然依旧被软禁着,却能畅游这么多宅院。占地面积加起来,可比韩王宫大多了。


    韩侯表示很满意,尤其是看到那些旧贵族过的日子之后,他就更满意了。


    ——别以为韩国上层都是铁桶一片,他们之间的龌龊多得很呢。


    韩侯作为亡国之君,之前没少被这群人埋怨。


    有和韩非关系好的觉得是他强令韩非入秦害了韩非,有嫉妒韩侯待遇好心生不满的,还有之前在韩国就和韩侯关系不睦的。


    总之现在就是双方都觉得对方讨厌,韩侯尤其讨厌这群人。


    当初是他们劝他要不就投了吧,反正也打不过。投降总比负隅顽抗强,万一秦国生气了他们都得倒大霉。


    但那个时候,贵族们想的是“投降之后肯定只有韩王最倒霉,我们这些小鱼小虾说不定会被放过,可以继续当贵族”。


    谁能想到啊,最后竟然是韩王待遇最好,他们倒成了阶下囚!


    秦王到底怎么想的,不赶紧斩草除根杀了韩王,反而礼遇对方???


    韩侯一想起这些家伙劝他投降的事情就来气。


    他不觉得亡国是因为韩国打不过秦国,他就觉得都怪贵族劝他投降。都是他们导致自己被软禁的,不然韩国再支撑一下,说不定能等到其他国家的援军呢。


    于是都没用赵高挑唆,韩王自己就爱上了去找旧贵族炫耀自己的优渥待遇。


    赵高:你还怪主动的。


    韩侯可喜欢赵高了,他觉得赵高简直是整个秦国最讨喜的人。不仅赵高本人给他安排了那么好的待遇,他弟弟也很上道。


    折腾旧贵的事情都是赵成在干。


    诸如凶神恶煞地命令士兵把旧贵都抓去换到其他地方关着,和别人挤一块儿。这在韩侯看来,就是在给他扩充活动范围啊。


    再比如旧贵抗议衣食住行太差劲的时候,赵成又凶神恶煞地骂他们阶下囚庶民还好意思提要求。这在韩侯看来,则是在替自己出恶气。


    得罪人的事情反正都是赵成在干,等事情干完旧贵怨气四溢,赵高再迤迤然站出来进行安抚。


    “韩侯毕竟是曾经的韩王,尔等身为韩国贵族,怎能嫉妒韩侯待遇太好呢?陈县这里没有太多的好宅子,不得已才叫诸位暂且挤一挤。等日后宅子宽裕了,肯定不让诸位这么为难。”


    赵成则在旁边恶声恶气:


    “一人一间房还嫌小,真当自己是曾经的贵族呢?去看看底层庶民过的什么日子,好些黔首一家子挤一间房的都有!”


    一边是画大饼,一边是威胁再闹就给你们一家挤一块儿。聪明人哪怕不信那个大饼,也得乖乖安分下去,避免待遇进一步下跌。


    秦王政心情复杂地看完了奏报,对儿子道:


    “这个人选,确实选得好。”


    赵高兄弟太适合干这种事情了。


    扶苏看完也挑了挑眉:


    “赵高是有点小聪明。”


    他想让赵高做的,赵高都做得非常好。可惜那是个奸佞小人,而且这人也只有这种方面的小聪明了。


    这种人只适合做点这类阴私事情,不能委以重任。让他插手军国大事,大秦就等着玩完吧。


    秦王政原本不屑于去提前了解未来发展的,他自信自己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好,没必要借助这些当定心丸。


    但他如今是真好奇了,赵高到底做过什么,才让扶苏特意给他下个套,把人榨干了再丢。


    如此小人,应掀不起什么风浪才对。


    扶苏听完父亲的询问,微笑道:


    “我还以为父亲会继续装作什么都没发现呢。”


    明知道身边有个重生的人存在,却能忍住什么都不问,这个定力扶苏自愧不如。


    换成是他儿子重生,他肯定得把桥松抓来。先问清楚大秦在他死后都发生了什么,天灾人祸、新技术、新政策、新人才,一条都别想遗漏。


    儿子的东西就是他的东西,他先据为己有再说。


图片    请收藏魔.蝎.小.说.网 WWW.MOXIE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