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蝎小说 > 古代言情 > 直播盘点古代硬核狠人 > 21、第 21 章
    【很多时候,汉武帝时期刘彻的文治,都被短短“独尊儒术,天人感应”所概括,好像他真的是儒家至上。


    但实际上汉武帝本人并非真的以儒学为尊,而是将有利于自己的思想通通吸纳,最后披上儒学的外衣,形成可行的政策。


    这点从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刘病已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其中的“霸道”是法学家的说法,“王道”是儒学家的说法。这样一结合,汉宣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汉朝自从有制度开始,都是用儒家和法家相结合。


    外儒内法才是对汉武帝时期政治统治的最好形容,也是对中国后两千多年政治历史的形容,是穿越者必用神器这套思想已经牢牢刻在中国人的dna里了,就比种菜差一点点。


    而会选择儒家作为外在代表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它听起来最伟光正。


    其他学派诸如兵家、法家、纵横家、墨家,一个在不懂兵的眼里好像很阴险,一个太过残酷没有柔情对于一般百姓来说他们看不到律法的好处,只知道这些法律最后会伤害他们而且刑法严重,纵横家和墨家一个又只是“耍嘴皮子”,一个被贵族为首的利益集团排斥,对王权的统治也没有益处。


    道家的黄老学说,又已经用过到达顶峰了必须改换学说了,这时候放眼望去,能打的就剩下儒家,仁慈拥有匡正众人思想的人伦道德,条条框框都说尽人间美好,轻易就能戳中普通读书人和百姓的心。


    虽然有些理想化,但那家学派没有理想化的地方,儒家已经是最容易被世人接受,最适合拿来宣教烙下思想钢印的了,只要打打补丁就能用,加上董仲舒递梯子,不选他选谁。


    因此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独尊儒术后,他爽快的同意了,设立了五经博士、太学,一个是将儒家的解释权拿在了手中,一个用以培养人才,并在培养过程中逐级统一百家争鸣的思想。


    而刘彻本人在掌握了儒学后,并没有重用提出这套思想的董仲舒,而是外放他去诸侯国做了江都国相。


    归其原因史书上说,是因为建元六年因皇帝祭祖的地方长陵高园殿、辽东高庙发生了大火,董仲舒觉得可以借此宣扬天人感应,想上奏陛下。


    结果奏折还没呈上去,就被主父偃据说是其嫉妒董仲舒的才华,看见把上奏的草稿后偷走献给汉武帝,才导致董仲舒被罢免,甚至差点被砍,是汉武帝怜惜他的才华才让他活下来的。


    但实际上细看史书关于这一段的记载,董仲舒会被罢免,本质上来说是因为刘彻不满他对自己指手画脚,没有杀他或许真的是因为怜惜他本人的才华吧……


    由此也可见刘彻本人对于天人感应的态度,完全是好用的地方我就用,但想约束我门都没有,董仲舒设想的以此规劝皇帝是不可能成立的。】


    ……


    天幕下被揭短的刘彻,在大臣悄咪咪的注视下,虽然有点尴尬,但还是挺直了身板,气势高昂的看了回去。


    瞅什么瞅,天人感应算个什么东西,也敢限制朕。


    刘彻瞪回去也觉得自己委屈,要不是其他学派上不得“台面”,他至于被儒家“限制”只用儒家吗?一点眼力见都没有。


    自己陛下什么性子,大家谁不知道,能被刘彻喊来一起共赏天幕的都没有不识趣的人,被刘彻一瞪就把目光看向另一个在天幕中出场的人物。


    ——主父偃


    被众人瞩目的主父偃淡定自若,他就不是个讨喜的性格,走到哪里都被人讨厌,这种瞩目的眼神对他来说不痛不痒,一丁点伤害也没有。


    甚至还能对顶着他的大臣说了个冷笑话:“放心诸位之才,除卫侍中外,我一清二楚,无甚可妒。”


    主父偃的本意是:除了会登上天幕的大才外,我和你们才华一致,没有什么值得嫉妒的。


    但是从他口中话一说出来就变了个味道,讽刺效果拔群,大家看他的视线一下从瞪变成了刀子。


    搞得主父偃本人莫名其妙,都说不会因为嫉妒你们才华,而告你们了,干嘛还不高兴,刚刚不还因为他嫉妒董仲舒,告发了他而不满吗?


    人和人的感情是不能相通的,在今天和主父偃不相熟的大臣,知道了这个人为什么惹人厌恶。


    相熟能理解他话里意思的大臣,更是在心里吹胡子瞪眼,连嫉妒的价值都没有,这种话简直比他高高在上炫耀自己才华更让人窝心。


    这一刻,不管理不理解主父偃话里意思的大臣达成了一致——这家伙真是讨人厌!


    恨恨的瞪了主父偃几眼后,大家又瞪向卫青,这么个家伙是谁举荐给陛下的,可不是你卫青嘛?


    什么你说卫青没举荐成功,是主父偃自己剑走偏锋上书最后成功的,我不管我不管,都是卫青这家伙的错。


    现在他踩我们捧你,可见你也不是个好人,哼!


    无辜被刀的卫青感觉自己很冤,怎么又有他的事。


    倒是主父偃见还有人瞪卫青,本着不知道其他人发什么疯,但现在我们是一伙的心情,给了卫青一个安心的眼神。


    就差说出他们都是嫉妒卫侍中,你不必在意,区区眼刀不足挂齿了,之所以没说出来是因为天幕说到他了,一下将主父偃的心神全部吸引了过去。


    【说到主父偃他的名气虽然没有,董仲舒和卫霍三人大,在不了解历史的人群里也几乎查无此人。


    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才华或是没有功绩,在本次ssr排行中,他在名气上虽然不能占到第一梯队,但论功绩第二梯队绰绰有余。


    和他同以功绩论排第二梯队之人,还有张骞桑弘羊,由于张骞已经介绍过,这里就主要介绍主父偃和桑弘羊。


    主父偃临淄人,在史记中的记载是和死对头公孙弘合传,中间穿插着徐乐和严安的奏疏。


    其主要功绩为推恩令。


    一个名为推恩,实为削藩的政策。


    推恩令一个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分裂地方兵不刃血的有效政策。


    这项政令主要内容是,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除嫡长子以外的孩子,让其余子弟也拥有一部分封地继承权,这样只要一个诸侯的孩子越多,分出去的地也就越多,诸侯国也就越来越小。


    同时推恩令的“出发点”是仁孝之道,认为同为诸侯的孩子,可除了嫡长子,其他人都分不到一尺之地,这对于国家推行仁孝是不利,由此打出了推恩的名头,名正言顺的削藩。


    且这个政策一经推出备受诸侯国,除嫡子外的子嗣好评,他们都期盼汉武帝能推行这项政策,因此纷纷助力汉武帝,政策的推行一下就非常的顺利。


    这是光明正大的阳谋,除了损害诸侯国当代国君的利益外,其他人要多快乐有多快乐。


    同时这项政策的推行,除了大大加强和维护了汉代中央集权,还表明了汉武帝刘彻采纳了儒家的思想治国取得了成功,儒家思想进一步走向历史舞台。


    这儒家不得给主父偃点好处都说不过去,毕竟主父偃这个人成于才华,败于贪欲。


    早年因为生活贫穷的经历,穷怕了的主父偃,在发达后就开始大肆敛财,谁送都敢要。


    同时他为人又耿直,睚眦必报谁都敢告,一点也不会做人。


    被他告没的诸侯国就有两个,其中一个据说因为害怕,他来查出自己乱来的事情,怕国家报销,一下子服毒自杀了。


    因此就算他非常有才华,但在因齐国一事落下个逼迫国君自杀的罪名后,也完全没有人愿意去帮助他,落井下石的人还颇多。


    汉武帝刘彻最开始本来是不想杀他的,但是在丞相公孙弘说:齐王还没有后代,封国被废为郡,主父偃是罪魁祸首,陛下不杀他,无法向天下人交代,“只能”下令诛杀主父偃。


    最终这个说着“丈夫生不食用五鼎,死即五鼎烹耳”才华横溢,但却倒行逆施,横暴行事贪婪无止的主父偃死了,全家报销。


    其人明明生前宾客满堂,最后为他收尸的却只有孔车一人,也是令人吁嘘。】


    ……


    天幕底下众人的目光看向主父偃,这里面的目光含义颇为复杂,一部分是羡慕这个人能荣登天幕,虽然说最后结局不好,但能榜上有名就已经证明了主父偃这个人的才华。


    在一想到他刚刚说其他人的不如他,不值得他嫉妒,结果现在论被后人认可的才华,他还真在众人前面,大家复杂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推恩令这一条政策他们是服气的,这确实是一条“毒计”,毒在光明正大,毒在提出这条政策的人,必定会因为得罪权贵诸侯而死,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而已。


    为了那一时的荣华富贵,就赌上后半辈子的生命,全家报销,对于他们来说完全不值当,这样想想虽然现在官职还不高,升值空间还暂时看不见,但靠着家里的老本,和现在的官位也是吃喝不出,没必要去犯这个死。


    这样想着,这一部分人心里对主父偃的嫉妒又平息下来了,没必要和一个日后会死的人计较。


    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对主父偃羡慕不已,一边觉得他才华横溢,一边他就是剑走偏锋,才能想出这种“简单”的计策,都是陛下厚爱他罢了。


    想着要是他们有着陛下的厚爱和才华,一定会提点别的建议,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受,何苦做这种得罪人的事情。


    而位于中心主父偃,在做什么呢?


    他第一时间向刘彻告了罪:“臣有愧陛下皇恩,日后居然贪婪成性,现希望将功赎罪,为陛下主持推恩令一事。”


    主父偃的反应真的很快,快到天幕落下最后一个字时,就对着已经做着削藩梦的刘彻谢罪。


    这让一些和主父偃有仇看他不爽的大臣,傻眼了怎么还有人上赶着找死,嫌自己后半辈子活得太长吗?


    而刘彻面对主父偃的谢罪,收起面上忍不住带出的一点笑意,淡淡的说:“今天幕所言乃为后日之事,尚未发生,朕如何会因为此事将罪于你,但仙人已点出此事,若不罚你不利于整肃朝堂。因此希望你能真如自己所言,好好主持推恩令。施行仁孝,为朝中官员做表率。”


    得到了陛下的宽恕,主父偃恭敬回道:“臣必定殚心竭虑。”


图片    请收藏魔.蝎.小.说.网 WWW.MOXIE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