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蝎小说 > 古代言情 > 直播盘点古代硬核狠人 > 15、第 15 章
    【不过输归输,吕后会输说到底还是因为手里没人可用。


    当时汉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就是一个人有名声了被征召为官,一个就是各家学派出头了举荐自己家人。


    在这种情况下,入朝为官的要么相互熟悉,要么就是师徒或受恩于人,总之团团抱紧,在这种情况下吕雉要怎么才敢用他们。


    而其余刘邦留下来的大臣,他们或许才华横溢,或许忠心耿耿,但他们忠的是大汉而不是吕雉,他们的才华可以是为了大汉和自己的利益挥洒,但绝不会为吕雉挥洒。


    是以这些人,吕雉也并不能绝对信任。


    那么谁可以信任呢,在古时候家族观念至上的理念中,没人用就用自家人,自己人是绝不会背叛自己的,因为一个家族的利益总是紧紧相连。


    吕雉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她给自己家人大肆封官,让他们手掌大权,将吕家捆成了自己的利益共同体。


    吕雉的做法很成功,她将吕家“完全”变成了自己人,但美中不足的一点是不是谁都有大汉双壁的能力,有些外戚就算给他们力量,他们也只会把自己输的一塌糊涂。


    没有能力德不配位,只能靠着吕雉的扶持,占据朝中重要又有油水的官位的吕家人让别的人无法出头,这无疑触碰了其他包括诸王、想要向上爬的大臣和忠于刘邦的臣子们的利益。


    天下熙熙攘攘往来不过为利而已,在吕家一人吃肉,其余人喝汤的情况下,会引起众怒也是必然的事情,是以吕雉一倒台,吕家就树倒猢狲散尽数泯灭。


    所以人才的选拔真的很重要,想要不被打到只扶持一家是绝对不行的,只有让利益分散,让人为了各自的利益不得不依附于帝王,才能更好的趋势这些臣下。


    不过人才的选拔,在汉初确实是一件难做的事情。


    汉初民生凋零,会读书习字的除了各家学派,也只有王孙贵胄,是以想要找到同吕雉同目标的几乎不可能。


    而且人才的选拔制度汉初也并没有很好的建立,连举孝廉这个选拔制度,那都是在汉武帝时期才彻底建立起来。


    那么举孝廉改变了汉初人才选拔的窘境,让人才变得更丰富化了吗?可以使用的人变多了吗?


    答曰:有又没有


    有在可以任用的人才确实变多。


    无在这些人才的出身几乎还是没变,要么出身儒家学派,要么出身王孙贵胄。


    为什么会这样。


    本质上来说是因为知识的不流通,阶级的固化,相当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当时西汉还没有纸知识全被抓在拥有学识的学派贵族中。


    他们不愿意让知识流出,竹简也不像纸一样轻便能大批量制作,所以知识一直被牢牢抓在门阀贵族手中,那么当然无论什么制度都选不出不是学派贵族出生的人才。


    往浅显了说,汉代举孝廉这个制度顾名思义:选举孝顺父母,清廉勤政颇有贤名之人。


    这是由在汉武帝元光年间以察举制演变而来的,最开始只是察举制中科考的不是那么重要的一科,后来随着汉越来越以孝治国,这门课程逐渐被重视起来。


    被重视起来以后,举孝廉和察举制就成为了人们步入官场的正途,再至东汉和帝永元之际,以人口为标准……且被举荐的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和名声远扬的贤人。


    那么重点来了,名声并不是平白无故就会出现的,一个人如果只是平常的做事,不到处去说就不会有名声,多数的百姓一辈子就在和黄土打交道,他们并没有那个智慧去传扬自己的名声。


    就算传扬了,被知道了,二十万人才举荐一个,凭什么会轮到普通的平头百姓,再在假如一点,就算那么巧被选中了。


    那么这个百姓在面对察举考察的时候,他能写出什么,两笔一撇,他可以写出个孝字吗?


    或许在行动中可以,但在察举的过程中则未必,所以最终这些“百姓”只能去做一些小小的官差。


    而这传扬下来的知识,这文字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流向大众流向百姓的,只能长长久久的在名门望族中流传。


    就算真的有些许人学得学识,打算为官廉政效忠陛下,那也掀不起大风浪,因为他们终究只是一滴水,掉入茫茫的大海中除了被裹挟像前,别无他法。


    也正是因为知识在当时是如此的可贵,愿意将知识分享给大众,教化世人的孔子被称为圣人。


    可惜被孔子开创流传下来的儒学,在后世却越来越扭曲,只要是个有点学问的人,他们就不去做自己的学问,只是一味拿着孔夫子的学说,去歪曲、去篡改用以打压和自己不一样的声音。


    美曰其名:圣人言


    真真是好一个圣人言啊,言到最后,带来的好处他们全吃了,只白白留下一片污名和背离初心的学说给圣人。


    ……


    知识的固化,为官之人一直为官,官官相护树枝交叉,形成遮天蔽日的大树,最后到了东汉末年,寒门在也无法出贵子,世家掌握了所以资源,王朝衰败,自此拉开了一场旷世之战。


    这一战为后世留下了一本经久不衰,被称为四大名著之一,直让后人大饱眼福,直呼过瘾被其中的英雄豪杰逐鹿天下迷得不要不要的《三国演义》。


    同时留下了一个汉末到唐初位置一直屹立不倒的金句。


    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


    ……


    天幕这次所说的信息量太大,末央宫内一时寂静无人言语,群臣已经跪伏在地板上。


    只剩下刘彻越来越粗重的呼吸声,他的手篡紧听着天幕最后一个朝字落下……忍不住冷笑出声:“好——好一个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


    刘彻的心情简直像在做过山车一样,最开始天幕即使在这么夸吕雉,刘彻心情是相对平静的这是作为赢家的大度。


    等讲到汉末年和汉后的朝代,刘彻的心情是复杂的有对后世子孙的恨铁不成钢,和王朝衰败的不甘心。


    在讲到选拔制度不够合理的时候,刘彻是赞同的,他怎么会不知道察举和举孝廉的弊端,但正如天幕所言,读书人少选来选去都是这些人,举孝廉已经是一个增多人才,冲散朝中势力,集权的好手段了。


    可最后听到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刘彻的内心就是愤怒了,汉初到唐初,这不是说那些世家活的比大汉还长,占据了大部分资源,隐藏在这背后的不就是说他们已经可以摆弄天子了,这怎么能让刘彻不愤怒。


    但最让刘彻愤怒的是,即使他知道了这一切,他却没办法改变这件事,只能继续用着举孝廉,等百年归尘后看着大汉接着走向末路。


    这一刻刘彻的心情微妙的和吕雉共情了,这天幕后日的神仙,道出此事究竟是为了什么,只为了让他刘彻知道汉朝必亡于所谓的世家,又只能敢看着吗?


    刘彻的愤怒让和他带在一起的朝臣非常害怕,陛下喜欢武,殿内常放有宝剑。


    此刻刘彻的手已经握在剑上了,大家对老刘家的脾气有着充分认可,先皇是个能拿棋盘砸死吴王太子的猛人,难保陛下不会气上头了,砍两个大臣泄愤啊!


    伏跪着的大臣挤眉弄眼,想着赶紧推一个人去给陛下灭火。


    “东方太夫靠你了,用你幽默灵巧的语言宽慰陛下,救大家一命!”


    东方朔收到大家都视线,都想苦笑了,咋的好事不想他,坏事他来上,陛下那么生气,他现在上去不是找死吗?他也怕啊。


    这样想着他将眼神投向卫侍中,他在宫中说一向北陛下信赖的又是天幕钦定的大汉双壁之一,陛下杀谁也舍不得杀他啊。


    东方朔想得到,其他人也想得到,因此本来低调安静跪在刘彻身旁的卫青,突然又成为了众人中的c位。


    大家都目光都囧囧的投向他,那殷殷的期盼扎的卫青如芒背刺。


    无奈劝慰起正在怒头上的陛下:“陛下仙人每言一物之害,必言一物之利,以承上启下,想必之后会提点破解之发。”


    卫青沉稳又不失道理的声音慢慢让刘彻心中的怒火平稳了一点,确实仙人讲话喜欢一物托一物,之后大约会讲破解之发……


    心里的怒火稍平,刘彻按着剑柄的手松了下来,看着瑟瑟发抖的大臣,又看不卑不亢言之有理的卫青,那是越看越喜欢,只觉得不愧是朕日后的臂膀,忍不住赞扬道:“卫侍中心细如发,满朝文武中无一人能极,不愧是日后能抗击匈奴的大将军,所言甚的朕心。”


    “谢陛下赞扬,臣愧不敢当”,卫青听完刘彻的赞扬并没有放在心上,只是越发恭敬谦虚的回答。


    ……然后又收到了众人c位的目光,不过这次是羡慕嫉妒,不变的是眼神依旧如芒在背。


    卫青:……


    ……


    秦国秦始皇殿内,听完天音所言,嬴政陷入深思汉朝的问题,又何尝不是秦朝的问题。


    秦朝是以军功制为主,其次是官吏世袭制,少数情况为统治阶级荐举提拔。


    但现在秦平定天下军工制也不在适用,更改晋升途径是势在必行之事。


    本来天幕言的察举制和举孝廉,初听嬴政还觉得有借鉴之处,可听到后面便忍不住脸色发黑,何止是汉朝是这样,秦朝又何尝不是阶级固化无人可用。


    依照这样的进度,如何秦未尝不会因为世家而亡,终究是早晚的事情。


    纸……这或许是破局的关键。


    嬴政摩挲着墨家呈上来的纸,粗糙泛黄墨水一沾上便糊成一团,造价还不菲,和天幕中洁白便宜的纸,显然还有不小差距。


    但即使如此,也依然证明了,天幕中的纸是有能制作出来的可能性,接下来只需要一点时间。


    放下手中摩挲的纸,秦始皇嬴政让侍从去通知朝臣,商议晋升之事。


图片    请收藏魔.蝎.小.说.网 WWW.MOXIE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