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后续(1)


    秦朝。


    咸阳城中,有吏目去处置新发现的染疠病患,哦,现在叫麻风病患。


    现在的麻风病患者,受到的待遇要好上了那么一些些。


    当然了,迁疠所还是一定要去的,只是家人和邻人的目光不再那么的嫌弃和恐惧,也不再是一蹦三丈远。


    仙画说了,这也不是神罚,不是不祥之人,只是生了病。也是可怜的。“听说还是有机会可以治好的。”


    那就不一定了,后世可以治好,咱们大秦.…哎……


    大家站得稍远一些,一边看秦吏和医工送病患去迁疠所,一边小声的议论。


    秦吏和医工都用布条覆住了口鼻,又遮掩了身上裸露的皮肤。虽然上面还没下达命令,但他们已经无师自通学会了这种防护方法。


    知道麻风病其实也没那么容易传染之后,医工的态度都好了不少: “你就安心去迁疠所吧。放心,现在进去只要你自己不死,是不会被土埋和水灭的。听说宫中太医令正打算开展那孙思邈的治疠之法,说不定你还能赶上呢。


    这样一说,虽然知道希望渺茫,但好歹让病患和家属燃起了一丝的希望。咸阳宫中。


    嬴政正在带着公子扶苏、公子将闾,还有蒙毅和李斯等朝臣士卿一起,在宫中尚方查看他们新造出来的纸。


    尚方令十分的骄傲: 此等纸张,已经可以满足日常写字的需求。旁边的寺人端来笔墨,案几上放着一沓沓已经被裁好的纸。


    几位贵人持笔—一去体验了一番,的确是下笔方便,墨也不晕。


    蒙毅和李斯等人大喜过望,有了纸张这东西,以后要著书和写奏疏等就方便很多了。他们恨不得今天就赶紧抱一沓纸回去,先把自己家中那些竹简书籍给全换了。


    嬴政放下笔,同样很满意: 很好,有赏!尚方令笑呵呵的,陛下虽然严苛,但是赏起人来也是很大方的。


    他还献上了一本用麻线装订好的书籍:“陛下请看,这是请人誉抄的书籍。臣等目前正在研制雕版,后续的书籍就可以批量供应了。


    赢政拿过来那书,扶苏和将闾在旁边好奇的张望。《商君书》。


    嬴政翻了翻,字迹


    清晰,而且整本书薄薄的,拿在手里翻开的感觉非常轻松,很奇妙。


    他的视线在《商君书》中“愚民”的内容上停留了片刻,面上看不出什么情绪,然后“啪”地关上: 此书朕先拿走了。待你们把雕版做出来之后,还有重赏。


    既然愚民已经被证实并不适合大秦,也没让大秦能够千秋万代的政策,那就让它悄无声息的变成过去吧。


    他又带着心腹大臣和儿子们看了看尚方这边做出来的石磨和农具等物件,尤其是农具,尚方令已经命人在田里试过,的确是好用。


    嬴政点点头,对他们的成绩表示满意。


    一高兴,嬴政就在宫中摆了一次家宴,不仅带上了自己的儿子女儿,还宴请了自己的心腹大臣们。


    一边吃,一边还能聊一聊朝堂大事,氛围还更轻松。


    他们的吃食在这段时间里也默默的发生了一些变化。豆饭和麦饭少了些,取而代之的是曾经出现在天幕上的饺子,甚至是面条等物。


    有士卿夸道: 这麦子去了麸皮,做成此物,的确是要好吃上许多。


    蒙毅道: “陛下,尚方的那些农具也可以分发给众郡县,让太守们好好的推广至民间,让农人们也可以尽快的熟悉这些物件。


    赢政点头: 蒙卿言之有理。


    李斯见自己想说的被蒙毅抢去,不甘示弱: “陛下,泗水郡有消息传来,沛县有亭长名叫刘季,已经将那水车成功的造出来了,据说还改良了田亩灌溉之法。


    “哦?”嬴政挑起眉,颇感兴趣, 奏疏在哪儿?让朕看看。


    宫中尚方都还在仅在研造阶段,这刘季竟然就已经将其造出来还投入使用了?——其实倒不是刘邦比尚方还厉害,只是尚方的任务过多,已经快有点忙不过来的迹象了,现在正在征召工匠。


    赢政将奏疏看了一遍,赞道: “此人目标坚定,做事还颇有谋略。做一小小亭长屈才了。”


    从仙画中看到水车就想到要做水车,而不是其他容易做的东西,还真让他做成了,而且这份功绩还能通过郡守顺利的到达他的手上,的确是不容易。


    嬴政思索了一下,道: “先召他来咸阳。”


    至于什么职位,到时候看到了人之后再说。咸阳现在正缺人才。“朕欲建一学宫,将农桑、医术等都襄括在内。”嬴政向众臣们宣布。大殿内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


    大家倒不惊讶,看了几期仙画后就早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只是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是忽然有一种“啊,头顶上天要变了”的感觉。


    李斯站了出来: “陛下可是要效仿稷下学宫?”


    嬴政笑道:非也。稷下学宫乃讨论治国之策,百家思想。朕想开设的学宫,不过是探讨农桑、


    医术之道罢了。秦吏中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大殿中有一些人松了一口气。


    出来只是为吏,那他们没什么意见。


    嬴政将一众人等的神色都尽收眼底,淡淡道: “众卿不急着发言,明日朝会上再议详细。”殿中又恢复了吃吃喝喝,但总有些守旧之人是会有些吃不下去的,强颜欢笑罢了。晚宴散去,朝臣们出了宫城,公子们也都回到自己的宫苑。唯有阳滋公主赢阴嫚留了下来。


    “父皇,女儿想要学习医术。”赢阴嫚向嬴政行了一礼,道出自己的来意。赢政有些惊讶:“医术?”


    他看向自己这个一向颇为疼爱的女儿,才十一二岁的年纪, 为何忽然有此想法?


    嬴阴嫚抬起头,目光清澈: 女儿也想要为父皇,为大秦解忧。女医难寻,若有女儿这个公主带头,或许民间也能有女子愿意学医。


    她在嬴政的盯视下,轻咳了两下,俏皮的眨了眨眼: “另外,女儿对医术也颇感兴趣。”


    赢政略一思索。


    阳滋说的也的确是有那么一点道理。


    秦朝人口不多,民间女子也要种地、外出谋生甚至是参军,那行医自然也不是不能做的事情。且,他至今记得仙画提到的那句“只有健康的母亲才能生出健康的孩子”,所以,女性医工的确是多一些才好。


    他对嬴阴嫚道: “朕可以答应。但你若是真的学了医,就要学出点真本事来,而且不允许半途而废!


    嬴阴嫚大喜: 多谢父皇。阴嫚一定不负父皇重望。


    她高兴的向嬴政告退,退出了宫室之后,笑容敛去,这才发现自


    己的掌心已经出了一层汗。好在,父皇答应了.…


    嬴阴嫚抬头看向已经淡去痕迹的天幕,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她今天在宴席上看到了将军王翦。王翦已经头发花白,敬称一句“老将军”也不未过。


    王翦还有一个身份——他是她的大姐夫,姐姐华阳公主的夫婿。被赐婚于王翦的时候,王翦年过半百,而华阳不过花信之年,却嫁与他做了继室。


    王将军当然英雄盖世,但哪个女子不曾幻想过自己的夫君是风度翩翩的少年郎呢?赢阴嫚原本觉得,身为秦公主,这样的命运或许就是注定。但是看到仙画后,她发现后世女子即使是平民也可以自由的外出,自由的去上学读书,甚至自由


    的选择自己的职业。


    她这段时间辗转难眠,心情难以平静。


    原本可以安静的端坐在宫中等待着属于自己的命运到来,但见过了外面广阔的天地之后,却忽然觉得这样的日子变得煎熬起来。


    直到听到父皇在宴席上或要开学宫,赢阴嫚心里陡然闪过几个影像。


    是在农大校园里欢声笑语的女学生,是站在台上领奖的屠呦呦,是对着镜头平静舒展的李桓英,是至今看不到模样但侃侃而谈的路小柒。


    她决定要赌一把。


    好在,她赌嬴了。


    赢阴嫚在心中想,或许,她该感谢上天将自己生在了大秦,这时候的女人虽然地位不如男人,但是还可以正常的出门生活,可以经商,可以改嫁,不用裹小脚…


    她一定要好好学医术,以后才能成为自己的依仗!


    同样有着这种想法的还有唐朝贞观年间的医馆小娘子孙英娘。


    孙英娘家在长安开了一家小医馆,虽然不大,坐堂大夫也只有她阿耶一个,但是因为有祖传的金针技法,因此生意还算得不错,在这附近的几个坊中颇有点小名气。


    这家医馆也是孙家全家的收入来源,足够孙家过上还不错的生活。


    孙家人口简单,孙英娘除了父母之外,就是一个奶奶。她娘在生她的时候伤了身子,不能再生,所以她家就她一个孩子,父母恩爱,她阿耶也不打算再生。


    孙英娘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长大了应该会招整,找一个人来继承她家的祖传医术和这间小医馆。


    她也从来不担


    心这个事情,父母疼她,总会给她好好挑选。


    但长着长着,耳濡目染之下,孙英娘就发现自己对于医术对于针灸之术竟然还蛮感兴趣,而且似乎有那么一点点天赋。她觉得若是自己继承医馆的话,说不定要比阿耶比很多男人都要做得更好。


    但谁曾想,原本一向疼爱自己的阿耶这次居然怎么说都不松口,一问就是祖先说了,自家的金针绝技“传男不传女”。


    孙英娘简直要气死了。


    但没辙,不管她怎么劝说,甚至将阿娘和奶奶都劝到了自己这边,阿耶依然不答应她学医,也不答应将医馆交给她。


    你一个小娘子,好好在家相夫教子,享享清福就好。何必非要到前堂来和那些病患打交道?这是她阿耶的原话。


    正当孙英娘找不到办法,逐渐认命的时候,仙画出现了。


    这一下子,将她胸中燃烧着的火焰彻底的引了出来。


    女人当医生也可以当得很好,还可以拿奖——虽然不知道那什么诺贝尔医学奖是个什么,但听仙画的意思,是很厉害很厉害的奖!


    孙英娘一夜没睡。


    她不知道的是,她阿耶和阿娘也一夜没睡。


    孙大夫在床上翻来覆去,被自己娘子没好气的踢了一脚: “你要是再吵我睡觉,就自己睡窗边那榻上去。”


    孙大夫委屈: “我这不是有心事吗?”


    他妻子冷笑一声:“又惦记着你家那‘传男不传女’的破祖训呢?”


    孙大夫更委屈了:“祖训本来就这样啊。”


    妻子更火大了,直接把被子一掀: “祖训要是让你去吃屎,你还真去吃屎啊!祖训要是让你一到四十就自杀,那你还真自杀不成?


    你你你……你胡搅蛮缠!孙大夫指着妻子的手指不停的颤抖。


    “那我和你正儿八经的说几句。”妻子冷哼几声,摆出正色来, 你就确定给英娘找到的夫婿一定是可靠之人?


    孙大夫: “又是我的徒弟,又是我的女婿,如果再不可靠那我们也能拿捏住他。”妻子问: “若是我们早死呢?”


    她又问: 若是那人平素惯会伪装,在我们生前装得忠厚老实,实际奸猾


    很辣呢?她再问:若是英娘和我一般,只生下女儿,没办法再生儿子,那人心有不满,想要娶妾室呢?


    孙大夫暴起: 他敢!


    “他有何不敢?!到时候你我已经作古,他也已经掌管住了医馆,你我能奈他何?”妻子眼中泛起泪光,简直像是看到了女儿十几年后的凄惨景象, 还不如传授英娘一门手艺,到时候即使她被赶出家门,也能够以此维生。


    孙大夫急道: “怎么就被赶出家门了?”


    但顺着妻子的话一想,想到这个场景,他就心如刀绞。


    他不是不疼女儿,只是有点老古板,再加上身为男性生活得过于顺遂,无法理解女性在这个社会上遭遇的种种问题,以至于有些天真罢了。


    况且,仙画你也看到了,对世间影响何其大!原本水磨坊没有几座,现在都慢慢的建起来了。原来咱们每天吃的是什么,现在每天吃的又是什么。司农寺都建农学院了!来报名的士子们这些天把司农寺那一片的客栈都住满了。我听邻居说,朝廷还有意在江南松江一带种棉花。”妻子恨铁不成钢的看着孙大夫,这人也就空有一身医术,但对于这些事情上着实不敏感, 说不得到时候,太医署都要开始建医学院了!


    孙大夫一惊,这才发现原来身边的世界竟然已经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医学院……他眯起眼。


    仙画可说了,天下一半都是女人,这妇科就应该独立出来。妻子得意道,像是忽然之间找到了撑腰的人一样, 那你觉得,到时候医学院能不设妇科?那是不是就有可能会招女学生?


    其实她也不确定,但自己越说越觉得可信。


    对啊,怎么就不可能呢?仙画说的还能有错?孙大夫喃喃道: “你让我想想,让我想想……”


    你想吧。妻子把被窝一拉,又躺下准备睡觉了,幽幽道, “我只是提醒你,这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断没有人被规矩逼死的道理。这祖训也是人定的。你要是现在也定条规矩,再传个几代,说不得也成了祖训。还有,连娘都说英娘有天赋,你是不是得听她的?不然也是不孝。


    将这段时间的憋闷给吧啦吧啦的说


    了出来之后,妻子只觉得神清气爽,呼呼大睡。孙大夫一夜无眠,直到凌晨的时候才稍微眯了会儿眼睛。


    第二天早上,他是被一阵一阵的喧哗声给吵醒的。


    怎么了这是?


    妻子掀帘子进来:“坊里面家家户户都在灭鼠呢。”


    孙大夫道: “那是该灭鼠。''


    可不是?本来只觉得这东西偷粮食吃可恶,谁能想得到它身上竟这么多的病毒病菌呢?


    这轰轰烈烈的灭鼠运动一直持续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坊里面热热闹闹,从老到小,从男到女都纷纷参与,最终的灭鼠情况十分可观。


    坊中的居民都大吃一惊: 本以为咱们坊老鼠不多,没想到竟然早就偷偷的在这儿做了窝!


    “看来咱们还是要定时的一起来灭鼠。”


    可不是,别把那脏东西给带进来了。


    这些老鼠的尸体将被运到长安城外去焚烧,然后深埋。


    做完这一切之后,大家这才各回各家吃午饭。


    孙英娘一上午光顾着灭鼠去了,毕竟也才十来岁,还是半大孩子。到了吃饭的时候,她才想到今天依然肩负着要说服父亲的重任。


    没想到,还没等自己开口,孙大夫就主动清了清嗓子。英娘,明日我出诊的时候你在旁跟着。


    孙英娘怏怏的道了一声: “哦……”说完之后她才反应过来,双眼瞪得圆溜溜的,说话都不利索了, 阿……阿耶,你的意思是?


    是她想象中的那样吗?!


    孙大夫看到女儿高兴的样子,也泛起笑容,心中的一些莫名负担在这一刻陡然放下了: “就是你想的那样。不过,要是你到时候不踏实学,调皮捣蛋,这医馆的坐堂大夫你可不一定能当上。


    孙英娘简直快乐得想要转圈圈,听了之后连忙答应: “放心吧,阿耶!我一定认真学!”她要成为全大唐最厉害的女医!


    无独有偶。


    义妁也立志要成为大汉最厉害的女医。


    不,应该说,她要成为大汉最厉害的医生!现在女医还没几个呢,或许满打满算,也就是


    她一个而已。


    义妁自幼父母双亡,她从小被父亲的好友收养。


    养父虽是士子,但医术却也很不错。她从小跟在养父身边出诊,也学得了一身好医术。后来,她的养父身染恶疾,虽然自己是大夫,但是却没办法治好自己的病。


    “医者不自医。”养父死之前拉着她的手说, 义妁,你在医术上比我有天分。我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给你了。我死后,你去往长安。那里的名医云集,说不定你还能拜得明师,后半辈子有个依靠。


    义妁送别养父。


    她心里清楚,养父死后,她的后半辈子其实只能靠自己了。好在,她还有医术傍身。


    她往长安走,长安城中的郑无空是如今的天下第一名医,她想要去拜他为师。去长安的路上,义妁遇到了同样前往长安的一行人,领头的人叫张骞。


    张骞从西域回来,给汉武帝带回来了匈奴内乱的消息,一路急行军,进了大汉疆域之内后因为旅途劳累,直接倒下了。好在遇到了义妁,成功的将他救了下来。


    为了报答,张骞答应将义妁顺路带到长安。路途上正好就看到了一期完整的仙画。义妁看了这期仙画后,心潮澎湃。


    她时常感到自己是孤独的,因为以女子的身份行医,经常被世人投以不认同的眼神。往常,她需要和养父一起出诊,在养父的劝说下才有病患会愿意让她看诊。


    就连很多女性病患,在看到她是女子之后也会投来怀疑的眼神。


    就好像在说,女人还能行医?


    久而久之,甚至连她都有点怀疑自己。她真的能行吗?


    就算是去了长安,也不一定能拜到明师吧?说不定到时候连吃饭的钱都赚不到。义妁这些日子其实是有些焦虑的。但现在她却平静了下来。


    凭着一口气在,她也要去长安,拜师,行医,成为大汉最厉害的女医,不,医生!


    至于张骞看完仙画之后的反应……嗯,张骞懵了整整一两天的时间。


    义妁好奇的问: “西域没有仙画?”


    没有。”张骞摇头,补充道: “偶尔能看到天边光影闪烁,以为是雷鸣闪电。只有走到边境交界处才能偶尔看到画面,但也没有那么完整。


    但是他一路上


    听到商队提起过很多次,原来仙画竟然是这个样子。


    老天爷果然是站在大汉这一边的!


    张骞心情激动,恨不得立刻就飞奔去长安。


    终于,一行人远远的看到了城池。


    守卫检验过通关文书后,恭敬的向张骞行礼,但是却没有让他立刻就进城,而是道: “郎官在此稍候,你们的车队需要被火熏一下后才能进城。还有你们带的牲畜,都要检查之后才可以进去。


    张骞不解:“这是为何?”


    为了防疫病。守卫道。


    义妁明白过来: 可是检查牲畜身上是否有蜱虫和跳蚤?


    守卫点头,指了指城门外,这才发现在另一侧,正排了长长的队伍,全部都是在等待检查。张骞特别理解的点头: 的确需要严加检查。


    仙画中那些瘟疫的景象实在是太可怕了!


    张骞和义妁在这边等候检查进城,而另一边,赵过驾着驴车出了长安城,往自己的试验田而去。


    第62章 后续(2)


    且不说张骞在检查过后进入到长安城后,看到了阔别几年的长安中出现了多少自己不熟悉的玩意儿与画面,一时之间感慨万千。只说赵过坐着车,晃悠了半个时辰后终于到了孙家所在的那一什。


    孙小羊和孙大牛他们最后都答应成为赵过的试验田——这么优厚的条件,不答应简直是傻子。旁边的什里简直嫉妒得要死。


    赵过来的时候,他们还没下田,几家人一起正合在一起用大木桶放在屋外煮水。这是在干吗?赵过好奇的问。


    孙大牛憨憨的道:“趁着今天天气好,大家打算拿沸水把家里的草席子和衣服都烫一下,把上面的跳蚤都烫掉。


    赵过恍然大悟: 的确是有必要。


    这乡下人家,谁家里没有几只跳蚤?就算是赵过,刘彻在长安城中赐了宅子给他住,那里面依然是有跳蚤的。赵过每天昼出夜归,还只来得及灭鼠,没到清理跳蚤的这一步。


    他看着草席子上爬出来的几只小跳蚤小虫子,忽然觉得浑身痒,立刻决定回去后就要让仆人们把家里的席子和帘子等物全部清洗一遍。


    赵过这时候才反应过来,难怪这几天在长安城中总是能看到人洗洗刷刷。看来是都被天幕上的那些瘟疫场景给吓到了。


    孙小羊笑道: 都尉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农事上,当然没有时间再关注这些小事。


    虽然仙画已经将赵过的研究成果提前公布了出来,所有人都可以仿照,但这段时间接触下来,孙小羊对赵过依然是很佩服甚至有些崇拜的。


    女人们留在家里冲席子,烫衣服,男人们扛起锄头和赵过一起走向了田里。


    这一大片将近六七八亩的田地,早就已经全部收割完了。有一部分田地已经在大家的劳作下整理出了田垄和沟渠,等待着试验代田法。


    而另一边靠近河流的地方,也正在平整地基,赵过给这里争取来了一座水磨坊,既能够灌溉周围的田地,还可以研磨粮食。等到宫中尚方研造出水车之后,官府就会派人来建,到时候孙小羊他们也要来服役。


    没有人对这次的徭役有意见——这座水磨坊的所有权虽然属于朝廷,但是会对外公开营业,收取报酬。到时候他们也可以扛着家里的粮食来研磨。


    而另一侧,是他们


    正在沤肥的地方。


    得提醒一下他们,处理完粪肥之后一定要勤洗手。赵过忽然想到这件事,叮嘱孙小羊道。如果动物身上有着致病的病菌,那粪肥这些本来就脏污的东西肯定也有。


    孙小羊现在俨然成为了他和村民们之间的传声筒,点头的同时脑子里甚至想到了是不是也要仿照仙画,做一批口罩出来,那粪肥的气味实在是太难闻了。


    下田之前,他和哥哥牵出牛,小心的拿棍子仔细的查看了牛身上,尤其是毛发里。


    “果然有!”孙小羊厌恶的用棍子将趴在牛毛里面吸血的蜱虫给扒拉到了地上,直接一脚踩了上去,那小虫子瞬间变成了一滩污血。


    他们之前看到蜱虫是直接用手抓的,现在不敢了,就拿这种小棍子拨弄。赵过叹一声: 这东西我在牛身上见得多了,谁能想到它居然能传染疫病呢?好在有仙画提醒。


    一行人开始干活。


    同样是每天干活,但现在干活明显感觉不同,似乎要比以前更有劲,也更有盼头。孙小羊直起腰来的时候,偶尔看一眼天幕的淡淡痕迹,心里充满了感激。不知道下一期什么时候开始。


    宋朝。


    汴梁城的一处医馆内。


    坐堂的女大夫忙得不可开交,在医馆最明显的地方高高的供奉着一块牌匾,上面是当今官家的赐字, 医科圣手。这就是如今汴梁城中名气最大的女医,张小娘子。


    张小娘子也是官家的赐名,只是现在年纪大了,大家就都称呼医馆主人为张娘子,将里面的小字给去掉了。


    张娘子正在给一个背上生了毒疮的人下刀引血。


    “会有些痛,别动。”她慎重严厉的叮嘱病患,虽然她用金针封住了一些穴位能让疼痛稍微变轻一点,但依然会有病患疼到无法忍受导致手术失败——张娘子现在已经很习惯用这个词来称呼自己的医治过程了。


    被炙烤过的小刀精准的切入到毒疮内,接近黑色的污血流了出来。


    张娘子的弟子——主要是她的侄子、孙子和外孙女熟练的将病患按住,往他嘴巴里塞上了一块布条防止他在疼痛难忍的时候咬住自己的舌头。


    等到污血流出来,张娘子给他敷上草药,然后用白色的布条绑


    住。


    在伤口没有结痂前这段时间只能趴着睡,两天后来换药。


    病患的家属千恩万谢的抬着他走了,内室的人也得到了片刻的休息。


    自从仙画出现后,来找您的病患是越来越多了。张娘子的外孙女笑道。


    可不是?要不是仙画出现,你还回得来?她的表哥,也就是张娘子的孙子调侃道。小女孩轻哼了两声。


    她从四五岁的时候就跟在张娘子的身边学医,中间一度因为父母觉得女孩子总是要和这些脏污之


    事打交道,而且还老是要动刀什么的实在是很不雅很不体面,于是就将她带了回去。


    本来以为这辈子就这样,老老实实的嫁个人然后生个孩子,安稳的做个后院妇人。结果父母看了仙画后,觉得学医似乎也不是那么不体面的事情,而且说不定还能青史留名,就又将她送了过来。


    也因此,小小少女格外珍惜现在这样的机会。


    张娘子温和道: 好了,叫下一位病患进来吧。我治病的时候你们要认真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下午再提出来。


    大家纷纷点头称是。


    张娘子一上午看了四五个病人,忙个不停。来找她的都是一些患了疮疡痈疖之症的病患,放在现代医学里大概属于皮肤科的范畴。


    而张娘子最擅长的,就是用刀。


    所以张娘子在观看仙画的时候,很关注里面提到的关于外科的一切。而仙画中展示的关于后世外科手术的一切,也的确让她目眩神迷——换心术、开腹手术等等,都是她现在完全无法企及的领域。


    张娘子在这些天给人开刀的时候经常在想,后世对待这样长了毒疮和疖子的人,是否能更轻松的让他们摆脱痛苦?


    应该是吧。


    毕竟,连换心都可以做出来。


    到了晚上的时候,张娘子整理好一天的医案,正打算睡觉,却听得门外不停的有人拍门。“怎么了?”她起身穿好衣衫。


    仆人提灯进来: 娘子,吴府的二夫人要生了,请您过去扎针。这是提前发动了?张娘子迅速的翻身下床,收拾好自己的药箱。


    她虽然


    主治疮疡痈疖,但扎针也是有一手的,可以为产妇缓解一点疼痛。又因为女子的身份,一些达官贵人府上的女眷有身体问题的时候也经常邀请她前去出诊。


    厢房亮起了烛光,和外祖母住在一起的小女孩王小娘子也赶紧爬了起来。“我和您一起去。”王小娘子跑了出来。


    张娘子没有反对。


    深夜的吴府,兵荒马乱,烛光亮了一整夜。


    服侍二夫人的仆妇和仆人进进出出,端出一盆盆的血水。二夫人的哀嚎声,穿透了夜空,甚至连府外都隐隐能听到,让人感叹女子生孩子的不易。


    直到了黎明,一声婴儿的啼哭才终于响起。


    喜悦之情蔓延开来。


    但很快,侍女和稳婆尖叫起来: “二夫人在出血,血…出了好多血!”


    张娘子眼疾手快的封住了二夫人身上的几道穴位,不忘厉声对自己的外孙女道: 你先出去!


    她不想让外孙女看到这样惨烈的景象。


    王小娘子脸色苍白,但是却很坚持: “我要留在这里帮忙。”


    她迟早会见到这样的场景,不想退缩。


    张娘子顾不得理她,迅速开展了对吴二夫人的抢救。


    太阳渐渐的爬升起来。


    张娘子被恭敬的送出吴府,但她和王小娘子的脸色都称不上好看,上了马车后依然沉默。吴府的二夫人诞下麟儿,但因胎儿过大造成难产,产后出现大出血后抢救无效,最终死亡。车厢里只有马车行驶于路上的声音。


    良久,张娘子的手放在王小娘子的头上揉了揉: 擦擦眼泪,别哭了。


    王小娘子抬头看她:外祖母……


    张娘子淡淡道: “你如果真的想要成为一位医者,那就要学会面对死亡。在医的世界里,有的时候,死亡才是常见。甚至到最后,你会因此而感到麻木。但,记住你今天的感觉。


    无力、痛苦、茫然….


    她曾经见过更多,也曾经因此而软弱。女子本就善感。


    但是,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医者,必须要战胜这些情绪,也就代表着女子往往要更辛苦,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张娘子曾经


    一度怀疑过,学医是否真的适合女性?所以在王小娘子被家人接回去的时候,她并没有阻拦。


    但是在看过仙画后,看到手术台上经常有出现女人的身影,看到站在台上熠熠生辉的在领奖的还是女人,张娘子很受触动。


    王小娘子忽然问:外祖母,你说后世的女子是不是已经不会遇到难产的问题?他们的医术那么发达。


    张娘子思索了一下:“可能吧。”她也想知道。


    王小娘子又有些异想天开的问: “他们既然都能做到换心开腹,那是不是也可以做到直接剖开肚子把婴儿给取出来?


    张娘子嘶的吸了口气。


    别说,或许还真有这个可能。


    王小娘子推开车窗,看向天幕,喃喃道: “仙画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啊?”


    “应该这一两天就开始了吧。”在医馆的后院,钱乙这么回答自己的好友。


    他的祖籍原本是钱塘,但曾祖的时候全家北迁,现在定居于郓州。


    钱乙的姑父是位大夫,他从小就跟着姑父学习,后来自己顺理成章也成了大夫,在郓州一带倒是颇有名气。


    现在整个医界最为关注的莫过于仙画评选出来的古代十大名医榜,比普通百姓间聊得还要火热,毕竟各位大医都有自己的追随者,打得不可开交。


    友人今日来寻钱乙,三句话离不开十大名医榜。


    之前上榜的几位前辈的确都是实至名归,却也漏掉了一些沧海遗珠。汉朝的淳于意,开创‘诊籍’之法,后世医者无不效仿,还有缇萦救父这样名留青史的传奇;梁代的陶弘景,与皇甫谧、葛洪齐名,更留下了《本草经集注》七卷,让后世医者受益无穷……


    还有巢元方、王焘……”钱乙将友人的话接了过去,笑道, “若是按照你这样的列举法,别说十大名医榜,就是二十大名医榜也列不完呀。


    “哈哈哈,那倒也是。友人坐下,随手翻看他在桌上写的书籍, 如今名医榜正好轮到了大宋,也不知道咱们大宋能有几位名医上榜?


    钱乙专心在炮制药材,倒也没理他。


    直到友人将桌上的书籍拿起来,略带些惊讶的问钱乙: “你这段时间原来竟是在著书?”


    钱乙看了看他手中未完成的书稿,腼腆的道, 怎么敢说是著书,只是之前一些出诊的心得,怕忘记,就用‘诊籍’的方式记下来,后续每每回顾,颇有一些新的心得,所以就记下了。


    友人看他的书稿,赞叹道: “世间大夫都觉得医治小孩麻烦,倒是你,还就喜欢给小孩子看病。


    这里面记载的小儿病例尤其多,他刚刚看得都入迷了。


    钱乙一笑: 不然怎么办呢?小孩子尤其是还不会说话的小孩,本来言语表达就困难,若是没有人耐下性子来研究小孩子的病症,那他们的境遇就更可怜了。


    他是赞同唐朝“药王”孙思邈的话的,妇科和儿科就应该作为单独的科目独立出来,专门研究。友人调笑:“若你能在此途上研究精进,说不定也能上这十大名医榜呢。”钱乙哈哈大笑起来:那到时候就多谢兄台吉言。


    好说好说。友人也大笑起来。


    两人根本也没将这些玩笑之语放在心上。


    钱乙道: “比起古代名医榜,我倒是更希望看到更多后世的所谓‘现代医学’。”


    比如那神奇的手术,还有附于各种物体身上的“病毒” “病菌”,各种在瓶瓶罐罐中生成的药物……钱乙觉得现在的很多不治之症在后世肯定已经被轻松解决,所以后世之人才会人人长寿。


    友人也感慨: “我也想看到更多后世医学景象,虽然现在暂时无法达到后世之水准,无异于望梅止渴,但看了之后总是心潮澎湃不已。


    比如后世的人怎么看病?医馆是不是遍地都是?后世的医馆是什么模样?后世的医生是如何培养的……


    钱乙叹道: “若是可以看到这些就好了。”


    友人叹道: “若是能想看什么就能看到什么就好了。”两人相视而笑,摇摇头,将这不切实际的幻想抛到了脑后。


    南宋。


    宋慈从件作房里出来,走到旁边的水缸处,随身仆人早已经舀了水给他洗手。这已经是习惯成自然。


    旁边的县尉迎了上来: 提点大人,可是有什么新发现?


    这位宋提点在断案一事上可谓是赫赫有名,据说经他检查过的尸体,从来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当然,这检查尸体的过程也比较吓人,所以刚才他是没敢进去的。


    不是自杀,是他杀。蓄着短须的宋慈淡淡道,将自己在检查尸体时的疑点——告知了县尉。县尉和知县幕僚在一旁连忙记笔记。


    虽然是他杀这个结论让他们接下来肯定有一阵子好忙,但是有宋提点的这些发现,想必捉拿凶手并不是很难。


    辞谢过知县的宴请,宋慈带着老仆回到了家中。


    休息一两日之后,又要赶去隆兴府等地,巡查那边的刑狱。


    正好遇到之前一起中进士的同科好友宴请,宋慈原本有些犹豫,但还是去赴了约。哎哟,这不是我们宋提点宋大人吗?“宋大人今日不去断案,怎么有空来?”


    还有人隐晦的打量他一眼,然后默默的往里缩了缩,脸上虽然没有带出嫌恶之色,但肢体动作说明了一切。


    宋慈一笑置之,并不以为意。


    他知道这些同科都觉得自己身为进士,不好好当个清贵的文臣,竟然跑去断案,往轻了说是有辱斯文,往重了说是有辱斯文——现在虽然也流行“不为良臣,则为良医”,在仕途上不得意就跑去研究医术,但是像他这样成日和尸体打交道的还是少见的。


    待到饭后,与他相熟的同窗凑过来喝酒:“你呀你,明明也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怎么现在反倒和仵作开始抢活了。以后验尸这样的事情,就让下面的人去做好了。


    宋慈苦笑道: “领你好意。不过,有的时候那些底下的件作实在是水平粗糙,不得不亲自上场。


    他现在需要提点江南路、广南东路和西路这几处的刑狱,虽说每一处的县衙都有仵作,但是水平实在是参差不齐,做出来的卷宗一塌糊涂,逼得他不得不每次都亲自来。①


    我欲写一本关于刑狱方面的书籍,将这些年的经验都写下来,或许能让后人们有些借鉴。实在不行,只能编教材了。宋慈也头疼得很。


    他这才算是充分领会到了,仙画里说的“知识”的重要性。他觉得,在验尸断案上,也是需


    要科学思维的!


    等你写成,我一定拜读。好友与他碰杯。


    这时候旁边的几人听到了,也哈哈哈的凑过来,阴阳怪气的道: “惠父此书若是真的写出来,说不得也能登上那什么古代十大名医榜,让我们也跟着开开眼界么!


    可不是?咱大宋,到现在可都没人上榜,说不得惠父就能成为这第一人呐!


    这人家评的是名医,和仵作有什么关系……哎呀惠父,我可不是说你是件作,勿怪勿怪。如果仙画评选古代十大断案能手,那我肯定是支持你上榜的。


    大家都笑了起来: 可不是嘛!惠父的断案之能,无人能及!几分夸赞,几分揶揄,几分嫉妒,几分讥讽。


    宋慈倒是不以为忤,表情淡淡的和人喝了几杯: 众位谬赞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而已。交好的同窗赶紧找了个新话题将他解救了出来。


    只是聊了一会儿,悬挂在高空之上的天幕却忽然泛出微微的亮光。有人喊了起来: 哎呀,仙画要开始了!快,快把窗户打开点。


    一时之间,忙着占位置的,忙着开窗的,甚至忙着奔出酒楼找空旷之处的,比比皆是。店掌柜和小二一面自己也想看仙画,一面要防着客人们跑单,场面一度变得混乱。


    一个个脑袋从窗户中伸了出来,而街道上也迅速的挤满了人。这仙画可不比那些丝竹舞乐要好看多了?!


    宋慈和同窗好友也找到一个不错的位置,充满期待的看向天幕。这次总该有咱们大宋的医生了吧!


    “应该有吧,说起来也不公平,这名医榜上都是之前的医生,之前医学混沌,自然能抢占到开拓的先机。咱们大宋名医众多,却反而只能排在后面。


    要知道,现在已经只有四个名额了!


    而光是他们知道的,就有宋朝、明朝和那什么清朝来抢,因此大家都非常的紧张。天幕彻底的亮了起来,熟悉的声音传来——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UP主路小柒,好久不见。今天我们视频的主题依然是盘点华夏古代十大名医。上一期已经盘点了六位,还剩下四位。】


    天幕中忽然传来了婴儿啼哭的声音,一个胖乎乎的婴儿出现了。


    她从裹在襁褓类,变成可以扶着东西行走,再到可以自己单独的吃东西,可以牙牙学语,迅速变成两三岁的幼儿。


    【对了,很多人应该已经猜到了,我们今天的第一位主人公就是被誉为“儿科圣手”的北宋时期大夫,钱乙!】


    郓州。


    如今尚还很年轻的钱乙张开嘴巴,惊讶得无以复加,他如游魂一般向友人说道: “你快掐我一下。


    让他看看他到底是不是在做梦!


    第63章 盘点十大名医,长寿的秘诀(十二)


    钱乙对友人说:“你掐我一下。”


    友人在他胳膊上使劲的拧了一下,换来了“嘶”的一声。


    “痛!”钱乙肯定的道。


    那就不是白日梦了。


    但他还是不太相信这个事实,又问友人:“是不是我们听错了,或许只是和我同名同姓?”


    主要是他现在还年轻,自己独立出诊也不过是几年的时间,若是几十年后功成名就的他,或许就不会再这样自我怀疑。


    友人想起他刚刚看的那本病案和心得体会,心中已经有了定论:“再看看。”


    【儿科!】


    【就算是不了解医院不了解医生的人也都知道,儿科在医院里的特殊地位。这些年,儿科的“用医荒”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闻,大家都知道儿科缺人。每每到了疾病多发期,比如现在的流感季时,儿童医院里的排队情况往往是这样的。】


    在儿童医院的门诊大厅里,抱着孩子的家长焦急的在等待。


    在椅子上坐着的,在医生诊室门口排队的,甚至还有直接排队排到了户外的。有爸爸抱着小孩接受采访:“我们都排了快三个小时了。”


    医院的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最近是流感高发期,最长的一次排队超过五个小时以上,我们正在尽量解决就诊困难的问题。


    所有的人眼睛都为之一亮,尤其是原本就在想象后世医疗会是什么样的大夫们。


    “这就是后世的医馆?”钱乙顿时将是不是自己的疑问抛诸于脑后,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的盯着天幕,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友人道:“……这个规模,似乎不能用医馆来称呼了,他们叫医院。”就像是书院一般。


    看看那些楼宇,每一栋都极为巨大。而且镜头扫过的时候,真的是人山人海。


    孙思邈在赶往长安的路途之中也在关注仙画:“现在有医馆,里面除了大夫本人之外,还会延请其他的大夫来坐堂。这医院,似乎也是这样的情形,只是大夫要更加多。


    孙思邈的弟子充满敬畏的点点头:师父,那不是多一点,那真的是多很多很多呀。


    那些穿着白色大褂的应该就是医生,他仔细数了一下,每个画面里面的医生不少于十位,甚至还更多。


    儿童医院……”孙思邈颇为欣慰,“看来后世的儿科的确是独立出来了。不知道有没有专门的妇科医院?


    像搞政治的,联想得就更多一点。


    刘彻惊叹之余却也觉得合理:“后世人口如此之多,也的确需要这种巨型医馆才行。”


    他自己是有太医的,所以在他一开始的思维里并没有“大汉医生少”的这个概念。但现在一想,觉得大汉的医生貌似的确是少了那么一点点。


    你看看,这华夏十大名医榜,大汉连一个医生都没有上榜!


    一个都没有!


    汉末的那两位不算。


    刘彻心里想起之前讲到的“长寿的秘诀”,和医疗水平也有关系。


    他琢磨着,虽然仙画透露了自己活得挺长,但谁会不想要活得更长一点呢?这大汉的医疗水平,还得再往上提一提才行!


    【除了儿童医院本身就少,也有儿科医生人手不足的原因。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实在是太难了!儿童的病症往往复杂多变,再加上他们年纪小不知道表达,就更难治。这就要求儿科医生不仅需要医术好,还要有耐心才行。】


    【而在古代,儿科被称为“哑科”,就是因为小孩子说话也不会表达,所以在没有任何仪器的时候根本就难以诊断他们到底得了什么病。】


    背着药箱的大夫弯腰询问两三岁的孩童,试图问出他真实的情况。但是小孩子只是躲在爹娘的怀里哭个不停。


    大夫只能叹口气,摇摇头,随便检查了两下就开了张药方递给小孩的父母。【但,有一名儿科医生却能够被天下的病患们推崇,无比信任。】【那就是开创了儿科之首的北宋大夫,钱乙!】


    友人站起身,笑呵呵的拱手向钱乙道:“恭喜恭喜,青史留名!”如果说刚刚没有确定,但现在却是听得清清楚楚。北宋的钱乙,没错的。


    钱乙只觉得自己像是踩在了棉花上,有些傻呵呵的:“我何德何能……”


    友人正色道:“你不用妄自菲薄,”他拿起桌上钱乙的那一册心得,又是佩服又是自愧不如,刚刚我看到你这本心得的时候,就知道你往后肯定是有所成就的。


    明朝。


    李时珍依然是和自己的友人一起观看仙画。两人都点头:“钱乙


    的确是实至名归。”现在明朝的大夫,尤其是专注于给小儿治病的大夫,谁不学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现在提到钱乙,不是学医的人可能还比较陌生。但有一个你们绝对是听过的,那就是滋阴补肾的六味地黄丸!不错,这正是钱乙研发出来。而且这味药呢,一开始的版本其实是为了治疗小孩子生长发育迟缓,囟门不合等病症而研制的。后来,经过一些演变,就成了现在成人版的六味地黄丸。】


    【也是颇为神奇,估计钱乙自己也想不到。】


    硕大的药盒光芒四射的出现在了仙画里,占据了最中心的位置。


    某位德高望重的穿着后世唐装的老演员,笑容可掬的举着它,语气铿锵有力:XXX牌六味地黄丸,治肾亏不含糖!


    天幕前的钱乙沉默了:


    这六味地黄丸虽然他目前还没有配出来,但是可想而知,以他的风格肯定是配给小儿吃的。所以后面到底是出了什么错?


    友人朝钱乙揶揄道:“这六味地黄丸,不知你这儿还有没有?我倒是想要替朋友求一丸……”钱乙面无表情的瞪他一眼。


    友人哈哈大笑。


    后世的李时珍也忍俊不禁:“六味地黄丸的组方的确是精妙无比。现在已经成为治疗肾阴虚的基础方了。


    同行友人笑道:“若是有水平的,往上面加减一二,没水平的,直接拿钱乙的方子。哪位大夫没开过六味地黄丸呢?


    而百姓之中也有人将这药丸的名字偷偷的记在了心里,打算哪天去医馆问一问。当然,咳咳……不是他要吃,是朋友要吃,懂?


    仙画及时将大家逐渐跑歪的想法拉回了正轨——


    【钱乙呢有一个不靠谱的家庭,他小的时候,妈妈就死了。他爸本来擅长针灸,平时还能家里攒点收入。但他也喜欢喝酒,忽然有一天喝得醉醺醺的之后就要东游海上,然后就这样消失了。还没长大的钱乙被他的姑姑收留,然后跟着姑父学起了医术。】


    【他姑父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只知道大概是个乡下的郎中,并不是什么名医。所以也由此可见,钱乙本身在医学上就是很有天赋的。】


    转眼成为了青年钱乙,在姑父给人出诊的时候他已经可以配合给病患扎针。回到家,医书手不释卷,通宵达旦。


    【通过钱乙也能看出来,到了唐宋朝的时候,因为书籍和科举的兴起,民间的教育开始有了长足的长进。你们看看,之前的华佗、张仲景、皇甫谧、葛洪,一个个都是士族,名门之后。因为只有士族才是识字的,也只有士族才拥有医书等物,才有读书的资格。】


    【那时候民间的医生被称为“草头医”,基本上和江湖骗子没什么区别了,是不太被人信任的。】


    【而钱乙呢,却是真真切切的出自于平民阶层。这就是教育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钱乙看着天幕,回想起往事,心里浮起酸涩之意。


    父亲虽然莫名其妙的就消失了,或者说离家出走了,但在他记忆里,他在的时候还是有欢乐的。只是欢乐有多少,后面的痛苦也就有多少。


    若是有朝一日他有机会,或许还会去找一找父亲,问一问他为什么要抛下自己走掉。咸阳宫内。


    赢政轻微的点了点头,表示对仙画的认同。


    自从他发现了人才的重要性,又从商君书中“愚民”的政策中调转了头之后,就愈发的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书本的重要性。


    再往上追溯,那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重要性。只是……他扫了一下殿内的士卿贵族们……不能操之过急。


    【关于钱乙本人的记录其实并不多,UP主也不清楚他是因为什么契机忽然将注意力转到儿科上面


    来的。但要感谢他的这个决定,华夏古代因此真正的有了“儿科”这一分支。】


    【在他之前呢,儿科是没有分出来的,也没有专门的大夫,反正小孩子生病了就随便看看。很多大夫“宁医十男子,不医一妇人,宁医十妇人,不医一孩童。”】


    【钱乙曾经写了一本医书《小儿药证直诀》,弟子阎季忠后来收集整理出版的时候,在序言里面写的这一段,就能看出当时儿童治病的窘境,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愤怒的青年在纸上写下:“曾目见庸医妄施方药而杀之者,十常四五”。①【百分之四五十的死亡率啊!就问你可不可怕!】


    【但是钱乙,就可以做到“使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②。他很


    会观察,听哭声、看面色,对付小朋友很有自己的一套,再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很快就能断定小孩子得的是什么病。】


    中年钱乙正在给一个四五岁的小朋友看病。


    小朋友有些害怕,钱乙温言软语,神情极又耐心。久而久之,小孩也放下了戒备。


    钱乙又递给他一个拨浪鼓,逗得他嬉笑连连。


    趁此之际,钱乙伸手在他的肚子上按了几下,细心的查看他神情上的变化。


    是如常嬉笑还是会蹙眉喊痛。


    一连串的功夫,已经把查体和把脉这样的工作都给做完了。


    张娘子对身边的王小娘子道:“看到了没有?对待小孩子的确是要有这样的耐心和技巧。”


    来她这儿看病的,小孩子也挺多的。


    王小娘子连连点头。


    她看了一眼自己的外祖母,有些不服气,一会儿觉得外祖母的医术也挺好的,也能上那十大名医榜。一会儿又觉得,那钱乙是北宋人士,不知道是不是和自己一个年代。


    而正在观看仙画的百姓中,总是有那么一些反骨。


    有喝醉了酒的客人在酒楼里笑道:“这后世女子自己都说了,阎季忠是那钱乙的弟子,那弟子评价师父肯定要往好里面说,使劲吹。难不成还说师父不行吗?


    旁人嗤笑一声:“这要是吹能吹上十大名医榜,我看你也早点去收几位弟子吧。”原来这人竟然也是大夫。


    下一秒,仙画就回答了他的疑问——


    【阎季忠可不是因为自己是钱乙的徒弟就吹捧师父,而是出于他自己的切身体会——他五六岁的时候得重病,就是被钱乙给治好的,所以后来才拜了钱乙为师。】


    【因此,有这样的细心耐烦,又有这样的医术,钱乙名满天下,也是意料之中。】北宋长公主府。


    钱乙被管家恭谨的请进门,公主和驸马亲自来迎接。


    “钱大夫,都说您擅长儿科。我的小女儿这几天患了痢疾,不管吃什么药都不见好转。劳烦钱大夫过去看看。


    钱乙连忙应承。


    此时,驸马似是闻到了空气中的淡淡酒味,略有些不满的皱了皱眉。


    钱乙去内室看过长公主的小女儿,只是简单的诊了诊


    脉,看了看面色舌苔等,就站直身子,对两人道:“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病症,也无需吃药,只要多喝水就行。等小郡主出了疹子后自然就好了。


    公主和驸马面面相觑。


    驸马有些不信,实在没忍住:“钱大夫不会是喝醉了还没醒吧?只是这样简单的看了几眼就可以下定论了?


    他眼中流露出质疑,没想到钱乙也是这等沽名钓誉之徒。


    “来人!送钱大夫回去吧!”


    钱乙苦笑,公主府的管家找过来的时候他正在与友人饮酒,可不是故意喝酒才来的。不过他也没解释什么,略微的欠了欠身就退下了。


    第三日,驸马却亲自来到了钱乙的医馆致谢,喜笑颜开:


    钱大夫真不愧是神医。小女昨日出了一场疹子,痢疾果然就好了!


    【给公主的儿子看好病之后,有一次,宋神宗赵顼的儿子也生病了。长公主赶紧推荐了钱乙给自己的哥哥。这里还有一桩轶事。】


    长公主正在府里面津津有味的看着仙画,半躺在榻上看,一边看一边吃点心,要多惬意有多惬意。


    时不时还要和驸马一起点评一番:“也不知道这钱乙是不是本朝人士,若是的话,一定要让皇兄将他找出来,请到汴梁来。


    驸马也附和:“确实。现在能医治小儿的名医实在是太少了。”即使是太医院里,也找不出几个。


    两人看着看着,就听到了宋神宗赵顼的名字。长公主差点被自己嗓子的点心给呛到,喝了好一通水,这才哈哈笑起来:“竟然真的是本朝人士!


    而且,她自己在仙画里还有戏份呢。


    虽然那扮演长公主的伶人,仪态和容貌都差了那么一点点。算了,当务之急还是赶紧召那钱乙来汴京!


    仙画还在继续。


    钱乙在看完皇子的病之后,胸有成竹的写下了方子。内侍接过方子后,双手抖了一下,脸上的神情有些微妙,然后将它递给了宋神宗。


    宋神宗定睛一看,勃然大怒:“大胆!钱乙,你开的这是什么方子?取灶心土一块!泥土也能入药吗?你你你……你简直是居心叵测!


    钱乙侃侃而谈,从阴阳五行说起,总之很有自


    信,皇子吃了这黄土汤一定会好。


    宋神宗将信将疑,倒是皇后当机立断:“官家,钱神医的名气天下皆知,要不,就试试吧?”宋神宗犹豫二三,终于下令:“去御膳房取一块灶心土来。”一碗黄土汤就被灌入了皇子的口中。


    说来也神奇,喝完了黄土汤之后,皇子的手脚竟然停止了痉挛,病开始慢慢的好了起来。


    宋神宗喜出望外,对着钱乙也变得和颜悦色起来:“钱爱卿果然医术非凡,不如就留在太医院中,当朕的太医丞,如何?


    钱乙自然是百般拜谢:“谢主隆恩。”


    汴京皇城内。


    宋神宗赵顼呵呵笑道:这扮演朕的伶人,未免也太过严肃老成了些。而且,威仪还差了那么一点。


    不得不说,他和长公主的思维非常同步,果然是同一个妈生出来的。皇后好奇的道:“这黄土汤果真能治病?”听上去怎么这么不靠谱呢。宋神宗一笑:“你看你,既然大夫如此开方,那自然是有他的道理。”


    皇后在心中默默的翻了个白眼,现在知道说这话了?看仙画里面,着急忙乱大发脾气的可是你自己。


    她对宋神宗道:“官家,不如寻访一下这钱乙现在何处?”到时候若她的儿子真的生病,那也有个保底。


    【就这样,钱乙就当上了四品的太医丞。他的这一剂‘黄土汤’也成为传奇。中医典故里有两个用泥土来治病的方子很有名,一个就是钱乙的灶心土,另外一个是井底泥,用来外涂火疮。乍一听觉得有些无厘头,UP主也不是很懂那些阴阳五行啊之类的很形而上的东西,只是翻了翻资料,正好看到《自然-化学》期刊上的一篇文章,那就是泥巴里含有一些独有的微生物和菌类,偶尔吃土可以改善肠


    道菌群。】


    【那似乎也能说明这两种泥巴用来治病也是有其科学原理的,可能就是他们里正好就蕴含着相应的微生物与菌群。就像现在拉肚子一般吃蒙脱石散,它的主要成分就是观音土一样。】


    【说回钱乙,他这太医也没当太久,一个是因为他自己身上有痹病,发病的时候浑身虚弱无力,一个可能是因为他还是想要回到民间行医。毕竟作为对医术有追求的医生,给大众看病肯定比成为谁谁谁的私人医生要更好。】


    【回到老家之后,他就在家著书。因为痹病


    也不外出,只在家接诊。据说他家门口的巷子,永远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这段时间里,他也将自己的经验和病例整理成为了书籍,写下了《小儿药证直诀》三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


    得了痹病的老年钱乙,走路已经不是很利索,即使外出也要依靠两人抬的软轿。所以他也极少外出,日常就是伏案著书。


    而在钱府外,官家正略带为难的婉拒邀请钱乙上门看诊的病患:“我家老爷现在走路不太方便了,已经不外出看诊了。


    病患只能失望而去。


    官家将这件事情告诉钱乙。


    钱乙叹口气:“他们也不容易。这样吧,每旬三天,我在家设医堂开诊,不管老少男女,让他们来这里排队看病吧。


    官家将这消息放出去,开诊日的时候,钱府的外面总是围满了人,这里面又以抱着小孩子来看病的居多。


    痹病啊……钱乙若有所思。


    友人担心的看着他。


    钱乙洒脱一笑:“我现在身体并无不适。且既已知未来,那之后自然可以回避。”之前那皇甫谧不也是痹病吗?


    钱乙寻思着,或许自己还应该好好的研究一下金针之术,到时候为自己扎起针来也方便。


    【可惜的是,钱乙的这些著作,目前流传于世的只有《小儿药证直诀》,由他的学生阎季忠整理,其余两本都已经在后续的战乱中遗失。】


    【《小儿药证直诀》是华夏最早的儿科专著,比西方的第一本儿科著作要早了整整三百余年!】


    【一生将重心都放在了小孩子身上,还奠定了中医儿科的基础,钱乙被称为“中医儿科鼻祖”他登上华夏古代十大名医榜,实至名归!】


    【钱乙死的时候八十二岁。】


    【他虽然年少遭遇了不靠谱的原生家庭,但是之后的人生可以称得上是顺遂平和,和之前的几位相比甚至少了一些波澜,听上去似乎没那么传奇激荡。但这样的人生,才是世间大多数人都向往的人生啊!】


    友人一听钱乙死的时候八十二岁,顿时收回了自己的同情。转而问他:“可有何养生之法?”


    钱乙啼笑皆非,他现在还年轻,还没到研究养生的时候,只能说:“等我琢磨出来,一定告知于你。


    南宋。


    宋慈的同窗之宴还在继续,只是大家都在看仙画,安静了不少。


    有人看到这儿就笑道:这钱乙的人生与前几位相比,的确是无趣了不少。有人问他:“那让你选自己想过的人生,你想选谁?”


    华佗遇到了史上著名医闹,被人砍了头;张仲景遇上了建安大瘟疫,族中伤亡过半;皇甫谧虽是天才,但身体也堪忧,甚至一度痛苦到要自杀;葛洪,甘于清贫隐居,但是五胡乱华那时代可不是常人能待的。


    想来想去,竟然只有孙思邈与钱乙,相对顺遂。但孙思邈历经的乱世也很多。那边争得不可开交,同窗好友笑问宋慈:“惠父如何看?”


    宋慈勾起嘴角,轻笑摇头,对身边同窗好友说道:“见过了刑狱,现在只觉得,世事无常,能够顺遂平和的过完这一生,已经是这天下最为难得,最应该珍惜的事情。


    更别提,钱乙这一生成就斐然,名垂青史。除了少年时期的不如意,他真可谓是被上天垂爱。宋慈想着想着,竟然都有些羡慕他了。


    【再说回儿科。】


    【古代的儿科难,现在的儿科其实也很难。有很多原本的儿科医生选择转到别的科去,因为儿科的病症实在是要更麻烦,工作压力更大,而且还需要经常面对一些胡搅蛮缠的家长。之前有个统计,


    说是1.5万儿科医生大逃离,可见现在儿科面临问题的严重性。】


    【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重视儿童就是重视自己的未来。】【钱乙已经不再,但UP主衷心希望儿科医生中能有更多的钱乙出现,为儿童纾解病痛。】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这位名医,也是宋朝的。】


    【他可能是十大名医榜上最特别的一位,因为他是一位法医!】南宋。


    宋慈所在的酒楼里,大家都有些懵。


    法医是哪一派哪一科?为何从来没有听过?


    “我也没有听过。”


    宋慈心中一怔,隐隐生出一些预感。


    他身边的同窗好友将“法医”这两个字在心中慢慢咀嚼,忽然惊讶的瞪圆了眼:“法医,这法是否是律法的法?!


    他转向宋慈,神情激动。就在


    这时,天幕也没卖关子——


    【那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在很多影视剧里面都看到过的,法医宋慈!】酒楼里顿时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将目光转向了宋慈。


    第64章 盘点十大名医,长寿的秘诀(十三)


    酒楼里一片寂静。


    宋慈的同窗好友们面面相觑,尤其是刚刚讽刺过他的那几位,脸上都十分精彩。


    宋慈本人倒是很淡然,虽然心里对于自己居然上榜也感到惊讶非常,但好歹也是在官场上沉浮了十几年的人,面上依然是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


    他的好友轻笑。


    他对这一拨人的德性最是清楚不过。


    有些呢是真觉得刑狱一事日常和凶嫌甚至是和尸体打交道,不够清贵;有些呢不过是看宋慈在丁忧起复后依然能坐到现在的高位,有些嫉妒罢了。


    如今这仙画一出,今天这宴席,可就有好戏看了。


    果不其然,立刻就有人端着酒杯过来:“恭喜惠父,青史留名,无上荣耀啊!”


    有人不想做得这么明显,只是遥遥的对着宋慈的方向举了举杯,脸上的笑容倒是热情了几分。


    还有人依然在嘀咕:这法医,法医……难不成在后世,件作竟然也能登上大雅之堂?


    他们对于看病治人的医生能够名留青史并没有什么意见,从宋朝的时候起,向来就有不为良臣就为良医的说法,济世救人是大功德。


    但是对于将件作和名医联系在一起,却有些接受不能——宋慈的本职并不是仵作,而是官员,这才是他能够坐在这里的原因。但后世若真如仙画所说,连仵作都成为了让人尊敬的职业。


    这.…这后世未免太过乱来!


    不单单是宋慈的同僚们,就连其他朝代的帝王和文武官员也都发出了一样的感慨。有的倒不是一味的质疑,而是在思考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深意。


    比如李世民。


    他这次是在太极宫中宴请群臣一起观看仙画,正皱眉道:法医,与律法相关,后世将件作命名为法医,一定有其深意。


    臣子权贵中有人若有所思,有人冷眼旁观。


    而在宋朝民间,一个仵作世家。正是用晚膳的时候。


    老吴头问刚到家的儿子小吴:“怎么?今天县衙又叫你过去了?”


    小吴点点头:“燕山村发现了一具女尸,让我过去勘验。”


    小吴本来就是子承父业,因此老吴头习惯性的问了一句:自杀还是他


    杀?


    看现场像是自杀。小吴咬着筷子,陷入沉思,“可是我老觉得哪里有些不对。


    老吴头还想说什么,被端菜过来的妻子打断,她没好气的道:“行了,行了,吃饭的时候别聊这些,听了都吃不下去。


    两个男人顿时噤声。


    吃着吃着,吴母开始了她的碎碎念:“你这年纪,也要考虑娶妻了。那官媒老婆子,上次去找她,竟然不愿意接我的话!”


    小吴的筷子停了停,装作无所谓的道:“咱们做件作的,人家官媒哪里会搭理?”


    老吴头叹一声,也点点头:“实在不行,就在下面村里找一找,只要是老实本分的就行。”吴母还是有点不甘心,刚想说点什么,仙画就开始了。人间众生相粉墨登场,天幕不慌不乱——


    【法医,一个特殊的群体。】


    【为生者权,为死者言,让尸体说话,给死者伸冤。】罪案剧里面的BGM响起。


    带着都市感的快节奏,又带着一点迷幻和悬疑的色彩。


    俊男美女扮演的法医们提着自己的工具箱英姿飒爽的出现在罪案现场,或者是一身白色大褂出现在冷色调的尸检室里。


    看上去非常的有都市精英感,非常有逼格。


    高智商、专业、沉稳、帅气。


    最后定格在一个镜头上。


    你害怕吗?


    长发披肩,戴着眼镜的斯文女士回答道:“只要想到你是替死者说出最后的真相,死者就没有什么可怕的。”①


    原本抨击件作的人都沉默了,仵作们也沉默了。这就是后世的法医?看上去真是让人向往啊…….宋慈迅速的闪过一个念头,看起来,后世的仵作,不,法医们都是读过书的!


    真好!


    他在基层处理那些陈年旧案的时候,最大的困扰就是很多的仵作只是简单的家传手艺,都不识字。甚至是很多负责刑狱的司理参军和县尉是武人出身,也不怎么识字!


    真是让人头疼。


    在法医科室前的走廊上,一位黑发的穿着蓝色法医大褂的白人男子正在和一位白人女性争执。白人法医取下眼镜,语速极快:


    你知道吗?很久之前,在一个村子里发生了一桩谋杀案,死者的喉咙是被一把铲子给划断的,村子里的每一个人都否认自己和这起谋杀案有关。


    “这时候就有一个人,就是被你称为科学傻蛋的那种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全体的村民都召集在一起,让他们都带上了自己家里的铲子,在太阳底下高高举起。而他就在旁边等着看事情会有什么变化。


    “最后,开始有苍蝇停在了其中一把铲子上,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它们在这把铲子上寻找到了那些细小的血肉,它们就是这起凶杀案的第一现场目击证人’。


    女士笑了笑,接过他的话:“那个调查者找出了真正的凶手。”白人法医点了点头:“于是,法医鉴定学从此就诞生了。”


    女士耸耸肩:“我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1235年前的宋朝,距离现在800多年前。”②片段戛然而止,路小柒的声音响了起来。


    【这是经典的美剧《犯罪现场调查》,这里面提到的那位调查者就是宋慈。而这位法医讲述的故事就收集在宋慈写的《洗冤集录》中!】


    【从这儿也能看出来,宋慈并不单单是华夏法医学的开山鼻祖,而是公认的世界法医学开山鼻祖!他的《洗冤集录》被翻译成了多国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是当之无愧的法医学之父!】


    【牛不牛?】


    … …


    牛!


    天下的百姓们心中都浮现起这个字。


    虽然他们不懂法医坚定学是什么,之前的中文字幕也未必人人都看懂了,但是路小柒说的话他们是能懂的。


    看到自己族裔中的某人做出的贡献,甚至连其他族裔都予以肯定,心中自然而然会生出骄傲和自豪之情。


    这是人的本性使然。


    就连宋慈所在的酒楼里,原本有一些依然不屑的人,此刻眼神也都变了。


    惊愕于被他们看不上的宋慈竟然在后世有着这么高的评价,甚至连其他国家的人也都对他无比追捧!


    而后,这种惊愕又变成了浓浓的羡慕。


    一时之间,情绪有些复杂。


    宋慈的情绪也有些复杂,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戴上“法医学之父”的冠冕。他写《洗冤集录》纯粹是因为在做这份工作的时候发现了从业者实在是水平参差不齐,整个行当甚至可以说一塌糊涂,让他忍不住就想要做点什么而已。


    这些年经历过的案子不由自主的就浮现在心头。


    五味杂陈。


    而在另一个时空,汴梁的宫城之内。


    大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正在回味着这句话——法医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司法公信力”。③


    何解?


    他只觉得这句话很精妙,但猛然之间没有参透其中的逻辑。


    一时没有想通的赵匡胤在此刻宛如现代大学里那些在马哲课堂里懵逼的莘莘学子们。大家各有各的思量。


    只有同样的件作的小吴,关心得更为纯粹:为什么不把《洗冤集录》放出来?好想看到里面的内容啊!


    【UP主研究了一下宋慈的生平,惊讶的发现,宋慈其实不单单是影视剧里面所塑造的只专注于刑狱的专才,而是一个和皇甫谧一样,干一行爱一行,能文能武的天才。】


    【他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爸宋巩在广州当官,主管的就是刑狱,相当于当时的广州市公安局长兼市检察院院长。宋慈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对于刑狱断案也是耳濡目染。】


    少年宋慈在书房里复习着功课。


    但耳朵却悄悄的竖了起来,偷听着父亲和幕僚在旁边房间讨论案件。母亲在窗外轻咳一声,他立刻恢复了正襟危坐的姿态。


    【不过呢,身为官宦子弟,宋慈还是老老实实走的传统儒生的路子,考科举、进太学,等待出仕当官。文章写得还挺不错,凭着这个成为了朱熹的徒孙,学的也是程朱理学。】


    【三十一岁的时候,宋慈中了进士。本来终于可以当官了,但那一年,宋慈的老爸过世了,他得


    丁忧。这一丁啊,就是九年。等到他再出仕的时候,已经是四十岁了,属于大器晚成的代表。】


    俨然是中年模样的宋慈终于看到自己的名字登上了皇榜。


    也曾意气风发的和士子们庆功饮宴。


    有人问:“宋慈,你的


    任命可下来了?”


    宋慈点点头,带着一点自矜的得意:授浙江鄞县县尉,不日将前往赴任。


    但他最终还是没有去成鄞县,书童匆匆而至,带来消息,宋慈手中的酒杯滚落在地。


    镜头再转,已然是披麻戴孝的悲伤模样。


    … …


    西汉。


    汉武帝刘彻皱眉:“丁忧九年,未免也太长了些。”


    汉朝也丁忧,但并不强制。当然,官员们为了表现自己的孝心,遇上父母离世,还是会意思意思的上疏请辞。


    刘彻一般是这样,喜欢的得用之人就驳回,不喜之人就欣然接受。所以,他觉得这宋慈既然是大才,丁忧九年也太过了。


    他看向身边的张汤:“在断案一事上,这宋慈也不一定就能赶得上廷尉呀!朕有廷尉,足矣!”张汤立刻躬身,谦卑中带着感动:“愿为陛下赴汤蹈火!”


    张汤对外的形象虽然严酷,但是他对自己的业务能力还是很看重的,因此这一期的仙画也看得格外仔细。


    【宋慈真正的当上提点,也就是提刑官,主管一省刑狱是他当官十四年后的事情。这十四年,他都干了些什么事儿呢?】


    【先是平定了“三峒贼”的叛乱,率兵三百大破石门寨,俘获了贼首,立下了战功。然后呢,又平定了闽中叛乱,据说“提孤军从竹州进,且行且战三百余里”,被主帅称赞他“忠勇过武将矣”!】④


    【朋友们,宋慈不单单是个会写文章的文人,是个法医,还是个能带兵打战的武将呐!】看到这里,李世民叫了一声好,眼神流露出激赏之色。


    他就喜欢这种能文能武的人才!


    而酒楼内,宋慈面对同僚们忽然蜂拥而至的赞赏声依然显得很谦卑:


    “当时的情况其实也没那么紧急,我也只是听主帅的吩咐,不过是凑巧立了一些微末的功劳罢了。


    不足挂齿。


    旁人酸溜溜的:对于他之后青史留名,什么开山鼻祖,什么法医学之父的名头来说,这些可不就是一些微末的功劳吗?


    这人比人,真是气死人!


    这会儿,他们全然忘记了自己之前对宋慈的鄙视。


    【后来呢,他又当过县令,当


    过通判,主要是负责一些民生的问题,比如平抑盐价,整治饥荒等等,到任之处,颇受百姓好评。而宋慈,也就开始慢慢升官。】


    【终于,在当官十四年之后,开始提点广东刑狱,8个月里面处理了200多桩积压案件,开始了自己的传奇职业人生。】


    【这时候,他已经五十四岁了。】五十四岁的宋慈,已经现出了一些老态。


    频繁的调动和对本职工作的负责态度,让他两登染上了风霜,唯有那双眼睛依然犀利冷静。


    【他之前的人生,虽然也和断案尸检接触过,但并不是主业。人到暮年,忽然之间被换到另外一个赛道上去,相信即使是年轻人也会有点懵,或者要不就糊弄糊弄得了。但宋慈不一样,他向大夫学习药理学,向老件作学习验尸等解剖学,不仅处理了大量的案件,还在六七年的时间里同时完成了《洗冤集录》一书。】


    【在这一方面的天赋何其恐怖!】


    当上了提点的宋慈依然简朴如初,下属向他递上卷宗。提点大人,这案件的卷宗全部都在这里了。


    宋慈翻了翻,皱起了眉,向下属问了几个问题,从表情就可以看出来他很不满意。尸体还在仵作房?


    宋慈起身决定自己去看一看。


    下属惊慌失色,连忙劝道:“仵作房脏污晦气,恐冲撞了大人,大人无需亲自前往,若有事情吩咐小的一声就行。


    宋慈哼了一声,甩袖就走:“看卷宗又能看出什么?”


    到了件作房,件作看到这么大一个人物在旁边盯着自己,拿工具的手都有些颤抖。


    宋慈看不下去了,眉间的皱纹简直可以夹死苍蝇,最终没忍住,伸手道:“拿来,我来。”【《洗冤集录》的一开篇就对本文的内容写得非常的清楚。】


    竖列的文字出现在天幕上:


    “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盖死生出入之权舆,幽枉屈伸之机括,于是乎决。”⑤


    【宋慈觉得,搞清案件的关键就在于做好受害人——不管是活的也好,死的也罢的检查验证工作。所以,这就是一本法医的工作指南。


    张汤对此有不同意见。


    他不是否认宋慈在法医学上的贡献,只是觉得这东西对于断


    案来说也并不是那么重要。断案嘛,拿到真相的方式有很多种。


    比如口供。


    人都是脆弱的,只要严刑拷打,必然会说出真相。


    张汤隐秘的瞥了一眼自家皇帝陛下,心里闪过模糊的念头——甚至有的时候,真相都不是那么的重要。


    陛下的心思,才是最重要的。


    而和张汤不同的是,小件作小吴觉得自己受到了激励。


    原来自己的工作那么的重要啊!


    他内心其实一直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很重要的,匡扶正义啊!只是在现实里被人轻视鄙夷,这点小骄傲就只能一直藏在心底。


    但现在,听到连宋慈这样的大官、这样的能人都说查案最重要的是验尸,小仵作竟然一下子变得热血沸腾起来。


    就连老吴头这从件作岗上退下来了的,都有点激动。只有吴母叹口气,瞪两人一眼:“有啥用,有啥用!照样找不到好女子成亲,哎!”


    【从验尸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尸体的初检、复检、各种死因等等等等,《洗冤集录》里的这五十三项内容,基本就襄括了法医学的方方面面。】


    【而这里面,很多项内容即使是现在的法医学也都在使用,可见他的科学性!】宋慈将一卷案宗放在了桌上。


    幕僚问:这起案件已经结案了,提点大人可是发现了什么不妥之处?


    宋慈点头:“农夫无缘无故的自杀本就少见,案件的口供与现场勘探也极为模糊,我怀疑里面另有隐情。我想要开棺再验。


    宋慈带着自己的下属连夜赶赴到了辖下乡村,将尸体从棺木中移了出来,自己亲自上场查看。此人绝非自杀。


    他一边验尸一边讲述,幕僚在一旁记录。


    如果是自杀,受到自身疼痛影响,一般是由深到浅,且方向会向下略勾,有所倾斜。但你看这伤口,由浅到深,十分利落,而且刀口的方向是直下的,应该是有人将受害人扑倒在地,举刀刺入导致。


    宋慈专注的注视眼前尸体,淡淡道:这绝不是自杀案,发回重审。


    “是!”


    … …


    很多老百姓在庆幸还好仙画没有将完整


    的尸体放出来,不然他们今天晚上恐怕要睡不着觉了。不过,真是没想到,原来一个伤口上竟然也有这么多的讲究和学问。


    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有人大声道:“怎么就没了?放完呀!”


    他还想看看到底是谁杀了那农夫呢!


    怎么就没有了呢?


    急死个人!


    刑侦悬疑剧的魅力恐怖如斯!


    也有人如醍醐灌顶——小吴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一边念道:“刀口的深浅不一样,我知道了!爹,娘,我去县衙一趟,你们自己先吃吧!


    显然,他受到了某种启发。


    老吴头挥挥手:“去吧去吧。”吴母又叹了口气,她的儿媳妇啊!看这样子是遥遥无期了!


    … …


    【不仅如此,《洗冤集录》的价值还在于他对件作,即法医和查案人员的行为标准都做了很科学的规范。比如勘探现场的时候要怎么样,在询问案犯和相关人员的时候要怎么问,非常的详细!】


    大人,死者是女性,被人发现的时候已经在房间内上吊身亡。


    宋慈带着下属匆匆赶往案发现场。


    尸体放下了吗?


    “没有。”


    很好。宋慈对下属像是弟子一样的对待,认真解释,“对这样上吊身亡的尸体,要先静态勘探,弄清楚她是面向哪儿,背对着哪儿,怎么吊上去的?脖子上的结是什么样的?离地有多少尺,还有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的,都要先记录下来。然后才能把尸体放下来。


    是,大人!


    为什么要先这样?百姓中有人问。


    被她问的人支支吾吾:这个……我也不清楚啊。仙画待会儿应该会放吧?但可惜,并没有。


    仙画就此夏然而止。


    无数的观众篡起了拳头,好气!好想看到完整的宋慈断案啊!


    “惠父,这又是为何?”不管是好奇也好,故意来拉关系也好,和宋慈正在喝酒的同僚同窗们都围了过来。


    宋慈俨然成为了这场宴会当中当仁不让的主角!他在心中苦笑一声,不得不向大家解释起来。


    【这种先静后动的勘验方式后来成为了现场勘探的准则!六百多年之后,西方的侦查学家汉斯·格罗斯才把它写入到了自己的“黄金准则”理论当中!】


    【所以说,《洗冤集录》的含金量是非常非常高的。】


    【甚至可以这样说,在这部书之前,世界上是没有“法医”的,充其量只有传统的仵作在用一些家传的方式来进行验尸。宋慈在前无古人的基础上,直接搭建了一个行业,不仅编出了一套教科书,还制定了这个行业的相关规范。】


    【从无到有,这就是“世界法医学鼻祖”的实力!】仙画中响起了一阵一阵的掌声。


    【UP主觉得宋慈还有一点很不容易,就是他顶住了社会的压力,没有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


    【仵作,其实是很古老的职业,在战国后期的时候就有了,那时候被称为“令使”和“牢隶臣”,一直到秦朝都还是这个名字,云梦秦简里清楚的写着。】


    【当时的仵作都是由奴隶和贱民来担任的。】


    咸阳宫内。


    嬴政轻轻的扯了扯嘴角,不知这云梦秦简的墓葬主人是谁?


    一时之间,竟不知该替他喜还是替他忧。


    第65章 盘点十大名医,长寿的秘诀(十四)


    【后来虽然没有了奴隶,都成了平民,但仵作同样是被人所轻贱的职业,而且往往是由殡葬人士兼任,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算是临时工。一直到明朝的时候才成为官府内的一个正式职位,等于由临时工转为了合同工。一直到雍正时期,才由合同工提为了正式编制,算是正儿八经的公务员了,后代还可以正常参加科考。】


    【这时候在宋慈的年代,件作还是临时工,和伶人、□□化为一个范畴,都属于不入流的行当。就连结亲,普通人家都不愿意选择他们。】


    吴家。


    吴母一拍大腿,顿时觉得找到了知音:“可不就是这样!”像他们家现在就正愁着找媳妇呢。


    其实吴家不穷,殡葬行业的收入挺高的,还经常有来自于官府给的佣金,虽然是临时工吧,但在县衙也有几分人脉,能够说得上几句话。


    吴母本来想给小吴仵作找个县城里的姑娘,不说家境有多好,但最起码家世清白,性格好。但做官媒的那老婆子根本不搭话,吴母也就知道了这是人家看不上他们。


    去乡下其实好找的,但真要走到这一步,吴母却又有些不爽。


    说来说去,都是因为自家的职业还是有些不体面。


    老吴道:“都和你说别折腾了,这乡下的人家其实也不差,实在不行就去乡下找呗。”


    吴母嘟嚷道:“那也只好这样了。”


    她看向天幕,羡慕的啧啧两声:“你说后世的那些件作怎么就活得那么气派?”


    老吴头呵呵两声:“别瞅了,那是法医,区别可大着呢,和咱们啊都已经不算一个行当了。”


    话虽如此,心里也不是不羡慕。


    人家的后代可以堂而皇之的参加科举,还算是公务员——老吴头虽然没太懂公务员这个词的含义,但也听得出来这是个好词儿!


    要是咱们大宋的仵作也能这样……算了算了,不敢想,不敢想。


    … …


    【因此,身为官宦子弟、位居高官的宋慈,能够自己去干件作的活儿,甚至出了一本几乎全部都是讲仵作技术的书,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他的一些举动在当时来看应该很惊世骇俗。】


    【儒家说“非礼勿视”,但宋慈强调,遇到女尸的时候一定要全身上下都检查仔细,包


    括隐秘部位。】


    战战兢兢的县尉和仵作领着宋慈来到后衙的停尸房。


    一具被蒙着白布的女尸躺在案桌之上。


    宋慈一边翻看着案卷一边问:“全身上下都检查过了吗?”仵作咽了口唾沫,回答道:“都……都检查过了。”宋慈抬起头,又问:所有的地方都检查过了?


    仵作苦着脸:大,大人,这死者是一女子,非,非礼勿视,有几个地方小的就没有检查。事实上,他只是匆匆的扫视了一遍就写了卷宗。


    宋慈冷眼盯了他几秒,盯得他腿发软,这才道:“任何人只要进了这个地方,就没有了性别上的差异,都只是死者、受害者、尸体。如果有人正好在你没有检查的部位插刀入腹内,造成了她的死亡,却被你敷衍而过,你该当何罪?!


    仵作满头大汗,连忙跪了下来。


    宋慈收回眼神,对县尉道:“找衙役把这具女尸抬到光明平稳处,我要亲自验尸。另外,你和我一起,再让衙役留在现场,以避嫌疑。


    县尉擦了把汗,叫来几名衙役把女尸和案桌都抬到了院内的平地。宋慈亲自验尸。


    县尉掩鼻,本想要偷偷的躲在远一点的地方,却被宋慈叫到了近处,只能讪讪的将袖子放下。


    “断案一事,事必躬亲。你掌管一县刑狱,若连验尸都做不到监督和查证,那要你何用?”宋慈淡淡道,又从袖中掏出一个小瓷瓶,这是香油,抹一点在人中部位,可以减轻一点气味。


    县尉见他自己不抹,自己哪敢抹,战战兢兢的站到了宋慈的一侧。件作站在了另一侧。


    宋慈一边验尸一边向仵作言明规范:“凡验妇人,不可羞避,不可令人遮蔽隐秘处。所有孔窍都应该细验。若是心中有忌讳,可搬到光明处,让大家都看到,以避嫌疑。”①


    刚说完,他就从女子□□抽出一根长长的细针。针尖在阳光底下泛着青色,显然是淬了毒的。


    件作万万没想到的确是在隐秘处查出了致命伤,顿时惭愧万分,又对宋慈生出了崇拜之意。躬身到底:“多谢提点大人教导!”


    【宋慈十岁拜朱熹的弟子为师,他所学的程朱理学讲的是唯心主义,而他所奠定的法医理论却完全是科学的唯物主义。他注重证据,求实


    求真,尤其是物证。】


    【物证同样也是现代侦查中在定罪时不可缺少的要素。】


    公安局的审问室外。


    凶嫌的亲人在面对警察讯问的时候支支吾吾,表情躲闪,言语模糊。审讯室的单向玻璃外,刑警正在观察情况。


    “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他在撒谎。”想要替亲人遮掩嘛,这样的事情也很常见。


    这时候,穿着白大褂的法医匆匆而至,给刑警队长送上一份报告:“不用担心。人会撒谎但证据不会。我们在现场提取到了一枚指纹,证实了他儿子在当晚去过案发现场。而且凶嫌指甲里的皮屑也与他儿子的DNA相符。


    刑警队长接过来:“太好了!有了这个我们就有把握让他开口!”


    【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来,宋慈内心对于正义的追求、对于给死者沉冤得雪的执着,超越了他所接受的教育。】


    【与什么士人颜面、道学地位相比,他觉得前者是更重要的。】【这才是人性的光辉!】


    宋慈只觉得自己的眼眶一热,五十多岁的人了,在官场沉浮多年,竟然为了一席话而差点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自己为什么顶着压力也要亲自去验尸,即使与现在的“礼”不合,也要坚持自己的做法?


    因为他觉得这才是正确的,让每一桩案件都能够沉冤得雪,清清楚楚,这的确是他内心真正所想。


    酒楼中的同僚们和同窗们,有人面露愧色。有一个刚刚还远远躲着,不愿意来烧热灶的同僚,此刻却端着酒杯走了过来,面色诚恳:


    “惠父,之前我的确轻视于你,觉得你这样是丢了读书人的品格,自甘堕落。但现在看来,是我自己太过狭隘,远不如你。我罚酒三杯!


    宋慈连忙起身。


    比起刚刚那些凑过来套近乎的人,他反倒觉得此人更为可交。西汉。


    身为儒家的代表,董仲舒却对宋慈欣赏有加:“恤刑慎狱、决狱谨慎,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做法。礼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为了限制律法,束缚手脚。


    他打心眼里看不起后世那些歪曲了圣人言的理学,觉得不过是贱儒、酸儒罢了。


    【除了对仵作技术上的指导之外,《洗冤集录》对负责刑狱


    的官员也提出了一些规范的要求。】


    【比如,要任用文官,如果因为偏远之地实在没有文官的话,那就选用会识字的武官。这一点我倒不认为宋慈是轻视武官,倒是更像他觉得查案还是要有基本的知识储备的,否则就会被“仵作之欺伪,吏胥之奸巧”所糊弄。就你好歹得认识字,能自己会看卷宗。】


    【另外,去辖下的一些城池乡镇查案的时候,除了不能和地方的官员来往之外,还不能和秀才和僧道打交道。因为这些人上能通官府,下能聚集民众,很容易惹出点什么事儿来。】


    【因此,这本书堪称检察官和法医的圣典指南,从它被刊印以来,后世相关从业人员几乎人手一部,再也不怕专业不过关或者是被底下人糊弄,简直太好用了!】


    … …


    明初。


    一名刚刚考上了进士正要去上任的新晋县令正惴惴不安。如何考试他懂,并且考得还挺好。


    但如何做官,他还没整明白啊!


    而且,当今圣上脾气可不太好,对官员下手毫不留情,自己在任上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可不能被抓了把柄。


    正愁着的时候,仙画里提到了这一段。进士眼前一亮:对啊!


    民生之类的暂且不提,慢慢摸索,但如果自己手上有了一本《洗冤集录》,最起码刑狱方面能有点参考,不会被下面的那些胥吏所欺瞒。


    他赶紧叫来自己的书童:“明天就去书局里问问,看看有没有《洗冤集录》,有的话给我买一本回来。


    想了想,又交代了一句:多找几家书局!


    《洗冤集录》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竟然迎来了无数的询问,以至于成为了连续多年的热销书籍。


    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当然了,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洗冤集录》里也有一些东西是错误的。】


    【里面说人的骨头对应天时,应该有365块。但实际上,咱们学过生物,成年人的骨头满打满算也只有206块,甚至大部分华夏人的骨头只有204块,因为我们的第五块脚趾上只有两块趾骨,而大部分的欧美人有三块。】


    路小柒放了一张完整的人体骨骼图。


    上面有着各种骨骼的名称,还特意圈出了第五块脚趾的不


    同。


    天幕前,众人惊叫连连。


    有人不敢看,但偷偷的睁开一条缝,从缝隙中偷看。


    有父母及时的捂住了孩子的眼睛。


    但大多数的人其实并不觉得恐怖,可能是因为这骨架看上去很干净的缘故,竟然还没有他们见过的人死后的尸体那么可怕。


    而出现这一幕时,宋慈直接放下了酒杯,快步走向窗前。


    一时找不到纸笔,情急之下只能用手指蘸着酒水在桌上记下这些有关骨骼的内容。这对于尸检可是有着大用处的!旁边的同窗好友赶紧让掌柜的送了纸笔和墨过来。


    另外一些人在旁也不敢高声说话,生怕打扰了他的思绪——现在宋慈在他们之间的地位可完全不一样了——只敢小声的窃窃私语。


    这后世为何会对人体有多少块骨头这么熟悉?不会是……


    大家对望一眼,不约而同的打了个寒噤。这未免也太可怕了!


    倒是有洒脱之辈道:“尔等过于拘泥迂腐,仙画看了这么久还不了解后世吗?连墓葬都堂而皇之的发掘,这研究一下人的骨头又有什么呢?


    旁人点头,这倒也说得过去。


    而民间有一些专注于外科,甚至略有心得的大夫有些蠢蠢欲动,心中生出了大胆的念头。要不,也去找几具尸体来练一下手?或者是和官府合作,去充当一下件作?如果真能清楚人体构造,对于医术肯定也有极大的促进和提升!


    … …


    【还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是滴骨认亲和滴血认亲。这种方法大概来源于儒家所认为的“孩子的骨肉来源于父母,所以他们的血和骨是一体的这种思想。但实际上前者,骨头只要上面没有了软组织,时间一长变得腐蚀疏松,你滴点水啊滴点酒啊滴点鸡血鸭血什么的都能被吸收,所以这滴骨认亲顶多也就是测试一下骨骼的干枯程度。】


    宋慈手里拿着一个完整的干净的头骨,周围的人都凑过来看。


    他滴了一滴血上去,迅速的被头骨吸收。


    周围人惊呼:“两人果然是父子关系!”这时候,天幕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红色的X的符号。


    【而滴血认亲,同样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血之所以滴在水里面会晕开,完全


    是因为血液里的细胞膜被水撑破,里面的血红蛋白扩散出来。那不管你是什么血型,血红蛋白的构造都是一样的,最终都会融合在一起。如果加一点明矾在里面,还能融得更快一点。】


    一段后世之人都很熟悉的《寻秦记》影视剧片段出现在天幕上。


    由某个平平无奇的男子扮演的项少龙站在大殿内,手举着一个小钵,对着众臣侃侃而谈:“众位请看,他们两个的血互相排斥,而且还起了很多颗粒,凝固不散。


    带着冠冕的秦异人欣慰的点头:“如此可以证明,政儿和吕丞相根本毫无关系!众卿,可以停止谣言了。


    然后快进到吕不韦拿着长剑走进内殿,对着嬴政和赵姬咬牙切齿:“原来这个孽种根本不是我的!


    项少龙在危急之中出现,表示刚才的滴血认亲只是一场戏而已。


    又取了吕不韦的血和嬴政的血滴在碗内,拿筷子搅了搅,两滴血果然很快就融在一起了。吕不韦惊疑的问:“那为何刚才在殿上不能相混相融?”项少龙从身上取出另一只筷子:“答案就在这根筷子上,”


    他将筷子伸入碗中搅了搅,刚才相融的血液又变得凝固了起来,他解释道:“我在上面加了醋酸粉,当血液遇到醋酸粉就会凝固,就会出现这种情况。”②


    咸阳宫中一片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大秦。


    沉默到极致,甚至让人觉得有些窒息。


    直到嬴政带着森然的冷笑声在殿中响起,大家才觉得终于可以喘气了。


    “竖子!”嬴政从牙缝里挤出这句,怒极反笑。


    锐利的剑光闪过,身后的烛台和殿上挂着的帷布直接断成了两截。


    “陛下息怒!臣子们纷纷劝道,不过是后世伶人们的妄言,切切不可因此而动怒伤了身子。”


    居然敢编排陛下和吕不韦的关系!


    简直是吃了豹子胆了!


    若不是那些人在后世,就是躲到天边,陛下都得翻地三尺把他们给找出来!难道以为先秦王都是傻子,竟然认不出自己的血脉?吕不韦和赵姬要真敢这么做,恐怕前脚进了秦地,后脚就能被车裂。


    而且,他们这位陛下,着实和过世的庄襄王长得十分神似,所以在场的士卿大臣们


    都没把这一段后世戏说放在心上。


    嬴政长长的呼出一口气。


    他觉得仙画要是再来几次这样的“惊喜”,恐怕他的寿命都要短上几年。


    真真的又爱又恨!


    大秦的百姓们也不信,始皇的威信在如今正如日中天——当然有那么几个居心叵测之辈心中想了那么一下,但又很快的摇头,没用,现在的始皇帝地位早就稳固。就算他的身世有问题,也翻不出什么太大的浪花。


    后世的百姓们倒是真真假假、津津有味的八卦了一番,然后很快就又转到“原来滴血认亲没有用”的这件事情上了。


    李世民想起距离唐朝还不算久的南朝,也曾经有一桩滴骨认亲之事,还上了史书。


    梁武帝萧衍的养子萧赞怀疑自己的身世,将亲生父亲萧宝卷的棺木打开,用了滴骨认亲这一方法。为了确认滴骨认亲是否真的有用,他甚至杀了自己还在襁褓之中的儿子,用自己的血滴在儿子的骨头上来做验证。


    臣子们明显也想到了这件事。


    长孙无忌摇摇头:“虎毒不食子,萧赞此人未免过于狠毒。”魏征冷哼一声:“若不狠毒,岂会被史书评价为‘政刑酷暴'' !”南宋。


    宋慈凝眉,先是心中一凛,回顾了一下自己是否因为这些错误而错判过案件,发现没有之后才松了一口气。然后决定回去就把这一段从自己的书中删除。


    他也好奇,后世不知道是用什么方法来鉴定亲缘关系?他们肯定掌握了不少新的技术。而且那醋酸粉是何物?是醋吗?他决定回去就试一试。


    …


    【刚刚是电视剧《寻秦记》中的一段,故事当然是乱扯的,但里面的科学原理还是没有错的。所以说,滴血认亲这事儿完全不靠谱。】


    【要检验是不是亲子关系,还得看我们现在的DNA检测技术!】刑警在案发现场搜索了好几遍,连床底下都没有放过。终于在卫生间的地漏里找到了一根长发。


    他将这根长发带回警局,递给法医:“死者被烧得连灰都不剩,凭这个可以确定死者和凶手之间的母子关系吗?


    法医接过头发,点点头:没问题。


    【如今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医,需要要精通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外科学、法医毒理学、人类学以及刑事侦查技术等等等等,殊为不易。】


    【法医学的侦查技术也随着生物学、化学等科目的发展而日新月异。我们可以从现场遗留的一枚指纹、一根头发就能找到嫌疑人,也能根据一具几十年前的骸骨复原出死者的长相、死因甚至还原他的死亡现场。】


    伴随着紧张而热血的BGM,刑侦人员井然有序的在勘探现场。


    法医和痕检将采集到的指纹进行电脑比对,电子屏幕上的指纹信息以及人物信息飞速的变幻,最终锁定了其中一人。


    DNA的双螺旋结构在屏幕上不停的转动。


    一具只剩下骨架的尸体在电脑和仪器的模拟帮助下迅速的长出了血肉,复原了生前的模样。


    小吴正在赶往县衙的路上。


    他被《洗冤集录》中的一个故事启发,觉得今天自己验的女尸有点问题,决定立刻赶回去再验一遍。


    当他看到后世的那些法医勘探的手段时,脚步都忍不住停了下来。


    后世竟然可以凭一根头发就确认亲子关系,还能复原一具骷髅的原本长相!这都是些什么神仙手段!不只是小吴,无数人都对此感到惊叹。


    武周


    狄仁杰在自己家中笼袖而立,悠然向往:“若是大唐能有这样的手段,何愁案件不破?”可想而知,后世的刑狱一定清明非常,说不定,再无破不了的积案。


    狄仁杰回到现实。


    后世再好,自己也过不去,还是想想该怎么改善现在吧。


    他决定明天就给陛下上个折子,这仵作一行,的确应该赶紧的重视起来。而且,宋慈能将自己的经验写成书流传于后世,狄仁杰稍微有那么一些些的不服气。


    他也可以嘛!


    他的断案经验也是很丰富的嘛。


    【那些肆意夺走别人生命的人,伤害他人的人再也不能轻松逍遥的生活,而是在刑场上在牢狱里结束他们罪恶的一生。民众可以自由无负担的行走在阳光下,在黑夜的星光里。】


    明月高悬,夜市上依然人声鼎沸。有人在呼朋引伴的喝酒吃烧烤;有人在河边戴着耳机慢跑;


    有人刚出门打算去看晚上零点上映


    的新电影;有人背着书包从图书馆出来准备回家。人间烟火,处处皆安。


    【司法的尊严得到了维护,法律的权威得到了捍卫,国家的公信力得到了凝聚。】【想必宋慈若能看到现在的一切,也会感到欣慰吧。】天幕上的卡通小人又出现了,这次他十分得意的双手叉腰。


    一行文字出现在头顶:


    “我的《洗冤集录》总算是没有白写!”


    第66章 盘点十大名医,长寿的秘诀(十五)


    的确是没有白写!


    看到了后世的太平人间,听到了自己的工作被赋予的意义,宋慈的脸上泛起了笑容。他拿起刚刚记下来的手稿,向宴席上的同窗们辞行。


    诸位,宋某忽然想起来要添补一些书中内容,先行告退,还请诸位谅解。其他人自然都连连表示不打紧,宋提点还是回去忙正事要紧。


    大家都知道,他回去肯定是要把今天在仙画里受到的启发写到《洗冤集录》里,大家又是佩服又是羡慕,全然没有之前的不屑。


    也有许多的古代有识之士,将自己的注意点放到了后世热闹又祥和的夜晚上。


    李世民感慨:没想到后世连晚上都这么的热闹,简直和白天全无二样。


    长安的上元灯节也很热闹,东西两市人头涌动,但平时的晚上严格执行宵禁制度。而看后世的夜晚,似乎一直都是这样热闹,并不是一天两天。


    身为掌权者,自然知道为此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但是,他们街道上并未看到巡逻的安保人员。李世民陷入到深深的疑惑当中。


    在秦朝,同样一位姓李的男子正在反复的琢磨这句话,“司法的尊严,法律的权威,国家的公信力……


    这自然不是别人,而是法家传人的李斯。和他同样陷入到沉思中的还有正在思索自己心中王道的扶苏。


    后世,似乎并不拘泥于是儒还是法,他们既强调教化与人性良善,但也重视律法,认为法律的权威不容挑衅。


    扶苏将这一点记在了心上。


    … …


    【世界法医学鼻祖,维护司法尊严的宋慈,名列古代十大名医榜,实至名归!】


    【下一位,同样是鼎鼎大名。】


    【他的书还被写成了歌曲,十分魔性。】一段让古人听上去十分古怪的音乐响了起来。一个男声含糊不清的唱道:


    “马钱子决明子苍耳子还有莲子黄药子苦豆子川楝子我要面子”


    “用我的方式改写一部历史”①


    但现在听到的这种曲风,却更是突破了他们的想象。


    所有人:


    脸上的表情活脱脱就是一个囧字。


    这到底是唱了些什么啊?!


    【对!这位就是写了《本草纲目》,被后世称为“药圣”的李时珍!】


    … …


    明朝。


    友人和在场的弟子以及李时珍的子孙辈们都纷纷站起身,向他祝贺。


    恭喜东璧。


    恭喜师父!


    李时珍呵呵的笑出声,只觉得此生无憾了,过去几十年到处寻药的艰辛也似乎如云烟一样散去。只有他刚满十岁的曾孙好奇的问:“曾爷爷,刚刚那乐曲是你写的吗?”


    为什么听上去那么奇怪?


    李时珍的笑容呆滞了那么一瞬:不是我!别乱说!他也不知道那乐曲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注意!医圣是张仲景,药王是孙思邈,而药圣则是李时珍,不要搞混啦。这个称号,也能看出李时珍在中医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李时珍出身于一个医学世家。他爸和他爷爷都是医生,按照古代子承父业的习俗,李时珍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一个医生。】


    【当然了,那个时候当医生不是最好的选择,科举出仕才是。李家虽然在杏林里颇有名气,但终归还是想要改头换面,成为官宦之家。于是李时珍的年轻的时候也曾寒窗苦读多年,想要考取功名,无奈三次考试三次落榜,最后一次还生了一场大病,从此大彻大悟,不是,从此看透了自己可能就没有当官的命,于是就乖乖的跟着父亲转向了医学之道。】


    青年李时珍垂头丧气的从府衙放榜的地方离开。


    新的举人名单里依然没有他的名字。


    他和同窗饮酒消愁:“可能读书出仕这条路就是不适合我吧。”


    刚回到老家,李时珍因为心情的波动和受了风寒,一下子就病倒了,在床上足足躺了一个多月,消瘦非常。


    父亲,我觉得我不是读书的这块料。”病床上,李时珍拉着父亲的手,诚恳的道:“我也不想再参加科举了。我自幼就跟着你在外面行医救人,不如,您就传授我真正的


    医术吧,我也想成为悬壶济世的大夫。


    李父叹了一声,看着瘦到脱相的儿子,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这是李时珍的不幸,但却是中医学的大幸。】


    三国。


    当过郡守后发现自己实在不适合的张仲景深有同感:“有的人适合出仕,有的人适合行医,不必强求。


    说实话,回首他的郡守生涯,对民生有所建树吗?


    好像也没有。


    现在的他深深觉得,那些年的时光如果能用来研究医术就好了。可惜悔悟太迟。


    西晋。


    皇甫谧也在点头:“当个郡守也就只能救一郡之人,当个名医却能救天下人。”所以他几次拒绝皇帝的征召有错吗?


    没有!


    只有嬴政和刘彻,还有他们的官员们,正在补充自己的科举知识。果然是考试,而且似乎不限身份。


    可学!


    当然,具体怎么考,怎么学,还要好好的斟酌一下。两位雄主都在自己的心里打起了算盘。


    【找准了自己的赛道之后,李时珍一鼓作气势如虎,成为了当地的名医,然后先是治好了楚王儿子的病,被楚王聘请为王府的私人医生,后来又被皇帝召为御医,也算是从另一个角度圆了少年时的出仕之梦。】


    【只不过,他遇到的是嘉靖帝。】


    【这个史上颇受争议的奇葩皇帝。】


    穿着宽袖道袍,看上去仙风道骨的嘉靖帝缓缓从内室走了出来。


    悠长叹道:“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②俨然一副得道高人的模样。


    【除了刚当上皇帝那一阵比较勤奋之外,后面二十多年从不早朝,简直和他那位一个人就把全内阁的活儿都给干了的老祖宗朱元璋完全不同!】


    【嘉靖帝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都放在了玩弄权谋之上,正儿八经的政事他是不理的,就爱炼丹修道。】


    【医生是什么?我不看,生了病找道士。】【草药是什么?我不吃,吃个仙丹就可以了嘛。】大殿上,群臣们正在议事。


    殿上的那张雕龙鞣金宝座却空空荡荡。镜头一转,嘉靖帝正穿着道服,亲自在守着丹炉呢。


    【对了,


    当时他服用的金丹里还有鸦片的成分,福寿育这个名字也是嘉靖起的。就真的是,呵呵。】


    金陵皇城中。


    朱元璋扯了扯嘴角,他之前被仙画气得吐血,好在只是气急攻心很快就醒过来了。


    本来太医和马皇后是劝他以后就别看仙画了,免得再变得情绪激动。朱元璋一开始也答应了,但等仙画真的开始的时候,却还是偷偷的命宫人打开了窗户——不打开也没用,仙画那声量,关上窗子也依然是清晰入耳的。


    那不如索性坦坦荡荡的看。


    朱元璋就不信,这仙画还能每期都找他老朱家的茬?结果,他就听到了这个。二十多年不上朝!


    这不孝子孙,他……他他他怎么敢如此放肆!


    想想他祖宗我,兢兢业业,每天只恨不得能有二十四个时辰,最好朝臣们都不要休息,鞠躬尽瘁死在岗位上。


    结果他的那些不孝子孙们就这样对待他辛苦打下来的偌大家业?!


    朱元璋本来想要平心静气,但发现自己做不到,最终还是摔了一个杯盏。


    他在心里考虑得定个家规,后面的皇帝们,不管别的,最起码这朝会还是得按时出勤,不能缺席。


    路小柒永远也想不到,她提到嘉靖帝忍不住多扯了几句闲谈,竟然就催生了史上第一个针对皇帝的考勤制度。


    当然,也有其他人看出了其中的蹊跷。


    汉武帝刘彻就道:“这嘉靖帝听着似乎昏庸,但实际肯定非凡人。”


    和他在一起看仙画的平阳公主好奇的问:“陛下为何如此认为?”


    听上去就是个昏君啊。


    刘彻一笑:“可以二十多年不上朝,但却依然可以安心的修仙炼丹。要不就是被人架空成为了傀儡,要不就是他很放心朝政,知道不会出什么乱子。


    乱子指的是有人造反或者是有人居心叵测。


    平阳公主也是在权力漩涡里长大的,立刻就懂了自己弟弟的意思。


    如果是傀儡的话,那留二十多年未免过长。所以,应该是后者。


    她看向刘彻,眼睛里有着一丢丢的担忧。


    刘彻重重的咳一声:“皇姐,你想多了。”


    他觉得参与才是最有乐趣的,


    他有极强的掌控欲,不能容忍任何事情偏离自己的手掌心,不可能像嘉靖那样。而且,他现在可是有着大志向的人。


    觉得自己成为了天选的刘彻挺直了腰杆。


    他要做的,可是千古一帝!


    ……


    【所以,当时的太医院为了投其所好,乌烟瘴气,李时珍很看不惯这种行为。他认为炼丹的原料都是朱砂、水银和硫磺等物,是有毒的,绝对不能服食!】


    看着同僚们将原本的汤方都弃之不用,转而研究丹丸。


    中年李时珍叹了口气,摇摇头,又不好说什么,直接回到藏书室看书去了。眼不见为净。


    晚上在家的时候,他愤而提笔,在纸上写下:


    “其说盖自秦皇、汉武时方士流传而来。岂知血肉之躯,水谷为赖,可能堪此金石重坠之物久在肠胃乎?求生而丧生,可谓愚也矣!”③


    【他这样的态度,在当时的太医院肯定是混不下去的。久而久之,李时珍也就心灰意冷了。】


    【他留在太医院把里面珍藏的医书都给看完,御药库里的药材都认完了之后,待了一年就自请回乡了。】


    被评价为千古一帝的嬴政,和努力想要成为千古一帝的刘彻只觉得自己的膝盖又中了两箭。怎么回事?


    炼丹修仙这件事情是过不去了是吗?扶苏看向自己的父皇。


    嬴政面无表情:“朕已经不吃仙丹了。”


    所以,别看,别问。


    扶苏眼中流露出满足的笑意,躬身行礼,倒是让嬴政怔了怔,心情变得微妙起来。


    【回乡之后,李时珍创立了东壁堂,东璧就是他自己的号,开始了济世救人的职业生涯。】【这个时候呢,他就发现了一些问题。】李时珍正在东壁堂中给人把脉。


    这时候,几个人忽然拉着一个江湖郎中走了进来。


    为首的人对着李时珍行了一礼:“李大夫,俺们知道你医术高明。现在有一桩事,还请你为我们主持公道。


    这人指着那个哭丧着脸的江湖郎中,义愤填膺的说道:“近日,俺爹生病,就找了此人来看诊。诊金俺们一分不少的给了他,还以礼相待。但俺爹吃了他开的方子之后,不仅病还没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了!


    他道:


    “李大夫,俺们就是想要麻烦您帮忙看一下这郎中开的药方,看看是不是他故意开错方子,好骗俺们的药钱!


    那郎中死命挣扎:你这是污蔑!我照着古书上的汤方开的方子,有什么错?!


    李时珍接过药方一看,又验了验他们带过来的药渣,问那郎中:“你说的那古书是不是《日华本草》?


    郎中点了点头。


    李时珍叹了口气,对那几人挥挥手:“放了他罢!他的确不是诚心开错方子的,只是那《日华本草》上有一错漏之处,此方应该用到漏蓝子,但书上却混淆成为了虎掌。药性不对,自然会越治越重。


    那郎中面如死灰:“古书上竟然还有这样的错误?!”


    李时珍道:“你们已然算是幸运。之前还有将黄精和钩吻混淆了的,钩吻乃剧毒之物,那病患吃下钩吻后立刻就毒发身亡了。”


    众人这才觉得后怕。


    【李时珍心想,这样下去不行,古书上面对草药的介绍,错误实在太多了,而且都很笼统。他打算自己再来编一本新的和本草相关的书籍。】


    …


    唐朝。


    魏征出列道:“陛下,李时珍遇到之事在大唐应该也是存在的。臣建议,大唐也需要立刻着手编撰相关的医书,明确各种草药的真容,杜绝误服误杀的现象。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还有其他臣子都站了出来:“臣附议。”


    这种事不涉及到大量的钱财和人力,只是编医书而已,而且又真的与民有益,根本不会有官员反对。


    李世民颔首:准奏。


    他想起下面州县来报,孙思邈孙道长已经主动现身并且言明自己要来长安。李世民希望孙思邈能够赶紧来。他有很多医学上的想法需要和孙思邈商议,然后让对方来主持。


    【一开始李时珍觉得,写书嘛,坐在书房里,每天动动笔杆子就行。】


    【但写着写着,李时珍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李时珍的书案上堆满了他从市面上和亲朋好友家中搜罗来的各类医书。书房外的厅堂内还摆放了各式草药。


    他对照着医书,时不时的往返于厅堂,查看这些草药的特征。但有几样真是越看


    越糊涂。


    这远志,陶弘景说它是小草,颜色青,开白花,像麻黄。但宋朝的马志却说陶弘景说得不对,这远志应该像大青。这两人,到底谁说的是对的?


    李父已然年迈,正在查看这些草药,闻言道:


    “这些不正是你现在想要解决的问题吗?你既然觉得古书上有错误,但现在编书却又依照着古书上写的来,那又有什么用呢?


    李时珍眼睛一亮:父亲的意思是?


    “就算同一种药材,生长的地方不同,药性也就不同。”李父抚了抚花白的长须,语重心长的道:“你要写本草,待在家里闭门造车可不行。”


    【李时珍一想,对啊,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把本草写好还真的得实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就这样,当时已经接近五十岁的李时珍开始了自己的搜寻本草之旅。】


    已经有些风霜沧桑的李时珍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弟子,背着行囊,驾着一辆驴车就和家人告别了。一路上,餐风露宿,跋山涉水。


    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草药,还经常在山中留宿。


    他与樵夫、采药人攀谈,向他们请教当地的草药,一路寻访,还像神农尝百草一样,经常自己来试药性。


    一圈下来,李时珍变得黝黑干瘦,完全不似之前养出来的清耀斯文模样。


    “有此恒心,做何事不成?”朱元璋难得的夸了一句。


    想想又生起气来。


    看看人家,五十岁了,为了著书还这么拼命,不顾路途遥远艰辛,天南海北的到处跑。而自己的那不孝子孙,只需要安坐在皇宫之内处理政事,居然都懈怠夤懒。


    还玩修仙?!


    “来人啊,将朕把燕王叫起来。”朱元璋越想越气,吩咐身边太监。这嘉靖肯定是老四的儿孙,骂不到他可以骂老四来出出气。


    【据《本草纲目》里的记载,我们现在知道他曾经去过江西、江苏、安徽、两广、湖南湖北、河南、北直隶等地,几乎是跑遍了大半个华夏,比起著名的旅游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也不遑多让。】


    【要知道,那可是没有高铁也没有飞机甚至很多地方都没有路的古代!而且他去的很多地方都是山里面,绝对不是坐马车牛车可以到的,是真的要自己翻山越岭来爬山的!】


    【五十多岁的人,必须说一句,厉害!】


    【所以,写《本草纲目》,李时珍花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


    【一直到他八十多岁,这本书才宣告完成。】


    【很多人都只是听过《本草纲目》的名字,但其实并不知道里面的详细内容。】


    【让我们现在来翻开看一看。】


    厚厚的书籍在仙画里被翻开。长长的目录出现在众人面前。


    李时珍以“部”作为划分,水部、火部、土部、金部、石部、草部、谷部……光是这些大类都已经有十六个。


    而大类之下更是密密麻麻。


    看得人晕头转向。


    各朝代被安排了要记载下仙画出现的任何文字,任何画面的笔吏们在心中嚎叫,这本书到底是有多少字,包含了多少内容啊!


    完全记不过来!


    仙画紧接着就解答了他们的疑问——


    【可以看到,这本书共52卷近两百万字——在没有打字机和电脑的年代,要用毛笔写两百万字的辛苦程度不难想象,堪称鸿篇巨著!】


    【这两百多万字涉及了1094种植物草药,矿物、动物和其他药物798种,新增的李氏药物384种,药方一万多个,并且这里面还有着大量的插图。将这些药物和物种长什么样子,都事无巨细、清晰无比的告诉了后人。】④


    【据说当时的李家是全家加上弟子们齐上阵,这才能在三十年里纯手工完成这么艰巨的工作!】李家和东璧堂中。


    会写字的正在帮忙抄写、会工笔画的正在认真的伏案画插图。上到八十,下到八岁,没有一个闲着的。……


    两百万字!


    正看得津津有味的老百姓们被这个天文数字给砸晕了。


    他们知道后世的书籍非常多,还很多都是大部头。但没想到,一本医书居然也能做到这个程度。难怪写了三十年那么久。


    惯常给书局抄书的书生们想想这个文字量,觉得自己手腕都要开始痛了。


    而李时珍之前的各朝代医生们羡慕的看着仙画,只恨自己不能亲眼看看这《本草纲目》里的内容。


    也有不少的医生心里燃起了冲动。


    “你说,若是我也


    效仿这李时珍,去各地寻访草药然后编撰成医书,是不是也能被后人记得?”谁不想博取身后名?


    这李时珍做的事情,他们也是可以做的嘛。


    无非就是苦一点,累一点罢了。


    旁人道:“说不定呢,你也可以去试试。”


    【《本草纲目》细致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我们举两个例子。】


    【太和山一家很有名的道观里种了世间传闻的一种仙果,叫“榔梅”,传说吃了能长生不老。这东西,嘉靖帝肯定喜欢啊,于是下令严禁采摘。】


    李时珍带着儿子装模作样的住进了道观。


    他也是天下名医,观主很热情的接待了他。


    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李时珍趁半夜无人,偷偷的和儿子来到了那棵据说长着仙果的树下。儿子苦着脸,警惕又担心的看了看四周:


    “真要偷偷摘啊?”


    第67章 盘点十大名医,长寿的秘诀(十六)


    李时珍瞥他一眼:不然我大费周章住进来干什么?


    闲的么?


    儿子紧张的向四周张望,给自己老爹把风。


    李时珍不慌不忙的掌着长杆,将最底下的一颗榔梅打下来,然后迅速的捡了起来回房间的路上,他们撞上了道观里的道士。


    李时珍面色不改的和人寒暄了几句,表示自己是出来赏月的,又聊了一会儿这才回到房间。他拿出那枚偷偷摘下来的“榔梅”仔细观察,又掰下来一点尝了尝。


    后来又带回家放在汤药里。


    儿子问他: 如何?


    李时珍扯了扯嘴角: 不过是变了形的榆树果实而已,和普通的桃子杏子没什么区别,吃了充其量也就是止渴生津罢了。不稀奇。


    东壁堂内。


    十岁的曾孙问自己的爷爷也就是李时珍的儿子: 爷爷,你真和曾祖父一起去偷偷摘榔梅了?


    他爷爷抚了抚长须,笑道: “当然了。实际上那颗榔梅还是我偷偷爬上树摘下来的。


    他可没有仙画里演的那么怂好么?


    李时珍呵呵笑道:“有事,儿子服其劳。这难道不是应该的?”一家人其乐融融。


    唯有他们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骂了一句: 蠢货!


    当然,他骂的是以为吃了一颗梅子就能够长生不老还不让人摘的嘉靖帝,把他们老朱家的脸都给丢尽了。


    老四怎么还没到!


    【中医里有一种名贵的药材,叫做蕲蛇,也就是蕲州产的白花蛇。这也是御药库里点名要蕲州上贡的药材,但药材市场上的蕲蛇实际上并不是蕲州产,而是来自于另外一个地方。李时珍知道了这个内幕之后,特意跑了一趟蕲州,不辞艰险的跟着捕蛇人去山上。】


    “老先生,不是我不愿意带您去,而是那地方的确是太危险了。”捕蛇人看着李时珍,有些头大。


    你放心,我日常采药,爬山还是有点经验的。”李时珍呵呵道,“而且你捕蛇的时候我只会在旁边看,绝对不会干扰你。另外,还有酬劳付给你。


    捕蛇人接过铜钱: “既然你是采药人,那就跟我一起吧。”对于采药人来说,翻山越岭只是小事情,徒手攀崖也是常见的。


    去找蕲蛇的栖息地是没有路的,山势陡峭,只能靠人力攀爬,从山中硬生生的踩出一条路来。看见李时珍虽然年纪大,有点气喘,但一路都没落下,捕蛇人也流露出佩服的神情。


    “蕲蛇的尖牙是有剧毒的,要是被咬在胳膊上和腿上,只能把被咬的那只胳膊或腿给砍下来。要是被咬在脖子上和身上,就只能等死了。捕蛇人告诉李时珍。


    终于到了蕲蛇出没的一个山洞。洞口处怪石嶙峋,还长满了石楠藤。这蛇就爱吃石楠藤的叶子。


    捕蛇人让李时珍在旁边等,自己开始在附近找了起来。不久,真的让他看到了石楠藤上盘着一条蕲蛇。


    “你先别过来,我抓住后你再过来。”捕蛇人叮嘱他。


    李时珍并不惧怕,站在不远处将捕蛇人的动作记下来,等到蛇被抓住后还大胆的上前观察,赞叹道: “果然和其他地方冒充的蛇长得不一样。”


    【最后,他根据自己得到的第一手现场资料,在《本草纲目》里终于写清楚了这种蛇的产地、外观、特性、如何捕捉和如何制药等过程,非常的详细。】


    【而当这里面列出来的动物、植物、矿物等等都具有这么细致的描述时,那《本草纲目》其实就在李时珍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已经悄悄的超越了医学的范畴——这不就是一本明朝的《博物百科全书》吗?!】


    “博物?咸阳宫中有人在搜索这个词, 《左传·昭公元年》里说,晋侯闻子产之言曰: 博物君子也’。


    然也。博通万物之意。在后世,此词定是有所引申。


    一群人将“博物”这个词的含义结合上下文,倒也猜得七七八八。“只是没想到, “博物’在后世竟然也成为了一家。”诸子百家的“家”。


    汉朝的董仲舒也在感慨。看来后世的百家争鸣,丝毫不逊色于春秋战国。


    他倒是想要做到历史上的那个自己,让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董仲舒清楚的知道,自仙画出现后,这一点已经很难实现了。


    他暗暗在心里想,但或许


    可以让儒家成为其中重要的一家。


    只要对帝王的统治有利,这一点他还是有信心做到的。


    而且,也要再钻研一下儒家与“格物” “博物”之间的关系,千万不要和后世一样,搞到对立面去。


    和任何一个有志向的饱学之士一样,董仲舒现在只觉得有无数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只恨自己已经不再是壮年。


    但是,当董仲舒看到天幕上的李时珍时,又燃起了斗志。


    这位东璧先生尚能在自己五十的时候还走遍华夏,只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他又为何不行呢?和董仲舒一样想法的大有人在。


    李时珍的决心和将之付诸于行动的大毅力,悄悄的勉励了一大批人。


    【它里面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草药学,还包括了动物学、地理学、矿物学、化学、解剖学等等方面的内容。它记录了石油,记录了天气湿度与下雨的关系,记录了各地的地理和物种特征等等,所以李时珍在西方,往往被看待为一位博物学家,而不是医学家。】


    【像是著名的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就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几次引用《本草纲目》里的内容。】


    长着大胡子的达尔文正在书桌前写着自己的著作。


    他手拿着羽毛笔,下笔如有神的在纸上写道:


    由于我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关于这一问题的一些论述,因而迈耶斯先生查阅了华夏古代百科全书,他发现金鱼最早是在宋朝于圈养中培育出来的……”①


    【这本华豆古代百科全书,就是《本草纲目》。】


    · …


    “若有这样一本书,对朝廷也大有裨益。”李世民沉吟道。


    详细的记载了每个地方的地理、动物植物和矿物,连每一种的特征和特性都描述得清清楚楚,这让李世民颇为心动。


    他是马背上的皇帝,善于征战,也曾在民间长大。


    但他不觉得自己对帝国疆域内的物产有这位李时珍了解得那么清楚。他尚且不能,像李治这样生长在深宫里的下一代大唐皇帝们就更不能了。


    若是明君还好,但若是遇到昏庸无能之辈,说不得就会被底下的臣子们蒙蔽,干出什么蠢事来。所以《本草纲目》最触动李世民的其实是这一点。


    这的确是一本《百科全书》!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大臣自然也是想到了这一点,不说对帝王有用,这样的书籍对于他们管理六部也是有用的。


    于是,大家纷纷出列: 陛下,大唐也急需这样的百科全书呐!只有在侧的翰林院学士们既喜又忧。


    喜的是,又要修书了。他们最喜欢的就是修书了,不仅是本职工作,而且可以长学问,还很容易名留青史。忧的是,这修书的活儿以后肯定不会少,工作是越来越繁重啊!


    无独有偶。


    汉朝的卫青也正在向汉武帝谏言: “陛下,这书籍对于兵事而言也极为重要!”


    虽然匈奴才是当今大患,但一个国家的兵事驻防和偶发的战争却也很关键。如果他在一场战役前就能够知道那个地方的特征和物产,那对于他制定作战计划也是极有帮助的。


    汉武帝颔首:“朕知晓了。”之前看这些名医的时候,略有些憋屈。


    比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他就是想找人来写也写不出来,因为没有这个医术水平,只能往这个方面去努力。但《本草纲目》不一样,即使是现在大汉的医术没有后世明朝那么优秀,但其他的物种收集部分却是可以立刻派人着手去做的。


    【我们在之前讲四大发明的时候,提到了李约瑟难题。而李约瑟本人也认为,明朝最大的科学成就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951年的时候,世界科学理事会评选60位对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我国有两位入选,一位是算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数的数学家祖冲之,一位就是写出了《本草纲目》的李时珍!】


    祖冲之和李时珍的头像出现在天幕上。


    上面还附了详细的生卒年份和历史成就,并且还是中英法文三语版本。


    【现在主流观点甚至认为,《本草纲目》在博物学、生物学上的成就与贡献是超过了医学的。】


    百姓们议论纷纷:


    “祖冲之是谁?”


    不知道,仙画不是讲了,人家是数学家,算出了那什么圆……圆周率。“圆周率又是何物?干什么用的?”“那我怎么知道?说不定仙画之后会讲到,也是个大人物呢。”


    也是。


    4;


    还有人眼尖的注意到了李时珍的生卒年份,不由得发出感慨: “是不是当大夫的,命都比较


    长?


    孙思邈一百多岁,李时珍快八十岁,张仲景和皇甫谧也都有将近七十岁.…这仙画里出现的这些名医就没有短命的,即使他们很多都生活在战乱的时代。


    有人嗤笑道: 这做学问也要活得久才行,上了榜的本来就是做出了名堂来的,自然也活得久。短命的大夫多了去了。


    倒也是。就说那县里面之前那位胡大夫……


    聊着聊着就开始聊起八卦了。


    但也有人将这事情记在了心上。比如一直想要长生的嬴政。比如对于自己死在弟弟赵光义之前的赵匡胤。


    赵匡胤确定自己肯定不是被赵光义谋反杀害的,他了解他这个弟弟,没那胆子。最大的可能是自己生病了,或者是发生了意外了,然后赵光义趁虚而入,摘了桃子。


    那不管是生病还是发生意外,医生就显得很重要了。


    既然仙画说寿命的长短与医疗水平也有关系,那就要大力的发展医政!他对自己的心腹近臣道, 医乃仁术,这医政、医学教育、药政还有惠民医局,你等在明天的朝会上都可以提一提,集思广益。”②


    “还有军营之中,将士们的身体健康也要关注。”从军营起家的赵匡胤对自己的老本家是很在乎的,他知道军队的能量有多大,万万不敢轻慢。


    该修的医书也要修。


    臣子们称是。


    也有臣子道: 不知道后世的医生是如何行医救人,可有针对平民百姓的药局和医堂?


    想看!


    【但是,和《洗冤集录》一样,受到时代与环境的影响,《本草纲目》里也有很多现在看上去很荒谬的错误。】


    【比方,用渔网烧成灰,能治疗喉咙里的鱼骨,原理是因为渔网可以制服鱼,那自然也可以制服鱼骨。同理,用猫的毛烧成灰,可以治疗身上的疗疮,因为古人认为疗疮是被老鼠咬过后才生出来的。】


    卡通小人又出现了。


    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它的表情看上去十分的疑


    惑。头顶飘过了一整行大大的问号:?2777


    即使古人们不懂颜文字,但是也能第一眼就明白后世女子的迷惑不解到底有多深刻。东壁堂的气氛变得紧张了起来。


    大家都有些担心的看着已经上了年纪的李时珍,生怕他受到这些言论的刺激。


    李时珍笑着摆摆手:“我等观前人医书,也会发现其中的错误。后世与现今相隔几百年,若是发现不了错误,我反倒要怀疑了。


    怀疑他们的水平。


    至于错误,现在知道了,改正就好了。


    李时珍并没有那么在意。相反,他的眼睛里依然闪烁着如稚童一般单纯的求知欲,巴不得仙画能够多讲一点。


    【还有,最让现代人觉得惊悚的,应该是《本草纲目》最后一部,也就是“人部”。李时珍觉得人是最贵重的,所以放在了最后。但也是这一部,让《本草纲目》在现代饱受诟病。】


    【这里面包括的内容有人尿、人中黄、人牙、人粪、天灵盖……UP主真的很想问一句,李时珍老师,你是认真的吗?】


    一张张截图,内容都极为耸动眼球。


    史上最重口医书:《本草纲目》里,满目屎尿精血。惊!《本草纲目》原来是一本冷笑话大全。《本草纲目》如此重口味,看完都要恶心得吃不下饭。③


    各朝代的百姓们也都皱起了眉头,大有不忍卒睹之意。


    的确是有些恶心。


    这粪便怎么能入药?荒唐!反正若是我,我宁可病死,也是不敢吃的。


    “别说,上次有人从树上跌下来,不是一泡童子尿救了他?所以,大概应该也是有点作用的吧。''


    不仅仅是百姓,就连大夫们也都在议论。


    有人支持这些用药,有人极力反对,认为不过是哗众取宠。争论纷纷。


    孙思邈在驿站里长立不语。


    他在《千金方》里面其实也提到过类似的药方,不过他自己用得很少,非常谨慎。


    不止是后世,即使是现在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样的药方的。孙思邈现在也想要知


    道,以后世的“现代医学”观念会如何的看待这些?


    东壁堂中。


    弟子愤愤不平: 师父,《本草纲目》中的人部就那么一点点,凭什么说全都是屎尿精血?!之前那么多辛辛苦苦收集的药材矿物,他们看不到吗?李时珍倒也不气:不急,听听后面怎么说。他觉得后世女子路小柒虽然之前也表示过疑惑不解,但总体还是肯定自己的。


    果然——


    【这些人真的有认认真真的看完《本草纲目》吗?实际上, ‘人部’在书里面的占比不足1%!】


    【而且要较真的话,在现代医学里,其实也有用人尿和粪便制成的药物。像粪便微生物移植,也就FMT就是一种新兴的干预方法,用于治疗顽固性梭菌感染,也有粪便胶囊用于治疗肠道菌群失衡。另外,从健康人群尿液中提取的尿激酶,可以用于制作抗血栓的药物。】④


    某个拍摄于公厕的镜头里,墙上赫然挂着白色的尿液桶。


    桶上面清晰的印着“XX制药厂”几个大字。


    这些尿液桶最终被收集起来,然后送去了药厂的实验室。


    穿着白大褂的医药研究者在干净无尘的环境中,用各种仪器研究着眼前提取出来的成分。


    【当然了,这些都是经过无数检验,在干净无菌的现代化实验室里面被提取出来的。想想古代那环境,要直接用药,不单单是恶心的问题,造成细菌二次感染才是大问题!】


    所有的人都看得很认真。


    当看到一桶桶的尿液被送到制药厂之后,大家都有些被震撼到说不出话来。原来这东西真的能做药!


    不过,再看看制药厂那不染纤尘,所有人都戴手套和戴口罩的样子,听仙画所说再看看现在的环境,大家也都明白了过来。


    就算是能治病,现在也不能随便乱吃!李时珍和孙思邈等大夫都频频点头,若有所思。


    【李时珍在‘人部’的开头就写了, 今于此部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也就是说,他也未必用过这些方子,只是前人有记载,所以他也就收录进来了。】


    【这也说明了《本草纲目》和之前的几部医书在性质上的不同。】


    【像《伤寒杂病论》和《千金要方》等等,往往都是出于自身的行医经验。而《本草纲目》呢,则是一本收录类的“百科全书”。所以其中的一些观点,即使他不认同,他也会予以收录。】


    【这是李时珍的著书观点。】


    【UP主觉得略略有些可惜。因为他并不是全书都秉持着同样的中立倾向,比如里面很多东西是他亲自尝试过并且亲自栽种了的。所以一路看下来,后面的‘人部’就显得不是那么的严谨。】


    东璧堂内。


    李时珍沉吟片刻,做了一个决定: “我决定将《本草纲目》再行修改一遍。”这本书他其实大修过三次。


    因为耗时太长,所以现在最终的版本已经和最初的版本完全不同。


    李时珍觉得自己的确是需要整体的再做一遍梳理,然后将今天仙画提到的那些点给仔细的审查一遍。


    没有人反对他的提议。这本书大家也都出力不少,自然希望它能够做到更好。


    【但是!】


    【瑕不掩瑜。】


    【在没有任何科学理论作为基础,也没有显微镜甚至连试管都没有的华夏古代,本来就很容易受到各种宗教甚至是巫术思想的影响。你总不可能指望一个六七百年前的古人,就能无师自通的写出《微生物学导论》和《高级病理生物学》这样的东西吧?况且,说不定几百年后的人看我们的一些书籍,也会觉得,哇,里面好多错误。】


    同样是1590年。


    年老的李时珍放下了笔,欣慰的合上了自己眼前的书稿。《本草纲目》历经三十年,终于完稿了。而跨越几万公里,在荷兰。一个叫亚斯·詹森的眼镜商人发明了一个简易的仪器。


    将近一百年之后,一个叫做列文虎克的荷兰人从这个简易的仪器中获得了灵感,开始自己磨制透镜。


    他将几片透镜组合起来,最终发现了一个神奇的新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许多人类肉眼所看不到的细小物体正在活跃着,繁殖着。人类开始进入了微生物学时代。


    【用挑刺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的书籍,无视它90%的优秀的值得肯定的一面,只看它具有局限性的10%的一面,然后认为这本书很愚昧,这样的态度和观点才是最愚蠢的!】


    【站在古人的智慧上发展,然后用骄傲的眼神看向古人,觉得他们都是渣渣,就自己最优秀。】【有些人可真是太了


    不起了。你这么秀,怎么不上天呢?】仙画中响起了一阵阵的掌声。


    然后哗啦一声响,长长的卡通火箭冲向天空,离开地球。


    没人以为仙画是在夸他们,是个人都能听出后世女子的阴阳怪气。


    “你怎么不上天呢?刘彻重复这句话,哈哈大笑起来, 这后世的话语虽然过于直白,但是倒也有几分意思。


    而且因为直白,听上去就更过瘾。


    只有朱元璋哼了一声,觉得骂得太轻了,完全不如他。这李时珍可是他们明朝的,他天然就有好感。所以那些人就该骂!


    只有几位有心人,比如葛洪和孙思邈,还有尚方中的一些大匠,在列文虎克磨透镜的时候就伸长了脖子。


    显微镜!


    原来这东西是这样做的。葛洪对鲍姑道: 好似琉璃。


    比琉璃清透。鲍姑皱眉, 且琉璃贵重,也很难寻。葛洪不在意的摆摆手: “先找找看。”


    他虽是隐居,但也是有人脉的。很多世家名士们来寻他炼丹修仙和看病。


    自从上次讲病毒和病菌,葛洪就对显微镜上了心。反正现在也不好炼丹了,那就琢磨琢磨这个也不错。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⑤


    【不管抨击的人怎么抨击,为了黑而黑的人怎么嘲讽,可以肯定的是,当如虫豸一般的他们都化为历史中的尘土时,《本草纲目》依然会光彩夺目,千古流传。】


    【写出《本草纲目》,作为药学家、博物学家而闻名于世的李时珍,登上华夏古代十大名医榜,名不虚传!】


    【接下来,就到了我们名医榜的最后一位,叶天士!】


    第68章 盘点十大名医,长寿的秘诀(十七)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即使你们的身体和名声都已经消亡殆尽了,也不会阻碍《本草纲目》像长江和黄河那样,万古流淌!


    其嘲讽与轻蔑之情跃然于纸上。


    李世民脱口而出:好诗!


    其余朝臣们也都纷纷道:的确是好诗。不知道是哪位诗人所作?


    有人露出痛心之色:“这么好的诗,仙画怎能不放出全首?”


    “哎,要是我大唐也能出如此诗人就好了。”


    只能说,诗圣的诗的确是具有无穷魅力,一下子太极宫中的众人甚至都忘记了仙画还在播放,久久停留在这句诗带来的意境里。


    而原本想要立刻着手去修改《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此时则按捺下了焦急的心思,听完这位叶天士的故事再去也不迟。


    … …


    【要讲叶天士,了解他的成就就必须先提到张仲景和吴有性。】


    【张仲景,UP主之前也提过,大家应该也都熟悉了,他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从此成为了中医们人手一本的宝典。在这本书里面,他将一切外感引起来的疾病都统称为“伤寒”。】


    【外感大家可以理解为外部的病毒侵袭。】


    【但这是一个大范畴,太笼统了,所以张仲景之后的医学家们也都在这个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细化研究。】


    在坐堂的大夫,旁边的架子上放着一本《伤寒杂病论》;在挑灯夜读的大夫,依然在看《伤寒杂病论》;


    在给弟子传授知识的大夫,依然讲的是《伤寒杂病论》。他们穿着不同朝代的服饰,在不同地域的环境中,相同的是都在研究《伤寒杂病论》。


    和张仲景差不多朝代的大夫们都在感慨:“这《伤寒杂病论》在后世竟然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之前仙画说的时候还不觉得,现在倒是真看出来了,不免有些羡慕。


    也有年轻的大夫已经开始在打包行囊,准备前往岭南找张仲景,希望可以学到《伤寒杂病论》里的知识。


    只有张仲景本人,眉头深锁。


    他的弟子有些疑惑:师父,为何还如此闷闷不乐?


    张仲景缓缓道:“仙画根据时间的早晚来


    排序,我和那叶天士之间隔了差不多千年的时间。可这千年以来,居然还在看《伤寒杂病论》?


    若说他不为此感到高兴那肯定是假的。


    但一细想,怎么就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呢?


    难道这千年的时间竟然白过了不成?就没有医生对自己书里面的观点提出疑问?就没有什么典籍是可以和自己的《伤寒杂病论》相提并论甚至是有所超越的?


    弟子也一惊,明白了自家师父的忧虑。


    这代表着千年来,在伤寒上的研究,可能就是止步不前啊!正惊疑的时候,仙画缓缓道——


    【元末明初的时候,就有一个医生叫王履明,就提出来“温病不得混称伤寒”,试图将“温病”从伤寒这一大类里剥离出来。】


    【到了明朝崇祯十五年,又起大疫了。】


    【说句题外话,建安大瘟疫和崇祯大瘟疫,都处于历史上的小冰河时期,气候变得异常,整体气温越来越冷,所以大概率也会造成病毒的活性变强,存活时间变长。而也因为天气变冷,粮食收成下降,容易引发各种饥荒,草原上的异族也会因为少粮而大肆进攻中原,引发战争。这就是现在很流行的“气候影响朝代更替”的观点。】


    鹅毛一样的雪慢慢悠悠的落了下来。


    半夜被冻醒的老农颤颤巍巍的起来点了一个火盆,这才终于好受了些。他老伴嘟囔道:“今年下雪是不是早了点?”这几年都越来越早了。今年感觉尤其冷。


    老农有些忧愁的看了一眼外面的田地。只希望这个冬天不要太漫长,影响到明年的春播。而这场雪也影响到了草原上。


    牲畜们被冻死,部落里的老者和刚生下来的小孩都合上了眼睛。


    在首领的王帐内,大大的火盆燃起,男人们喝起了酒,这才觉得身上暖和了些。大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部落里的粮食已经不多了,撑不了多少时候。这几年的鬼天气,越来越冷!大汗,必须要想个办法。


    端坐在正中间的男人抽出弯刀,朝向中原的方向,冷冷的道:“去关内!向南走,只有向南走才能活下来!


    瘟疫!


    饥荒!


    这两个词的出现让天幕前的氛围都变得沉重起来,仿


    佛头顶压下了两座大山,阴影浓重。


    仙画投放的朝代,除了提到的主人公所在的时空,其余时空都还算是平稳祥和,老百姓们拍拍胸口,心有余悸:“还好咱们这儿没瘟疫。”


    “可不是嘛。哎,希望朝廷能够好好的把仙画里的医术学起来。咱们这一代人没有瘟疫,不代表儿子孙子这一代不会遇到。


    而当政者则把注意力放到了“气候影响朝代更替”的这件事情上来。


    朱元璋都忘记了要骂老四的事情,对心腹太监道:“让钦天监和翰林院的人把建安年间关于天气的记录都给朕整理出来。


    他倒要看看,那段时间是不是真的比往常要冷。


    如果是真的……那等到他的子孙后代们,可能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就需要早做防备。直娘贼!连个天气都要和大明过不去。


    朱元璋愤愤不平。


    【继续回到崇祯十五年的大瘟疫,有描述是“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非常惨烈。】①


    【这时候的医生们都根据《伤寒杂病论》上的方法来治,但是收效甚微,甚至越治越重。】


    【当时有一个医生叫做吴有性,做了大量的研究后就提出来,这次的瘟疫和张仲景时的瘟疫应该不是同一种,病因不同,他认为这次的瘟疫是“邪从口鼻而入”,是“温病”,而不是“伤寒”。】


    【哇,“邪从口鼻而入”这个就很科学了。现在很多传染性疾病的确是病毒从口鼻处侵入,然后通过呼吸道来传染的,所以才要戴口罩来预防。】


    【于是,吴有性写了大名鼎鼎的《瘟疫论》,将瘟疫从广义的伤寒里面独立出来了。】


    蓄着短须的吴有性正在如豆的烛光下看医书。


    但越看越觉得不对,最终颓唐的往身后一倒,叹了口气后又打起精神,埋首在书堆中。直到他看到前朝一个叫王履明的大夫所著的医书。


    “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他喃喃自语,眼睛里的神采也越来越亮。


    吴有性开始背着药箱出入在瘟疫之地,别人不敢去的地方他敢去,就这样慢慢的积累了很多病例经验。


    镜头一转,已有些苍老的吴有性在纸上写下几个大字:


    《瘟疫论》!


    … …


    清朝,苏州。


    正逢叶天士七十大寿,在家宴请自家亲友和弟子们,又遇上了仙画,厅堂之内其乐融融。


    待到仙画报出叶天士的名字时,大家纷纷向今天的主人公道喜。


    叶天士笑呵呵的,只觉得这是上天送给自己的寿礼,真是意外之喜。一个小童却很疑惑:“既然要说爷爷,为什么现在一直在提别人?”


    叶天士摸了摸她的脑袋,道:“自然是因为这位吴大夫也很厉害,而且算得上是爷爷的半个老师。


    《瘟疫论》他当时研究了很长的时间。


    吴又可(吴有性的字)是他在温病这条路上的启蒙恩师。素未谋面,但神交已久。


    … …


    【但是吴有性的理论也有局限性,那就是他将瘟疫简单的全部归类为温病,没有分清这两者的界限——毕竟,瘟疫也是统称,有很多种,只有一部分是从口鼻传染,还有其他也有可能是被虫子咬或者是单纯接触就可以导致传染。】


    各种千奇百怪的病菌活跃在世间。


    有的附身于动物身上,有的附身于自然之中。飞沫、接触、叮咬,都是他们的传播途径,防不胜防。


    【当然也可以理解,因为吴有性研究的就是崇祯大瘟疫,他认为这次的瘟疫是“温病”,这是特指。而之后的广义上的、被中医一直传承下来的“温病”的辨别,则是由他之后的叶天士进一步来确立的!】


    天幕上出现了叶天士的画像。


    清朝时期的画像,已经不再那么抽象,足够清晰。


    清晰到古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剃光的头顶以及在脑后的金钱鼠尾辫。“乖乖,清朝这是什么头?”


    有士子想起之前仙画说清朝是游牧民族所建,叹了口气:北魏孝文帝,推崇汉服,学习雅歌,迁都洛阳。没想到这后世的清朝,却是截然相反。


    汉武帝刘彻将手中杯箸一摔,冷冷的对群臣道:“看到了没?若是被匈奴攻进来,我大汉子民都要剃头易服!这就是例子!


    嬴政感受了一下自己脑袋上的通天冠,决定让蒙恬把匈奴再赶远一点。匈奴:……这大清关我什么事!!


    【也就是我们最后一位上榜的主人公。叶桂,字天士,


    所以一般都是叫他叶天士。】【和前一位的李时珍一样,叶天士也是出自于医生世家,他的爷爷和他爸都是医生。】


    【清朝有一本很有名的医书叫《张氏医通》,由当时的名医张璐所著,里面就提到过他曾经和叶天士的爸爸一起会诊,谈论医道。所以,叶爸爸的名气肯定也是不小的。】


    【叶天士,妥妥的医三代加富三代,生活无忧无虑。】


    明初。


    某位有些愤世嫉俗的小郎中嗤笑一声:“我还真没猜错,果然又是医药世家。”


    看来,即使到了下个朝代,也是依然和现在一般。


    能成为医生的,无非是官宦子弟、医药世家。


    前者只是让自己增加了一个可以成为谈资的爱好,而后者从小耳濡目染,成为医生只是他们的后路。


    像他这样先成为伙计,后来被收徒但也是只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免费干活的情况还是少见的。而他也只能凭借着学到的皮毛,成为一位草头医。


    不过即便如此,小郎中也要感谢自己的师父。


    若不是他,自己只能在地里刨食。


    【遗憾的是,叶爸爸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就死了,叶家开始家道中落。叶天士没有办法,只能跟着自己老爸的徒弟,一位姓朱的医生学习和出诊,开始了自己养家糊口的日子。】


    【不过,这位朱医生可不是叶天士唯一拜过的老师。】


    少年叶天士背着药箱,和朱大夫一起出门看诊。


    晚上则是他温习医书的时光。


    每当他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就会向朱大夫求教,氛围颇为温馨。但渐渐的,朱大夫发现自己已经很难回答叶天士提出来的问题了。


    有一天晚上,他将叶天士叫到自己跟前。


    桂儿,你从小就接受师公和师父的熏陶,天资聪颖。不过短短几年,就已经赶上了我。如今,我已经没什么可以教你的了。你可以出师了。


    不过,我不建议你现在就独立出诊。你还小,未来的路还长,如果想要成为和师父一样的名医,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我给你写一封信,你拿着它去找张璐张大夫,他和师父是朋友,应该会收你为徒。


    ……


    在天幕前的叶天士回顾这段往事,带着一点叹息和一点哀伤。这位待他如兄如师的朱大夫,在几年前已经撒手人寰。他提醒自己,过几日要去他的墓前供上水酒。


    【叶天士堪称拜师狂魔!据统计,七年之内他拜过的师傅不下十七位!张璐、周扬俊、王晋三等等史上留名的名医都成为过他的老师。】


    【这也说明了他是个求知欲很强,也很好学的人,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贯彻成为了人生信念。传说,后来他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医生一听到是他来拜师便不收了,表示自己教不了。叶天士还会隐姓埋名,套一个马甲去拜师。】


    叶天士收回搭在病患手腕处的手:“你已经痊愈了,明天可以不用来了。”


    病患高兴极了:多谢叶大夫。


    叶天士问他:“听说你与山东的一位刘大夫相熟?”


    病患点头:“的确是。刘大夫医术也高,可惜远在山东,救不了我这近火。”


    叶天士一听却来劲了:“诊金我可以不收你的,但可不可以麻烦你把我介绍给刘大夫,我想学习他的医术。


    病患道:这个倒是没问题。但是叶大夫,您名气那么大,刘大夫肯定不会收的。


    这听上去就不像话呀。


    叶天士挑眉道:“那就不要说我是叶天士,换个名字和身份不就好了?”


    就这样,叶天士成功的去到山东,拜了那位刘大夫为师,在他的医堂中一待就是半年,竟然没有人察觉他的身份。


    直到有一天,有人惊慌失措的抬着一位神智昏迷的孕妇来求诊。刘大夫把过脉之后,便对家人说:这病太复杂,我治不了,你们另请高明吧。


    叶天士在旁边看孕妇的情况,心里大概有了判断,不忍见孕妇一尸两命,便站了出来:不妨让我试一试,或许能有办法。


    他在孕妇的身上扎了几针,不出片刻,孕妇悠悠醒转,叫起痛来。这是要发作了,赶紧回家请稳婆去吧。叶天士道。待到孕妇一家离开,刘大夫惊疑不定的看向自己的这个徒儿。


    叶天士知道瞒不过了,躬身到底:“还请老师不要责怪,我的真名叫叶桂,字天士。”


    “叶天士!刘大夫几乎是跳了起来,整个人围着他转了好几圈,“你的名气连我都曾听过,却为何要隐姓埋名拜入我门下?


    叶天士诚恳道:“老师的医术令人叹服,尤其是针灸之术精妙非常。我不是怕我若是报出了真名,您不会收我嘛,只能出此下策。还望老师原谅。


    的确不会收你。”刘大夫想了想,笑了起来,看他的眼神愈发柔和,“你对医道一片痴心,我也不忍心责怪你。既然你认我为师,那这针灸之术不教授给你也说不过去。


    百姓们发出惊呼声。


    还能这样?!


    的确是好学。


    有人提出疑问:“可这样的话,算不算是偷师?”


    要知道现在的大夫们是很忌讳这一点的,都把自己的看家功夫捂得死死的。


    不算吧。”有人回答,“刘大夫本来就是要收徒,叶天士虽然隐姓埋名但也是光明正大的拜师和学习,又不是背着刘大夫偷学。


    那倒也是。


    那位愤世嫉俗的小郎中如遭雷击:“拜师还能这样?!”


    有这么容易的吗?


    叶天士的小孙女问他:“爷爷,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叶天士笑道:“的确是有这么回事,但后面的孕妇却是后人编出来的故事罢了。实际上,刘大夫很快就发现了我是有基础的。


    后来,两人很愉快的交流了很长一段时间。


    刘大夫的确将自己的针灸之术教授给了自己,而他也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传授给了刘大夫。


    【就这样,在众多老师慷慨无私的指点之下,叶天士的医术越来越高,名气也越来越大。在他的妙手之下,治好了很多病人。我们现在喉咙痛经常吃的川贝枇杷膏就出自于叶天士之手。】


    一位年轻人下了马车,顾不得身上的风尘仆仆,匆匆赶到自己母亲的病床前:


    娘,你的肺弱咳嗽有治了,我从苏州名医叶天士那儿讨来了一个方子,叫做川贝枇杷膏。可是传说‘天医星’的那位叶天士叶大夫?


    对!


    那赶紧熬来给我试试。


    吃了几天后,老夫人的咳嗽果然减轻了很多,叹服道:“不愧是‘天医星'',一方就治好了我多年的痼疾。


    在她临终的时候,吩咐自己的儿子:“这川贝枇杷膏,你要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方子的神妙之处,也让世人能少受些咳嗽之苦。


    已成中年的儿子含泪答应:“是。”


    镜头一转。


    后世流行的某品牌川贝枇杷膏的包装出现在天幕上,在最底下,赫然写着“清代名医叶天士秘方


    而天幕前的大夫们纷纷记下:川贝枇杷膏,主治咳嗽。


    咸阳宫中。


    夏无且欣喜至极。


    陛下这几天刚好有些咳嗽,或许可以熬一下这川贝枇杷膏试试。只是,下一秒他就犯了难,苦起脸。


    这川贝却又是何物?


    哎,看起来不能想着一步登天,还是要先编药典啊!


    嬴政倒也知道他的难处,并不以为忤:这件事情,全权交给你去办。若有困难,去找……他看了看,最终还是点了扶苏的名字。这种不涉及到权力核心的医学范畴的事情,他不介意让扶苏多干点儿,来磨砺磨砺。


    【民间传闻他是“天医星”下凡。这个说法呢,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认为这是从他的生辰八字里推算出来的,一个呢则颇为传奇,认为是龙虎山的张天师亲口所说。】


    清朝,苏州。


    龙虎山的张天师在当地名流和一些宗教界人士的簇拥下走到了万年桥。


    士绅们热情的向张天师介绍这桥的来历,本想一脚踏上去,却被张天师制止了。士绅不解。张天师露出神秘的微笑,道:“天医星经过,凡夫俗子须得避让。”


    士绅们惊讶至极。


    桥下有一乌蓬小船正晃晃悠悠的经过。


    张天师竟躬身,向小船行了一礼。


    待这艘小船走后,他才道:“现在可以过桥了。”


    有一士绅赶紧吩咐身边小厮:“快去打听一下,刚刚那小船上都有谁?”


    小厮匆匆而去,半晌之后回来,附在主人耳边:“那船上坐着的,正是城中叶大夫!”


    【这样的故事也为叶天士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我们都知道的古龙,在他一系列的武侠作品里,《楚留香》、《圆月弯刀》等等,都有提到武林中有一位名医叶天士,就是来源于此,将这份传奇写到了自己的书里。】


    【后来还有人觉得其实张天师的这个故事应该是叶天士自己的扬名手法。他先给张天师治好了病,然后借张天师之口宣扬自己是“天医星”下凡,博取名声。】


    叶天士发出惊人的咳嗽声。


    他在心中庆幸,还好刚刚没吃那颗花生,不然现在恐怕就要抢救了。旁边的弟子和家人们都当做没听到仙画里说的:


    “吃菜,吃菜。”


    哎呀,这道菜味道不错。


    叶天士只觉得又尴尬又好笑。


    不过,好歹他也是七十岁的人了,什么场面没有遇到过,尴尬也不过是一瞬。只有小孙女天真无邪:“爷爷,真的是你自己找的张天师吗?”叶天士轻咳一声,一脸正经:“你猜?”


    【历史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现在咱们已经无从知晓。但可以确认的是,叶天士的确是不负“天医星之名——他继承了吴有性的思想,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的阐述了温病的主因,还创立了“卫气营血”的温病理论,彻底的将温病从伤寒中剥离开来。】


    【温病学派一举成为了中医里面不可或缺的一大主力学派。】


    叶天士带着弟子泛舟于太湖之上。


    弟子趁机向师父请教。


    叶天士和缓的声音在太湖上伴着清风,徐徐传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②


    聊得兴起的时候,有人铺了纸张,取了笔墨开始将他的话语记录了下来。


    【叶天士认为,温病是“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也就是说,温邪或者用咱们能理解的词语来说就是病毒通过呼吸道摄入,然后首先侵犯的就是肺部。】


    【这其实和现代医学里的一些理论是一致的,有着很先进的科学性。】


    …


    张仲景反复琢磨着这句话——&#


    34;邪从口鼻入,首先犯肺


    结合之前仙画聊到瘟疫时放出来的那些景象,病毒通过人的飞沫,进入到口鼻之中。一下子这句话就有了画面感。


    他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


    张仲景击掌而笑,觉得既欣慰又满足。


    欣慰于后世终于在自己的伤寒论的基础上开拓了新天地,又满足于他对伤寒也有了新的理解,待会儿就又可以修一修《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只觉得精力充沛,斗志昂扬。


    【划重点,这里就阐述了中医里温病的范畴——不单单是吴有性所提的瘟疫,而是通过口鼻侵入,引起肺部或者呼吸道症状的,都算是温病。比如风热感冒、肺炎、支气管炎、水痘、手足口等等。】


    【而他提出来的“卫气营血”呢,其实就是温病的病理变化过程的四个阶段。】路小柒放了图表,将自己查到的卫气营血的资料做了一个阶梯图。


    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叶天士所提出的四个过程,以及在这些过程里会出现的症状以及适用的药物等等。


    因为这一段的配图其实不太好搞,她索性让这张图停留的时间久了点。这倒是方便了各朝代正在抄写的笔吏们和大夫们。一个个奋笔疾书,使出了平生最快的书写速度。


    【卫是最浅表的,病毒这时候可能只停留在体表,肌肤之内,这时候的症状也比较轻微,大概也就是轻微发热这样的表面症状;而气呢,是第二层,这时候的病毒已经向体内开始入侵了,开始出现类似舌苔变黄,咳嗽有痰这样的症状;营呢,是第三层,“邪热内陷”,病毒已经成功的入侵到了体内,影响肺腑,开始全身都不舒服了,“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


    【到了血,这第四层,基本上就是咱们说的重症了,可能一不小心还要进ICU的那种。】


    有病患忽觉不适。


    一开始只是咳嗽的症状,本以为无事,但第二天起来的时候却觉得浑身发热,虚软无比。


    到了第三天,已经神智昏迷。


    叶天士诊脉之后,起身摇摇头:“温邪已入心包。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③家人恸哭出声。


    【当然了,UP主这里只是简单粗暴的做了一下科普,实际上叶天士提出来的四个阶段,结合各种症


    状肯定没那么简单。他这个基本上就相当于“温病学说”的指导思想,在他之后的医生只要根据这个理论,就能辨认出病患的病情到了哪一个阶段,然后具体该用什么药。】


    【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说是将中医治疗“外感病”的水平带入到了新的层次。】


    【如果说张仲景是少林达摩,那叶天士就是武当张三丰。】


    【在他之后,有一个叫吴瑭吴鞠通的医生,全面继承了叶天士的理论,创立了名方银翘散。现在我们经常用的中成药双黄连、蒲地蓝、连花清瘟等等,都是脱胎于银翘散!】


    【可见温病学派后来的影响力。】


    【温病学,可以说王履明是先行者,吴有性是创始人,而叶天士是真正的奠基人!】【他们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叶天士,名列华夏十大名医榜单,实至名归!】


    【可惜的是,叶天士一生都忙碌在临床,没有写书。他流传下来的《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等等,都是由他的徒弟和后人搜集他之前的口述以及病例整理出来的。】


    【可谓是中医史上的一大遗憾。】


    和叶天士完全不同,写下两百万字著作的李时珍摇了摇头,叹息道:的确是遗憾。他的徒弟们也都点头。


    和叶天士有着极大关联的张仲景也道:“不仅是遗憾,而是损失!”


    他自己是著过书的,知道有些东西自己写下来和自己口述然后旁人记录下来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他有的时候忙不过来也会让弟子执笔,但往往过后自己都要检查一遍做一些更改。


    这样才能百分百的传递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而且,一个用词的不同,往往所传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可惜呀可惜!


    清朝,苏州。


    叶天士缓缓吐出一口气。


    他等于在仙画里回顾了自己的这一生,有骄傲,有惭愧,有欢乐也有惋惜。现在他决定不再留下遗憾。


    “明天起,我下午不再出诊。”他对家人和弟子吩咐道,“我要亲自写书!”


    将自己这些年的心得和体会写下来,遗泽后人。


    就当大家都以为仙画就要就此结束后,又听到后世女子幽幽道:


    【好了,十大名医榜就到此结束了,


    现在来聊点别的。】


    【我们现在说中医,好像默认它与西医对立。但其实不是的,中医本质上是华夏的传统医学,而按照这样的说法,西医其实应该是西方的传统医学。但西医现在已经完全不存在了,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发展成体系,还一直停留在巫医的阶段,就只会放血、灌肠、催吐三把斧,所以等到了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起来之后,就已经被完全取代了,消失在了历史里。】


    1799年,美国。


    六十多岁的乔治华盛顿躺在床上,等待着几位请过来的名医给自己制定治疗方案。先生们,华盛顿先生正在发热,你们的方案出来了吗?华盛顿的秘书带着压迫感问几位医生


    其中一位清了清嗓子:“我建议灌肠。”


    另一位道:“我建议催吐。”


    最后一位道:“我建议涂最新出的外用药。”


    秘书不悦的道:“克雷克博士,华盛顿先生之前涂了你的外用药,不仅没好,还长了水泡。”


    三位医生:“那让我们再商量一下。”


    片刻后,他们一致决定,给乔治华盛顿放血治疗。


    第一次放血之后,华盛顿的状态很不好。


    秘书私底下咨询克雷克博士,克雷克博士无奈的道:“放血、催吐、发疱、止痛,这就是现在治疗发热病人最好的办法。


    秘书追问:如果没有用呢?


    博士慢吞吞的道:“那就再来一次。”


    秘书沉默了:……


    于是,放了三次总共占到身体总血量40%的血之后,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与世长辞。


    秘书沉默的时候,天下的百姓们也沉默了。


    叶天士惊讶的看了看仙画中那位病患的脸色:“这明显就是温邪所至,单纯放血自然没用。灌肠……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有过类似的治法,或许可以一试。他们都不吃药的吗?


    武周。


    武则天一挥袖子:“荒唐!”


    她转身对太平公主道:“昔日,你父皇犯了头风,头晕目眩。御医秦鹤鸣说要在头上放血才能起到功效。被我狠狠的呵斥了一番。


    太平公主笑道:“但


    最后,秦鹤鸣还是给父皇放血了。而且父皇的头也不晕了,您还赐了他100匹绢。


    她的语气里带着淡淡的怀念。


    想念父皇。


    武则天点头:“秦鹤鸣当时一力担保放血可行。我和你父皇都选择了相信他。但当时放的血并不多,秦鹤鸣非常谨慎。


    哪像仙画中演的,那个血量,简直过于触目惊心。


    若是秦鹤鸣敢这样给高宗放血,她能将他推出午门立刻斩首!贞观民间。


    孙思邈也是拧起长长的白眉:“荒唐!”


    华夏也有放血治疗之法,一般用于治疗风眩头晕之症,有奇效。但哪有一上来就给病患放血的?


    而且还放了那么多!


    孙思邈简直无法想象。


    倒是宋慈,在断案中养成了关注细节的习惯。他注意到了一开始的那个时间。


    “1799年……”他沉思了一下,迅速算出了和现在的大约间隔,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在几百年之后,西医还如此不堪,但短短的一两百年之内,他们的发展速度却又如此之快!


    这是什么原因?


    这时候,仙画中,后世女子不满的声音响了起来——【所以,UP主一直觉得西医这个名字取得有些混淆视听。】【现代医学不是西医!】


    【中医也不是巫医!】


    【虽然它里面是会存在一些落后的糟粕,但是它是有自己的体系的,有自己的理论的。它对于华夏文明的贡献是不可取代的。】


    【当然,回顾历史,我们就能发现,如果没有一些外部的因素干扰,中医应该还能做得更好。】【比如,假使在古代,“医生”的地位能再高一点点,或许它吸引到的人才会更多。】


    汉朝。


    董仲舒用书本敲了下额头,无奈的闭上眼。


    又来了,又来了!


    第69章 盘点十大名医,长寿的秘诀(十八)


    董仲舒很想冲进仙画里对后世女子讲,别骂了别骂了。


    他都已经偷偷的把三纲五常和士农工商这些内容从自己新修改的思想纲领里删除掉了——不能不删,陛下都已经广召天下匠人来长安制造各种仙画中提到的器具了,而且还有意让赵过培养出一群得用的农官。


    目前,整个大汉上下,对于“工”和“农”的轻视不能说一扫而空,但和之前相比也好了无数倍。就太学里面,那些骄傲的太学生看到匠人,竟然都会说说笑笑的与之聊几句,还会请教一些工艺上的事情。


    甚至还有一些年轻的太学生,展现出了对于工匠和农学的兴趣。这就是仙画的威力所在!


    可以预见,如果仙画能够持续存在,只要陛下不是忽然得了失心疯,那大汉的未来一定是天翻地覆的,包括各种新的思想和学派也都会冒出来。


    如果以他为首的儒家学说跟不上变化的话,那就不是独不独尊,而是会不会被世人淘汰的问题了!


    董仲舒吹着习习凉风,竟然冒出了一身汗。


    好在这次这位路小柒并不打算逮着儒家骂,让他略微安心了一些——


    【up主在讲四大发明和农学卷的时候,就讲了古代“士农工商”的划分对于科学思维形成的巨大打击。这里就不再赘述。但农,其实地位还算好,医的地位是比农还要低的。】


    【他被划分在“工”这一层级。】


    【《汉书·游侠传》里记录了西汉末年一个叫楼护的人的故事。】


    【他出身在医学世家,从小就饱读医书,据说年轻轻轻医术就很高明,而且口才特别的好,能言善辩。他父亲去权贵人家行医的时候就经常带着他。】


    平阿侯家中宴客,叫上了楼护。


    楼护的友人羡慕道:“这整个长安城中也只有你和谷永可以随意的出入五侯府邸。”


    楼护谦虚一笑。


    宴后,平阿侯留下楼护,问他道:“君日后想以何为生?”


    楼护想了想:“我父为世医,我自幼熟读医书,医术一途不说精通但也已入门。所以,日后应该还是会以医为生。


    屈才了!”平阿侯不认同的道:“以君之才能,做个小小的医者未免过于委屈。我欲举荐君为方正,为朝廷效力,岂不是更好?


    4;


    【那些权贵们就劝他既然这么聪明,就不要学医了,去学六艺,做官去吧。楼护一想,也对。于是就弃医从文了。后来,当了谏大夫,又当了太守。】


    【如果楼护继续当医生,或许他也能和张仲景一样,名垂青史,被大众熟知。】


    【但在当时而言,楼护的选择却是很理性也很符合自身利益的。要知道,张仲景做到了“医圣”的地位,却也没有登上过正史呢。】


    张仲景听出了后世女子语气中的嘲讽之意,轻笑摇了摇头。


    并不在意。


    首先自己已经知道名留青史了,再有就是他研究医术也并非是为了能够名留青史。


    【但汉朝那会儿其实都还好,楼护毕竟是做上官了嘛,大家也没有因为他的出身说什么。】【唐宋那会儿也还可以,没那么严苛,读书人和医生之间的身份也经常变来变去。】


    【唐宋八大家的韩愈写“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说明巫、医、音乐家和工匠这些人的身份在当时也是被主流的所谓君子们所看不起的,但他后面还有一句是“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意思是,但这些君子的见识和智慧却反倒比不上这些人,真是奇了怪了。】


    【也就能看出来,那时候的医生虽然被人轻视,但地位也算不上很低。而要是能做到像孙思邈这样全国知名,到了哪儿都要被奉为上座。】


    李世民在太极宫中点头,笑着对臣子们道:“若是孙道长来了长安,即使在这皇宫之中,朕也要是奉他为上宾的。


    不说孙思邈的医术地位,单单是他的年龄,就足以在他面前拥有坐席。


    “陛下礼贤下士,赤诚相待,是我大唐之福呐!”此乃贞观年间惯常的君臣互捧,不,君臣相得。


    【北宋那就更开放了。】


    【著名的文学家和丞相范仲淹说过一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将“相”和“医”相提并论。范仲淹那是在士林中有着赫赫威望的人,他这样一说,北宋的读书人都喜欢业余研究一点医术。】


    年少的范仲淹在寺庙中苦读。


    有一次,他好奇的求了一根签,问自己以后能不能当丞相。解签的人哑然失笑,摇摇头:“恐怕不能。”范仲淹又问:“那我能不能当一位名医?”


    “也不能。”解签的人觉得从丞相到医生的跨越也实在是太大了,就好奇的问:“为什么当不了丞相就想要当医生?


    少年范仲淹道:“当丞相时,可以为天下百姓们谋福利。而当医生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一身本领来救治百姓。治国与救人是同等的。


    赵匡胤夸赞:“说得好!”


    他倒不是真的认同范仲淹所说的,但是这是他宋朝的人才!给他北宋,啊呸,大宋长脸!


    【假使继续像这样往前走的话,说不定医生的地位也能够慢慢的提升上来,回到应有的知识分子的位置上来。但历史的真相是,在往后的朝代里,它不仅没有前进,反倒后退了。】


    【这个锅儒家能背一半,另外一半的原因出在元朝和明朝。】


    【元朝的时候,蒙古人为了统治上的方便,将原本的户籍制度发挥到了极致,农户屠户医户阴阳户乐户等等,就连儒生都有儒户。】


    【这也就算了,他这个职业户口还是世袭的!】


    【也就是说农户就只能世代种田,屠户的儿子也只能成为屠户,那医生就只能由医户的后代来做。】


    【一刀切,完全把社会阶层流动的通道给堵了,不仅堵上还糊了一层水泥,严严实实。】


    元大都。


    勾栏之内正是热闹的时候,觥筹交错。


    台上的旦角儿正在唱:“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台下一片叫好之声。


    这出剧的作家关汉卿正在一边喝酒,也大喊了一声:好!有相熟之人凑过来:“你今日怎不在太医院当值?”


    关汉卿笑道:“我不过是太医院一杂役,事情做完了自然就出来了。”①


    两人看了一会儿剧,友人夸赞:这出戏好,我上次想向牧庵学士举荐你,结果……他有些抱歉的看了一眼关汉卿,未尽之言大家都懂。


    关汉卿一愣,然后毫不在乎的挥挥手:“你还费那个神,我不过就是一医户,即使你举荐了我,我也什么都干不了。现在闲时写写杂剧倒也快活。”②


    【后来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创建了明朝。但是呢,他一琢磨,这元朝一刀切的方法好啊,的确是方便管理,于是就想也不想的把它


    给全盘继承了过来。】


    【学也不知道学点好的!】


    【医户在明朝还蛮惨的,前期不允许参加科考,属于“贱籍”。但医生哎,谁头疼脑热不需要去看医生?所以他们的地位又有些不同,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医户们纷纷抗议,于是政策就松动了一点,医户子弟就也能参加科举了。】


    【李时珍参加科举就是这么来的。】


    李时珍笑着摇摇头。


    这后世女子关于现在医户的地位还是了解得不够详细。


    他能参加科举是因为他的祖辈和父辈在太医院当过吏目,已经不是普通的医户,只要稍微用点手段,变成平常的民户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他自己,已经考上了秀才,那就能称一句“儒医”,也算是能进入到士人的圈子里。


    很多落榜的学子甚至会摇身一变,转而学医,就是因为先儒后医,是能被士人们所接受的,而且说不定还能成为朝廷的医官。


    而民间的医户,依然是不能参加科举的。


    只不过朝廷为了更好的管理医户,要用到他们治病救人也不好让其怨气太重,于是就规定医户的子弟可以考太医院的医学和地方的医学,言下之意,若是朝廷以后需要医官,优先从这些人里面选择。


    医学的竞争十分激烈!


    李时珍叹口气,这仙画说的医者地位,又何尝不是他内心深处的一根刺!医者,治病救人,但却要被人轻视,哪个大夫心里会舒坦呢?金陵皇城中。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小声的念:“不生气,不生气,不生气.…”马皇后在旁很自动的伸手在他背后轻抚。


    朱元璋道:“放心,我要是再倒下了,就真如了这后世女子的愿了。”


    深呼吸了几次后,他有些颓然,对自己的发妻道:“可能当时我是真的错了,偷懒了。”他应该再多研究一下史书再来决定的。


    不就是户籍制度吗? 朱元璋将牙齿咬得咯咯响,“现在改也还来得及!”


    他想通了,要保住老朱家的江山,还是得听仙画的——如果是一个大臣在他面前这样喋喋不休的


    劝谏,甚至是讽刺怒骂,早就被他夷九族了。


    但仙画,他做不到,也不敢。


    朱元璋虽然


    有很大的弱点,但他对自己一手打下来的大明江山,对大明的子民们还是有感情的。他不想让大明和大明的子民们落到后世仙画中那样凄惨,没有土地、动辄瘟疫和战乱,那就只能选择听仙画的。


    马皇后在心中想了想被仙画点名批评的,藩王制度、户籍制度、道统……这一项项的可都不是什么小事情,都是能掀起腥风血雨的大事。


    她柔声道:“陛下,那您更应该保重身体。”


    【但这几百年几千年承袭下来的歧视很难扭转。】


    【到了清朝,名医徐大春在自己的《医源流论·序》中写道:“医、小道、精、重、劳、廉。”道出了无尽的心酸。】


    【UP主对此表示很不能理解。】


    【谁这一辈子不需要去看几次医生?尤其是遇到瘟疫的时候,医生更是挡在我们身前的长城。没有医生的话,人类文明绝对达不到现在的辉煌程度。】


    【觉得医是小道,看不起医生,是嫌自己命太长吗?】一阵地动山摇,一栋栋楼房像是积木一样的倒下。


    地面出现巨大的裂缝,坚硬的山体直接垮塌,天地间一片烟尘。


    无数的哀嚎声和痛哭声响起,幸存的人开始踉跄着奔向倒塌的建筑希望能抢救出自己被压的亲人。


    “是地动!”天幕前有人尖叫了一声,“地龙翻身!”


    仙画的效果过于真实,已经有人开始站起来就跑,跑了几步才想起来,这是仙画,不是现实。也有人经历过地龙翻身,甚至在那灾祸之中痛失亲人。


    他强忍着恐惧看向仙画,惋惜的摇头道:“都活不了咯!”


    即使是能救出来人,但那些被砸伤了的也基本上活不了几天。尤其是后世的房子还是石头建的,就更难了。


    这时候,仙画的镜头一转——


    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一顶顶蓝色的医疗帐篷立了起来,上面的红色十字让人看到了生的希望。一个个从废墟下被挖出来的人被飞快的抬上担架,然后送到了帐篷里。


    一架架直升飞机落下,医生和军人们将重伤的百姓抬下来,飞快的往医疗点跑。帐篷里满是伤员。


    穿着白色大褂的医生和护士们不分昼夜,忙到精疲力尽,肉眼可见的疲惫。


    而一辆辆的救护车从重灾区驶出,将伤者送到大后


    方的医院。后方医院也已经全部待命,立刻进入到了与时间赛跑的紧急状态。


    镜头又一转。


    这一次是空城。


    高耸的大楼和整洁宽敞的街道上,看不到一个人在行走,只有零星的车辆还在通行。这座城市被按下了暂停键。


    而在似乎静止的城市之外,却是另外一番紧张有序的状态。


    一队队穿着白色大褂,戴着口罩的医生登上了专机,从全国不同的地区赶赴疫情中心。医生们在空荡的机场遇见,互喊加油。


    一辆辆的大巴挂着“XX省支援湖北抗疫医疗专队”的横幅,从各个医院出发,驶向了疫情地。穿着军装的军医排列成整齐的队伍,登上了大肚子的军队运输机。


    城市内,一辆辆喷洒着消毒气体的车辆在缓慢行驶。


    医院内,穿着防护服已经一天的医生靠着墙角疲惫的睡去;年轻的女医生取下口罩,脸上早已经被箍出一个人字的印记;也有医生看到已经空空如也的物资室,痛哭一场,但擦干眼泪后戴着了最简易的自制口罩就重回了岗位。


    这是一篇关于“逆行”的史诗。


    音乐声慷慨激昂,即使不明白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大部分的百姓们也有了想要落泪的冲动。这是……瘟疫?


    应该是,他们都戴了口罩。已经有百姓记起了之前仙画说的防瘟疫一定要戴口罩。他们看到了所有人脸上戴着的口罩。


    也就看懂了那一抹抹白色的身影,看懂了他们迎难而上的坚定。有士子脱口而出:“虽千万人,吾往矣。”


    有人开始在心中自省,对啊,为什么要看不起医?自己生病的时候难道不要去看医生的吗?与人性命相关的东西,怎么能称为“小道”呢?


    顿生惭愧之意。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朝堂上站着的那些人,看到的却是灾难发生后整个国家迅速的应对,强有力的组织调度能力,训练有素的军队和医生群体,怪异、神奇但是具有伟力的机器。


    有文官甚至忍不住喃喃说出声:这背后的朝廷该会是什么模样啊!简直难以想象。


    嬴政沉默片刻后问李斯:“若大秦境内发生地动,能否做到如此?”


    李斯苦涩的摇摇头:“陛下,大秦既无如此之医生,也无如此之机械,更无如此之调度。”


    嬴政当然是知道答案的,他也不至于将现在去和两千年后的朝代相比。但他依然想问一遍,是因为心潮澎湃,看到了国家力量可以达到的另一种可能,另一种场面。


    他闭上眼,似在思索。


    袖袍中的手臂上却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久久未曾消散。汉朝,


    刘彻问卫青:这些穿绿色衣服的可是后世的军队?卫青道:应该是,之前也曾现过一两次,是同样的衣裳。他对这个也很在意。


    刘彻问卫青:“若是派你率领麾下士兵前去发生了地动的城池救灾,你能确保做到那样吗?”


    卫青迟疑了片刻:若是百人,臣可做到。若是千人……


    他不说话了。


    士兵们作战勇猛是因为有犒赏,但救灾……他亲手带出来的亲兵,几百人之内可以做到不去扰民,但人数一多,即使他亲自坐镇,也是难以控制的。


    救着救着,可能就会出事。


    所以卫青也在思索,为何后世的军人就能做到呢,为什么他们的精气神看上去就是不一样呢?


    而让所有人都惦记的,还有那神奇的跑得飞快的车子,可以在天上运送人的飞机,以及医院里展


    现出来的各种设施.…


    医,果然不是那么简单的!


    不是粗暴的划在“工”里面就可以的!


    【另外,在古代行医也是有风险的,尤其是给皇帝和权贵们治病的时候,动不动就要掉脑袋。】


    【曹操杀了华佗,唐懿宗因为女儿的死杀了二十多个御医,还连累了他们的亲属。被称为史上最大杀医案。】


    【朱元璋因为儿子的死,杀了一堆御医,只留下了自己信任的戴元礼。而朱允蚊因为朱元璋的死,又杀了一挂御医,还是只留下了戴元礼。】


    【不得不夸一句戴元礼,真乃神人也。】


    【中医发展缓慢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教育体系的落后。】


    【这里又得提一提范仲淹。】


    北宋朝堂之上。


    已经担任参知范仲淹侃


    侃而谈自己新提出来的“庆历新政”,这里面就有一条是关于医疗的:


    如今,整个汴梁城有百万人口,医者数千。但是这些医者大夫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都是家传的一些经验,一两本医书甚至是道听途说的一些故事里学了些东西就出来行医。以至于误伤人命的事件,几乎每日都有!


    “臣以为,应该由朝廷出面,选出三五位名医良师,以《素问》《难经》等医药典籍为教科书,让汴梁城中这些学医的学徒和大夫们来听讲,再教针灸等科目。三年之后方可选试,其中的优秀者可选拔进入翰林院。


    坐在上位的宋仁宗赵祯听得时不时的点点头,最终颔首:准奏!


    【可惜的是,范仲淹这么好的政策,在他被罢免后就夭折了。而他所提出来的汴梁城中的医疗之乱象,同样也是几千年封建王朝的医疗乱象。可以说,除了科举所需要的儒学,整个古代基本没有职业教育!】


    【医术的学习和传承大部分都是靠个人自发的师徒制,而且还经常有些什么“传男不传女,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的破规矩。】


    【有些是宁可让宝贵的技艺和知识消失,也绝不公开于众,敝帚自珍。】


    嬴政:!!!


    汉武帝刘彻:!!!


    所有的帝王们:!!!


    这一段来得好啊,来得妙啊,正想着要如何针对本朝的医疗状况来做一些改革呢,这范仲淹就主动的把方案送上来了!


    而且这方案听上去还很靠谱。


    确实,这医者和性命息息相关,怎能如此仓促的就能行医?当然是要先教化,然后再试选啊!


    而没有科举制度的秦朝和汉朝,嬴政与汉武帝几乎是须臾之间就想通了其中的关窍——贸然上马科举制度恐怕是会引起士族和世家们的反弹的,但先从医者试选开始,就能很顺利。


    毕竟对自己身体有益的事情,谁都不会反对。


    而当试选进行过几次之后,潜移默化之下,大家自然而然就会少掉很多抵触,到时候就可以慢慢的推广到其他领域。


    妙!


    李世民畅快的笑出来,连听闻自己的后代做出了杀医的蠢事都抛到了脑后,对臣子们道:“等孙道长到长安,


    朕就与他商议此事。


    以孙思邈的威望,牵头来做这件事情,在杏林中可以说是一呼百应,最适合不过。


    金陵皇城内,朱元璋变成了丧气脸,却也闷闷道:“此法好!”


    汴京内的赵匡胤却哀声叹气。


    范仲淹这样的人才,怎么就不早生那么些年呢?不就是丞相的位置吗?给他!


    民间。


    孙英娘得意的看了自己父亲一眼:您看,这传男不传女就是个破规矩。孙大夫清了清嗓子:“不是已经打算传给你了吗?以后就不要再提此事了。”被仙画一说,他也觉得自己之前过于拘泥了些。


    【而且,到了后期还学了儒家的臭毛病,将古人捧为圣贤,迷信权威。】


    【比如清代的一些医生,就讲究“尊经崇古”,认为《本草纲目》毫无价值,荒唐无稽。当然,这是个人看法,不能说什么。但是他后面说的,就有点问题了。】


    【“农黄以往,仲景云徂,后之作者,谁复知医解药!诸家本草率皆孟浪之谈。”】有医生捧着《本草纲目》看,越看越生气。他提笔给自己的同行好友写信道:“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过是以多取胜而已,全违圣训!”


    越写越生气,最后甚至拿起火把,将《本草纲目》毁之一炬。


    【言下之意,除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及《金匮要略》之外,其他的书不读也罢,全无任何意义。】


    张仲景十分讶异,眉头皱得更紧了。


    医学之道,奥妙精深,岂是我一人可以琢磨透的?


    他没想到后世的医者竟然将自己捧为了圣人,将自己《伤寒杂病论》中写的捧为了世间至理!他自己尚且不敢这样想!


    张仲景苦笑连连:“难怪一千多年过去了,竟再无新的典籍出世。依然是《黄帝内经》、《难.…


    还有他自己的书。


    直到吴有性、叶天士。这是一段多漫长的时光。如果一直都是这样的态度,谈何进步呢?


    而西晋的皇甫谧,已经不顾魏晋名士风仪,开始在破口大骂了——或者是,恣意率性,就是魏晋名士的风仪。


    “一群毫不知变通的死脑筋!”皇甫谧恨恨道,治学讲的是兼容并蓄!若前人说的都是对的,那岂不是周朝时医术最高?那还要我等,要尔等何用!


    皇甫谧如果不是觉得古书中全是错误,怎么会自己给自己扎针,生生的给扎出一部《针灸甲乙经》来呢?


    所以他深深的觉得不可思议。


    【这……清朝都已经和张仲景的时代差了一千多年了!】


    【还这样固步自封,迷信权威,不允许其他人提出新的观点,这样真的好吗?】


    【而在于明清同时代的西方,布鲁诺提出日心说,挑战了宗教与神的权威,被烧死在火刑架上。这被视为宗教对科学严酷打压的标志性事件。】


    【但其实医学当中也有这样一位因为追寻真理、挑战权威被烧死在火刑架上的人。】


    【他叫做塞尔维特。】


    第70章 盘点十大名医,长寿的秘诀(十九)


    在各朝代观看仙画的人中,唐以后,基本都知道宗教指的是啥。


    道家和佛家之争从来就没有停歇过,而且民间也常有宗教作乱,从东汉时期的黄巾起义到北宋末年的摩尼教之乱,再到后面的明教、白莲教…….


    朱元璋淡淡道:“宗教蛊惑人心,的确是需要好好管管。”


    但他心中有个疑问,为何仙画是说“宗教迫害科学”?这后世女子之前几次谈到明朝的时候,可是直接把矛头对准了他,对准了老朱家!


    难道西方竟然是宗教当家?


    而赢政和刘彻,还没有经受过宗教之乱,此时尚未引起警觉。


    【现在的我们,都知道“心脏推动着血液在全身循环”这样的常识,但是在塞尔维特的年代,盛行的是古罗马医生盖仑的学说,即静脉运输血液,动脉运输精气。】


    罗马斗兽场内,观众的欢呼声和野兽的咆哮声交杂在了一起,排山倒海一般涌来。


    被咬伤的角斗士被抬下来,送到简易的医疗室内。


    盖仑作为这里的外科医生,为角斗士们的伤口涂药包扎,或者是直接宣告其人的死亡。经常会有被猛兽撕开的重伤者或者尸体被送过来,盖仑得以观察到了人体内部的一些情况。


    镜头一转。


    盖仑穿着宽松的古罗马式长袍,在街头进行公开的解剖演讲。当然,解剖的是一只死去的鸡。


    盖仑慷慨激昂的道:“诸位请看,不管是动物还是人,身上的骨骼与内里的器官,都有着注定的作用。造物主从来不做徒劳无功的事情!”①


    【教会利用盖仑的学说,将他们崇拜的神塑造为一位完美的造物主,因此盖仑的学说在一千多年之内也被认为是不可推翻的金科玉律,一切对它的挑衅都是对神的挑衅。】


    嬴政眯起眼,咀嚼起仙画中的字句。他在心中暗想:看来,西方是神权高于君权。


    嬴政对这样的故事并不陌生。


    在他学过的《诗经·商颂》中就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这样的描述,只不过到了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周天子,将权柄从神那里夺来了一部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嬴政如今已经不再迷信有神仙的存在,进而也怀疑起了“天”的存在。但是他倒还不打算动祭祀这一块。


    大秦和大秦的子民都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凝聚。


    只是,在内心深处,他已经对“神权”,对“宗教”生出了警惕。可不能像西方这样。


    只能说,百姓们在关注仙画中的新奇东西,大夫们在记录着各种医学知识,而帝王们则似乎天生对政治就具有更敏锐的知觉,只是一段描述一个画面就能推导出很多的内容。


    【而西班牙医生的塞尔维特,在学习解剖学的时候,发现了血液在肺部和心脏之间的小循环,因此对盖仑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还秘密的出版了一本书,公开宣扬自己的观点。】


    塞尔维特给自己的友人写信。


    随着羽毛笔的快速书写,缓缓的配音响起:


    “亲爱的加尔文,通过我的实验发现,我认为盖仑的说法是错误的。人体内并没有什么流通的精气,肺部并不产出精气,而是吸入空气与血液之中的大部分物质。”②


    我做了一些小实验,发现血液会通过肺动脉从右心室到达肺部……【他的这些观点也被当时的教会视为异端学说,要求他收回以及忏悔。】


    【塞尔维特拒绝了教会的要求,于是宗教裁判所对塞尔维特下达了缉捕令,塞尔维特开始了自己的大流亡。在1553年的时候,也就是嘉靖三十二年,宗教裁判所终于逮捕了塞尔维特,并在日内瓦对他实行了火刑。塞尔维特的著作也被跟着一起被焚毁。】


    日内瓦的广场上。


    民众聚集在一起,观看着一起渎神的火刑。宗教裁判所的神圣骑士与主教们都来到了现场。塞尔维特被粗大的铁链束缚在十字架上。


    而和他通信的朋友加尔文,已然成为了日内瓦的新教领袖,同样来到了现场。


    “今日,我们聚集在这里,共同见证一起对渎神者的惩罚……”加尔文对着虔诚的教众发表演讲。


    塞尔维特高声开口:加尔文,我曾经在信中要求和你辩论,你却没有赴约。你认为我是异端,但你也是天主教眼中的异端!你出卖了我,你也出卖了你自己!③


    加尔文不为所动:“塞尔维特,我既不仇恨你也不鄙视你,也并不愿对你实施刑罚,若是你能收


    回你的言论,并且诚挚的向主忏悔,或许主还能原谅你一时的错误!


    塞尔维特大笑道:“不!我用实验和逻辑认为,盖仑的理论就是错误的。我会燃烧,但这只是一瞬的事情,我们对于真理的讨论将会在永恒中继续!


    火被点燃,钟声敲响。


    塞尔维特和他的所有著作都被焚烧在了日内瓦。


    朝闻道,夕死可矣!


    无数的儒生和大夫注视着那火焰,心里浮现起了这句话。他们或许不了解塞尔维特的理论,也对解剖学有所抵触,但看到这一幕的时候,还是会钦佩。


    虽是“蛮夷”——好吧,事实证明人家的文明也挺辉煌——虽是“夷人”,但却是坚定的践行了孔圣人之言的君子!


    明朝。


    “嘉靖三十二年!”


    李时珍回想了一下,那时候的自己还正在外面奔走,应该是最后一次外出寻找草药,然后回来继续修改《本草纲目》。


    没想到啊!他唏嘘道。


    在同一时间,同一片天空下,有一位西方的同行因为追求真理死于了残酷的火刑——李时珍下意识的天然的就把塞尔维特的理论视为了“真理”,毕竟这是经过了后世验证的。


    清朝。


    一位叫王清任的大夫哈哈大笑,吩咐家人:拿酒来!今天他要好好的喝一杯。


    只是,拿着酒杯的手却在不停的颤抖,最终忍不住,又呜咽出声:“我不如他,我不如他!”


    他儿子却激动万分:“爹,仙画都这样说了。你也可以堂堂正正的反击那些人了!看看那些人还能如何说!


    王清任长呼出口气,只觉得十几年的郁闷之气一扫而空,神清气爽:“不错,不错!”


    自己遭受到的委屈尚且不算什么,他最高兴的是找到了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让他觉得自己行走在这条道路上并不孤独。


    虽然和那人素味平生,毫不相识。王清任将酒倒在地上,算是为这位塞尔维特祭奠一番。


    【塞尔维特的遗言的确预兆了未来。】


    【在几十年之后,英国的生理学家、解剖学家哈维,发表了《关于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


    学研究》,在该书中,他以大量的无可辩驳的实证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了心脏是一个可以泵出血液的实体,而血液是以循环的方式在全身运转。】


    仙画中,哈维让一位上身精瘦的男子脱掉上衣。


    看到这一幕后天幕前的百姓们都不由得吸了口冷气。天啦!他不会是打算就这样把这人的胸膛给剖开吧!他是魔鬼吗?!


    文臣们义愤填膺,而武将们大多一副司空见惯的模样。


    战场上比这更凶险也更凄惨的事情多了去了,他们的心早就硬了,还觉得这群文臣就爱装模作样。打仗的时候怎么没见他们这么体恤士兵和百姓呢?


    小孩子躲在父母怀里瑟瑟发抖,很多胆小的人都直接闭上了眼睛。


    有儒生和大夫愤怒的在桌上一拍:“若是为了医学的发展就需要这样对待他人,那未免也过于恶毒了些!


    即使是仙画透露了解剖学是一门科学,是对医学有利的,但是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为了这个就解剖活人。


    好在,哈维没那么丧心病狂,路小柒也不打算放什么血腥镜头被平台封号——仙画中,哈维只是用绷带紧紧的绑住了这位瘦削男子的上臂,然后观察了一下他的变化。


    片刻后,他高兴的对助手道:“看到了吗?绷带以上的血管鼓胀了起来,动脉血管在跳,而静脉却恰恰相反!这说明静脉的血液因为血管被扎紧,进不去心脏,而心脏通过动脉流出的血液,也没办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流向身体其他地方!


    这就是循环!


    路小柒很贴心的放了一个血液循环的动画演示图作为解释。


    心脏与血液居然是以这样的形式来运转的!


    “心脏原来这么重要!”


    所以一个人心脏不跳就是死了嘛,那些神婆和巫师如果说什么可以起死回生,千万不要信啊。


    还可以急救,上次放了急救,只要按压心脏,有机会还可以醒过来!


    百姓们七嘴八舌,纷纷按着自己的心脏,既觉得惶恐又觉得新鲜,感受到手下砰砰砰的跳动,又


    害怕它忽然哪一天就不跳了。


    普通的大夫们尚沉浸在震惊之中,懵懵懂懂,孙思邈、葛洪等既名医,却宛如醍醐灌顶。


    一下子就想清楚了之前在一些病例中遇到的问题。


    孙思邈细忖:这哈维和塞尔维特的“解剖”之术虽然听上去有些可怖,但这一番理论却的确是极其重要的。


    他修道,并不是拘泥之人,此时已经在心中考虑是不是到时候也要建议一下陛下,让人解剖一下死刑之人的尸体


    当然了,自己年事已高,就算了。


    孙思邈看了看自己的学生,嗯,这孩子胆大,或许可以试一试。他的学生恍然未觉,眼睛盯着仙画,眨都不带眨的——


    【哈维的血液循环论彻底推翻了盖仑学说将近一千多年的统治!】


    【他的这个发现,也让生理学成为了一门科学,也成为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奠基理论之一。基于他的发现,如今的医生们只需要静脉注射,就可以将药物送入到全身循环。】


    医院内,诊所中。


    护士用针管将药瓶中的药液吸出,然后针头扎进人体。也有安静的待在输液处挂着吊瓶的人,手背上的针头被医用胶带贴住。


    【正是有了塞尔维特、哈维这样不惧自身生死,对权威提出质疑的人的存在,现代医学才能在短短几百年之内发展到现在这样的水平!】


    【所以,迷信权威的造神运动,要不得呀!】


    李世民感叹:这一点,不仅是医,其他方面也是一样。诸卿共勉之。群臣们自然应偌。


    士林当中的激进分子,早就拥抱了新的“仙画思想”,更是对自己的学生与子孙谆谆教诲:“听明白了吗?


    老实的乖乖点头道:“听明白了。”


    而淘气的则问:“那老师的话是不是权威?是不是可以不听?”


    夫子家长:


    也有为人清正开明的,竟细想了一下后道:“学问上可以辩论,但生活中,你既还未及冠,那就要听。比如,我说了你漱口后不能再食甜,那你只能听着。


    孩童悻悻的把自己口袋里的糖掏出来,叹了口气。


    怎么就被发现了呢?


    【现在有一派观点认为,其实中医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所反映出来的解剖知识是和西方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不相上下的,提出了肺腑经络之间的关系。】


    路小柒摘取了《黄帝内经》中的几段内容,做成古风文字的形式展示在视频里。


    言语悠悠,配上古琴的BGM,禅意自生。


    但是讲的,却是和解剖相关的东西——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这十二经就是十二条大血管,作者认为有的含血多,有的含气多。我不相信没有经过解剖,古人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虽为提点,但兼任了很多次仵作,也曾经接触过解剖学的宋慈正坐在赶回家的马车上。


    马车掀开了窗户,可以看到天幕全景。


    看到这里的时候,宋慈吩咐马车停下,一个人待在马车上,正好更清静,可以好好看仔细看。


    他曾经解剖过一些尸体,但都只是局部和表面,并没有像仙画里西方那些医生那样……疯狂大胆。不过,他们提出来的这些理论倒是对以后的查案会有帮助。


    听到仙画提到《黄帝内经》,宋慈点了点头。


    它里面都已经直接说“其死可解剖视之”了!那肯定是解剖了!但之后的医学典籍中,的确没有像《黄帝内经》里那样再细细描述脏腑关系的内容了。


    说起来,现在的大夫们既然迷信权威,为什么却又不继承《黄帝内经》里实际下手解剖的精神了呢?


    真是矛盾啊。


    宋慈想起那些同僚同窗们之前对自己隐隐的嘲讽,想了想自己程朱理学传人的身份,自嘲的笑了笑。


    他自己又何尝不是矛盾的人呢?


    ……


    【但中医为何一直没有发展起来解剖学,同样是因为对于权威的迷信。】


    【一方面呢,是医者们过于推崇《伤寒杂病论》等古籍,以至于中医形成了一个抽象的哲学的体系,就直接将唯物的解剖学排斥在外了。】


    【之前说了,《伤寒杂病论》里面有很重要的部分是关


    于思辨的,还有很多内容是很形而上的。这可能和张仲景本身是文人,是儒生有关系,他将自己的哲学体系融入到了其中,于是我们就能看到这里面有着大量的关于“通行全身、周流不息的经脉”,和“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之类的描写。】


    【就有那么一点玄学,很抽象,只能通过想象去推导脏腑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后期,范仲淹那句不为良相就为良医的话说出来之后,很多儒生文人们纷纷去学医,虽然也客观的促进了医生这个群体素质的提升,但也让中医学里这种“抽象的形而上”的氛围更浓了。】


    【说实话,那会儿的医学典籍,没点哲学基础是真的看不懂的。】卡通小人又出来了。


    这次,它的眼睛直接成了两盘不停的在转动的蚊香,脑袋也晃来晃去。像极了在课堂上听夫子讲学然后发现听不懂的自己。天幕前的一众百姓尤其是有相同经历的人顿时就产生了共鸣。


    有跟着师父苦学的药堂弟子流下了一泡热泪:“这不就是我吗?!师父讲的东西真的是很难啊,真的是听不懂啊!为什么别人就那么聪明,而我却如此愚笨?!


    学医真的好难啊!!!


    也有不屑于和读书人尤其是酸腐文人们交往的人嗤笑道:“这群文人是这样的,七拐八弯,就是不肯好好说话。


    直接扩大了打击范围。


    也有年轻人和孩童甚至是一些画家觉得仙画里的小人实在可爱,虽然线条粗陋,但是每一次传达出来的情绪都很精准,而且诙谐有趣。


    有人甚至打算尝试一下在自己的画里面融入一些类似的风格。而被点名的张仲景和后世的一些“儒医”们眉头紧锁,心思甚重。张仲景却不是因为后世女子对自己医书的质疑。


    相反,他自己通读医书,知道若是对之前的医书全盘接受,没有丝毫自己的观点,这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而他写的医书,代表的就是他自己的思想。


    若是年轻的时候,他可能会觉得恼羞成怒或者是气愤,但现在他却很淡然。


    经历了这么些年的诊病经历,张仲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道”!


    这是他的道。


    学他者生,像他者亡。


    他只是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感到担忧和惋惜。


    不过,张仲


    景对于仙画中提到的那些现代医学里的理论却颇为好奇,并且恨不得现在就验证一番,看看能不能运用到自己的“医道”里面去。


    … …


    【还是那句话,《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本来没什么问题,后者就是张仲景本人的一些经验心得,他的确是这样想的。但后世将其奉为圭臬,完全没有想过在医学一道上或许还有其他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方向,这就有些不对了。】


    【这同样是对于权威的迷信。】


    【他们觉着,《黄帝内经》都写了人体是这样的,《伤寒杂病论》里都说了人体是这样的,那它就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儒家的圣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前期还好,后期的儒生们更是将圣人言奉为了金科玉律。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里没人敢打解剖的念头,连提都不行。】


    【清朝有一位医生,叫做王清任,他就比较有质疑精神。觉得这些典籍上记录的肺腑实在是不明不白,立志要亲自看看肺腑到底长什么样子。但王清任找不到解剖的机会,于是他就自己去乱葬岗上观察尸体,又向刽子手们请教,就被人指责为“教人于背骼堆中、杀人场上学医道矣”。】


    青年王清任忍着不适,站在刑场上观察着死刑犯的尸体——当然了,路小柒肯定不会放血腥图片,绝对符合社会和谐标准。


    刽子手见又是他,笑了声:“你这医生,不好好坐堂出诊,尽来看着这腌场面!”世人都爱看砍头,但像他这样凑近来看的,还是少数。


    刽子手问:“看出什么东西来了吗?”


    王清任点点头,索性和刽子手聊了一会儿,问了些问题。刽子手指点他:“你若真是对这些感兴趣,去城外十里处的乱葬岗吧,那里烂肠烂肚的尸体多得是!”


图片    请收藏魔.蝎.小.说.网 WWW.MOXIEXS.COM