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蝎小说 > 古代言情 > 直播盘点古代硬核狠人 > 20、第 20 章
    会想着搏一搏的多是诸子百家中的四大学派中的另外三派,法家、道家、墨家。


    其中墨家心里多少已经对君上失去了信心,对于拼一拼的欲望并不大,只是道家过来寻找帮手就招待他们客气一下,


    即使道家劝说他们:如今儒家当道,墨家曾非议过儒家学说结下梁子,待日后儒家势力完全占据天下,墨家不会有好日子,也并没有真的打算修改自己学说去拼一把。


    因为说真的这么多年那家学说没骂过对方,说的道家骂儒家少一样,法家都还没动呢,他们急什么。


    而且墨家的核心学说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要求从君王到臣子都任人以贤“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这套理念直接动摇了封建时代所有贵族皇帝的利益,就真的有“大度”的皇帝让他们出头,贵族也能联合起来弄死他们。


    因此墨家学说虽然声名远扬,但一直都并不受欢迎,他们在接受了经年的毒打后,也约摸知道自己不受欢迎的事实了。


    他们不打算修改自己的主张,这是墨家的核心,要他们像那个什么董仲舒那样修改自家学说,去讨好皇帝让他重用他们的可能性,还不如让猪上树。


    所以在道家来过后,现任墨子果断带着门下弟子们离开了,只希望这场,再起余波的道统争夺战不要波及到他们,他们现在打不起。


    而且属于墨家的机会日后未必没有……


    ……


    【董仲舒对汉代和后世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他的学说流传千古,只要提起汉武帝,除了卫霍二,人们也不会忘记董仲舒。


    可以说他们三在后世堪称汉武时期最出名的人,所以这个ssr董仲舒这个人实至名归。


    不过虽然他的学说很出名,对治理国家的用处却不是体现在律法上,而是体现在道德伦理,书籍教化人才选拔上,这点也很符合儒家治国的理念。


    不过也幸好,儒家的条例道德没有归于律法中,不然民间苦已。


    因为儒家治国虽然好用,但这套学说也并不是完美的,其缺陷给民间带来了巨大弊端和祸患,导致的结果不止是使儒家学派开始走偏,还忽悠瘸了一代代忠臣良将,平民百姓让他们为一些人间奇行种君主买单。


    先从第一点来说吧!


    我之前说的“三纲五常”按照董仲舒的原意,这本该是自身修德遵从君王的理念,可在后世却被所谓的酸儒修改成要求女性绝对遵循丈夫,孩子绝对遵循父亲的父系政权压迫。


    其对女性的压迫从贞洁牌坊,裹小脚等,到对孩子的压迫从愚孝可以随缘责骂鞭挞,视妻儿为自身所有物可杀之,子告父死等律法。


    先不说前面一条,古代社会男性是共情不了女性的,就说后面一条表面上看起来是不是完全没问题,和儒家的德是一致的。


    但实际上问题大发了。


    儒家的德是什么,是父慈子孝,这点自从被商鞅改革后就经常被儒家□□的秦法来说,就能用体现。


    刘向曾在《战国策·序》说:秦孝公抛弃了礼让而推崇战争,放弃了仁义而崇尚谲诈,只是为了让国家变得强盛而已。以此批判秦国没有仁义道德。


    但是真的没有吗?


    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简《为吏之道》中写道:为人君则鬼,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


    可见即使被后世,常被拿来□□没有道德的秦朝对于父子之间的观念也是杂糅了儒家,认同父慈子孝这个说法的。


    可观后世史书,哪里还有父慈子孝,全都是父不慈子必孝,且儒家的德提倡把父子人伦放在第一位,子女以孝侍奉父母更是子女的行为准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然就是不孝,这一点的观念是一直到近代才有所改变。


    而且改变还有限,哪怕在现今父母视子女为私有物,打骂可以是为你好,嫁娶可以是为了私欲,凡有反抗先来一波你不孝……就孝这一个字足以压死众多凡人。


    投胎就是一门技术,遇到好的父母即使贫穷一生也算顺遂,遇到坏的父母那你惨了,但凡行错一步这辈子都难从这个泥潭脱身。


    当然了这份孝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只对有良心的人有用,对混账是没用的,好人就该被刀指着可不是说说而已。


    其次在儒学《论语》子路篇中记录的孔子和叶公的对话中……孔夫子提出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也”,是说父子之间无论谁犯了错,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为父隐瞒,这才是正直的做法。


    对于这点我想虽然我尊重孔夫子的其他言,和他的个人观点。


    但就个人而言,对此并不认同。


    如果所有人都这样互相观护,那么谁来为受害者买单,受害者就活该被欺负吗?


    所谓正直在我们现代的社会观念来看应该是:不畏强权,敢作敢为,能够坚持正道,勇于承认错误。


    这也是千百年来留下的属于正直的观念。】


    “欺人太甚也,这仙人为何不赞同夫子的观念,父为之隐,子为父隐,这正是人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一个连父亲都出卖的人,怎么能算得上正直。”


    “正是如此啊,父子是拥有人世间最深的感情,即使是法律也应该为亲情让位,仙人会这样说一定是法家从中作乱。”


    “也怪那些后世的父亲不仁,婚姻本该父母之言这便算了,随意打杀孩子如何使得,此为不慈败坏道德之举,礼合在乎。”


    ……


    汉时


    听到前面一些诸如女性压迫,孝顺之类的话题,一些儒家学派之人还不屑一顾,觉得这算什么,缺点不大。


    但听到仙人居然反驳夫子的言论一下就炸膛了。


    这个反驳一下说天幕说得不对,那个反驳一下,说都是后世父亲为父不仁,才会害的夫子的言论被反驳。


    也有一些正常比较冷静的从中察觉到了不对,这后世仙人怎么对孝这一字反驳言论那么大,难道后世对于孝的改观很大,不过在一仔细琢磨又觉得也没什么问题,父亲不仁慈才会导致子女不孝顺,这后世莫不是经历了战乱,导致是礼乐崩坏了……


    还有人从律法这一条上察觉了不对劲,联想之前仙人说的别家学说披上儒皮,得到重用,在一想景帝时期晁错明明学的法家,后来却冒名儒家得到重用,便明白了定是法家那些人冒名上位,顿时火冒三丈……


    被儒家碎碎念的法家在干什么,他们正在嘲笑儒家。


    “以小见大,要是人人都如儒家这般父子相护,最重感情,那么谁没几个亲朋好友,这国家还要不要治理了,难怪后期会官官相护,亲亲相隐这正是儒家的弊端。”


    “人世间的亲情是重要没错,但绝不该压在律法之上,只有用严峻的法律才能杜绝人民的怠惰和欺瞒。”


    “以法治国,有功者赏,有过则罚,有罪着杀,天下为公。”


    议论完儒家,法家之人也发现了从天幕的言论中,得到了一些关于自家学派出路的启示,不过还得在观察观察,看看是不是帝王也如他们所想的那样。


    秦时


    这时还是法家当道的时候,对于儒家的思想那是极为不认可,一听天幕批儒家,那是连忙幸灾乐祸的让在朝为官的法家弟子落井下石,其中联系李斯最频繁。


    但李斯在仔细思考了关于董仲舒的学说后,却佩服的说出了:“虽无益于法治,但于治理人民巩固皇权却是十分有益。”


    能当上大家的都不是傻子,取长补短补充完善自家学说,这正是学派不断进步的表现。


    因此在思考完之后,面对陛下询问自己如何看这套学说时,李斯如实禀告,他非常清楚自己现在不比以前在陛下心里的地位,这时候比起自家学说,更该的是站在陛下的角度思考,什么有利于陛下用什么。


    只有获得陛下的赞许,之后学派才能有不断出头的日子,同时将自己对于治国思想修改整理,陈上给陛下。


    其中有一条正是改自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这条对于愚民真的非常好用。


    但看了一眼后,直接被嬴政给否了,这或许很好用,但嬴政不需要,也没有必要让一个不知所谓的神凌驾在他的头上。


    他用自己的能力就可以掌握众生,执掌天下,他是自己的主宰,何须鬼神授权柄。


    无独有偶在法家像落井下石后世儒家的时候,秦时的儒家也忧心忡忡,因为董仲舒言论也是有违儒家的一些思想,虽然他经过包装大体还是儒家的中心,但其传达出来的君权至上的思想却相当的不妙。


    在亚圣孟子的言论中,因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董仲舒的言论,却有违圣人之言,给君王带来了极大的权利只怕不妥。


    ——


    董仲舒本人会不知道这套说法的缺陷吗?


    他当然知道,所以他以天人感应,约束君王,让君王修德爱民,只是现在看来他似乎失败了。


    董仲舒苦笑,虽然不知道后世发生了什么,但他已经能有一些不好的预感了,不然后世的仙人说到坑害百姓忠良时,人间奇行种君王时痛惜。


    果然下一秒,天幕就点到他了。


    【以小见大,从儒家的德中就能看出,儒家对于道德的看中是要凌驾于法律之上的。


    这好吗?


    或许对于达官显贵是好的,因为他们拥有权势,包庇自家人的时候可以用情之一字开脱。


    但对于普通百姓好吗?


    大约是不好地。


    因为普通百姓显然没有什么抗风险的能力,法律的缺失会让人们的行为准则缺失。


    打个比方,如果一位父亲杀了人,他的儿子却不告发,在被发现后,甚至因为这种行为而受到了嘉奖,那么大家就会争相效仿,日子久了甚至会演变成一个村子的人互相包庇。


    因为在古时,一个村多是同姓、同宗之人,出去走一圈那个不是沾亲带故,一个石头砸下去,伤的原来是自家二大爷,这种时候死去的人就只能自认倒霉了,因为无人告发。


    同理也可以延伸到官场,政治上面,说是以德治国。


    但天下能有几个真君子,如果天下都是真君子,那那些君子就不该出名,因为已经习以为常了,正因为缺少才会宣扬。


    儒家学说希望能够成就一个人的修德之路,让人们自发遵守道德,可这在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来看是不现实的,人都有贪新,恶性。


    儒学大家荀子就曾提出性恶论,认为人天性本恶,只要经过教化才会向善,可天下又有多少人去教化了世人,那些言论在没有惩戒的普通人看来,只是风过无痕的无稽之谈。


    道德从来都是人的最高规范,法律才是人的道德底线。


    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时间里,道德会随和时间而缺失,最终导致国家腐败崩坏。


    如果是太平盛世或许还好,但凡社会动荡,那么就会变成一个混乱无比的朝代,类比一下看晋代和朝代末年的惨剧可以想象。


    除此儒家德治有所缺陷外,董仲舒的治理理念最终的演变结果也和他自己所想的大相庭径。


    以“天然感应”为例子,这本来是董仲舒提出限制君王权柄的,要求君王修德爱民的约束。


    可是在后来却变成了一种鬼神之说,不仅没能约束君王,反而还变成了一种祸害压迫百姓,愚弄百姓的一种学说,也让儒学带上了神鬼的神秘色彩。


    要知道在董仲舒以前,儒学的理念是敬鬼神,而不是信鬼神,可自他之后,儒家为了攀附帝王什么都能做出来。


    以孔家为例,每次儒学不好用了,这些条例不利于君王了,那就去找找孔家,曲解曲解圣人的意思,变成有利于统治者的理念。


    什么有个儒生说,这不是圣人的理念,你这就是懂王不懂了。


    没看到圣人的后代都说圣人这样说了吗?你能比人家更懂圣人的理念,滚滚一边去。


    什么你说孔家这是曲解圣人理念,这是奴颜媚上有失文人傲骨,要以死明志。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这不叫曲解圣人理念奴颜媚上,这叫取长补短采取适合的理念巩固学说适应朝代,你看汉代的大儒董大家,他就适当修改了儒学,最终导致儒学兴盛,百姓安居乐业多好……


    修改、改良、巩固,打着这样的名义,儒家的学说,越往后越偏离了原本的理念,自汉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学说能兴起……


    人们不在拥有自己的学说思想,想要言论只需要在圣人学说身上找就好了,只要我能有理有据的“运用”圣人的话语,那么我就利于不败之地。


    其中宋代朱熹先生就提出过“存天理,灭人欲”被认为是儒学的重要主张之一,他本人被评价为历史上儒学集大成着,被誉为孔夫子后又一圣人,本条理念也源自孔夫子的学说。


    但这个学说真的和孔夫子一样吗?


    答案是:完全不一样。


    “存天理,灭人欲”指代的是,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后,人不应该拥有私欲、□□、贪欲等,这些欲望是需要革除的,其中对于女性的要求也是丧心病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便是这位圣人提出的理念之一。


    不否认他的一些言论的正确性,但这条理论该归于儒学吗?


    要知道孔子本人原先的言论是“存天理,去人欲”“克己复礼”一字之差,千差万别。


    孔夫子的理是要人懂得自我克制,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压抑自身的本性,去追求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绝不是孔圣人的理念,而是一种追求阶级稳定,巩固权利的制度。


    一个能说出审时度势,不拘一格,认为生命宝贵,不该浪费在这种固执之上的圣人,怎么会让人做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念。


    毫无疑问这不该是最开始儒学的理念,而该是属于朱熹先生自己的理念。


    可惜在后世,人们习惯了圣人言,大家已经没办法在从这种固化思维解脱出来,故而这个理念最终也被归于儒学。


    不过这也不能怪后来人,终究是董仲舒开了一个坏头,他或许没有恶意,是为了弘扬儒学才进行修改,也做了对君王的约束。


    但是他忘记了,没有制度约束的权利,就像没有关进笼子的老虎毫无用处。


    在古代封建社会制度,君王是权利的最大拥有者,他可能拥有制度的笼子吗?他会让自己被关进笼子里吗?


    且用经济学角度劣币驱逐良币的说法,他修改儒学是为了弘扬学说,中心思想并没有改变。


    可其他的儒家人能做到他这样吗?不能。


    人永远拥有贪性,君王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制度,因此和董仲舒一样坚持儒家中心思想论的逐渐被驱逐,迎合君王心意的儒家逐渐走向历史的舞台。


    今天他可以以改良的名义,修改学说,明天我就也可以以改良的名义,修改学说,两者界限模糊不清,无从辩驳。


    最后儒家就开始逐渐扭曲,从想要保护友爱黎民百姓的学说,变成了君王集权制的学说,越是往后越是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本色,像墨滴进了水里,再也看不清水原来的样子。


    此外儒家对于朝政治理的弊端有固步自封,政治腐败,国家治理高度依靠君王,一个明君可以带领国家走上太平盛世或者中兴,一个昏君可以一下败光几代人的积蓄,可以让万千黎民百姓“无怨无悔”为他的过错买单。


    儒家的德自宋代以后,烙印古代人心中的是愚忠愚孝,圣人的清明、灵活的道德,分辨是非,不受制于小节的理念,渐渐消失,谁还能说后世的儒学属于孔圣人呢?】


    ……


    天幕噼里啪啦一大段吐槽,不止让各家学派目瞪口呆,也让董仲舒脸都白了。


    他改良儒学本是为了弘扬圣人学说延续学派的命脉,为天下黎明百姓谋取福利,不让君王为所欲为。


    不想却开了个坏头,让儒家逐渐扭曲,祸害百姓。


    是他愧对师祖,愧对百姓啊!


    董仲舒老泪纵横,当着学生的面,哭得不能自己,一下子好像老了数十岁不止,是啊他在被贬到外地做江都国想的时候就该知道,陛下并不想听劝他的约束。


    是他自作聪明,害了百姓,害了百姓!!!


    董仲舒的学生面面相窥,不知道如何安慰自家老师,他们的老师是一个热爱儒学心心念念传道受业钻研学说,心系百姓之人。


    初被天幕点名时老师有多高兴自己弘扬了儒学,让天下百姓受益,为民安生。现在就有多么悲戚无助。


    如果说儒家正直心系圣人理念的人听完天幕所言,正在为自己学说后来被扭曲说难过觉得想法子纠正自家学说。


    那么心思不正之人,就在为天幕出现了提供了崭新的机会而欢喜,并决定给自家学说添把火,上赶着做买卖。


    那么其他的学说就是真的炸锅了,之前他们听儒学有缺陷自觉有机会,虽然后世儒家正统,其他学说只能披皮而上,以为自己学说就算不能出头,起码也是有留存火种。


    但现在这种连言论都不能在冒出,只能顶着圣人言打头的说法真的惊到他们了,这样长久下去,就算是披皮假的的也变成真的了,谁还会记得他们的学说言论,这是要灭种的。


    争必须争,不争学派就灭种了。


    今天天幕点出来儒家的缺陷,陛下必然也能知道选择“我们”学说的机会很大,现在就去自荐,稍稍改点不要紧得先和儒家打个擂台先。


    其中法家直接根据儒家的法律缺陷唰唰的用墨家那顺来的纸,写了一箩筐的言论,主旨就是儒家可以治理人民,但是不能用来治理国家机构,治理机构得用我们法家啊!


    我们不介意儒家为核心,但是我们法家得为骨架,陛下看看我们,看看我们。


    秦时,始皇殿内


    嬴政对着天幕中吐槽的儒家缺点只说出了:“光想以德治国可笑至极,这正是朕不用儒家的原因,光靠仁义没有拳头,看谁理你们。”


    当然嬴政也不觉得能被称为武帝的人只会用德治国,他敢肯定这个人绝对兼用了法家。


    扶苏看完也思考着,到底怎么治国才是正确的,儒家似乎太软,但法家又太过刚硬,要是两者杂合一下就好了。


    杂合……


    一到灵光在扶苏脑中闪过,他兴奋的立刻去上朝,向父皇禀报了自己的想法。


    得到了始皇陛下的一个傻孩子你现在才想到的表情,郁闷的不行。


    发问:“父皇是早就想到了吗?用儒家治内,法家治外。”


    嬴政没有回答,只是丢给扶苏一本最近在修改的秦律,并给他和他的兄弟们,指派了任务,观察这些律法的合理和不合理。


    实际上在内心回答:当然没有,统治者从不该只选择一种学说,而是该将有利于自己统治的思想通通吸纳并采取。


    所以尽管儒学看起来对于统治非常有用,嬴政也没打算只重用它,延续后世的道路,而是掀起了新的念头。


    他想以法家为结构,重启百家学说,相信那些现在危机感满满的学派,很乐意为自己递上一个梯子,为了博得他的青睐,想必工作也会认真许多。


    到时候暂时缺失的人手,估计能缓解一下。


    思虑在心里转悠了一番,嬴政也没停下手中批改奏折的笔,自从纸研发出来以后,原来六十斤的竹简,现在只变成了十来斤的文书,不用花大力气挪动竹简,让嬴政节省出了不少时间,工作效率大大增加,能在同更短的时间内,处理更多的文书。


    他对此非常满意。


图片    请收藏魔.蝎.小.说.网 WWW.MOXIE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